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患儿男,7岁.因反复头痛2个月,加重2周于2015年10月9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患儿出生后4个月因外伤致脑出血(图la),就诊于当地医院,因脑积水(图lb)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泵压力不详,图lc),术后恢复良好.此次人院前2个月,患儿出现反复头痛,为间歇性胀痛,以额部为著,发作时伴有间歇性恶心,呕吐数次,均为胃内容物;无肢体麻木、无力、活动障碍,无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等,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并在全身麻醉下拔除侧脑室-腹腔分流管,术后患儿头痛无明显缓解,且进一步加重2周,并出现复视,两次腰椎穿刺术提示脑脊液压力均>300mmH2O(1cmH2O=0.098kPa),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其结果未见异常,头部MRI及MR静脉成像(MRV)检查显示,上矢状窦后部狭窄闭塞可能(图ld).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脑积水 颅内高压
  • 简介: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74岁,主因"间断胸痛2月余,胸闷气短加重5d"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未规律服药及监测血压。随机血糖17.28m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入院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Ⅲ级;2高血压3级(极高危);32型糖尿病。入院后给予抗心力衰竭(心衰)及抗心绞痛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亚急性血栓形成 不稳定型心绞痛 高血压病史 支架 术后
  • 简介:国外报道卒中后的致死,致残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关.下肢静脉血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笔者自1996年1月~2003年12月间收集了2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对其中的15例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作临床分析如下: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合并症 下肢 静脉血栓 临床资料 溶栓治疗
  • 简介:患者女,50岁,主诉情绪激动后出现胸闷、气短伴有心悸11h。查心肌酶正常,心电图示前壁心肌缺血,右柬支传导阻滞,以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入心内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入院查体: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心率90次/min,节律规整,心音弱,可闻及病理性第四心音,

  • 标签: 左室血栓形成 扩张型心肌病 交感风暴 急性冠脉综合征 高血压病史 前壁心肌缺血
  • 简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能够捕获并抑制病原微生物扩散,杀灭并清除病原体,同时也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这种中性粒细胞的不同于趋化、吞噬的杀菌方式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ETs不仅仅出现在血栓和斑块中,而且可能在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ETs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中性白细胞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有6%~67%的患者将会发生脑积水.可发生于SAH后急性期(SAH后0~3d)、亚急性期(SAH后4~13d)或晚期(SAH后≥14d).有的脑积水必须进行永久性分流术,称为"分流术依赖性脑积水".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并发症 相关因素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8岁,因“多发性骨髓瘤”致双侧股骨病理性骨折在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手术成功.术后出现医院获得性肺炎.既往应激状态下血压在120~180/70~100mmHg(1mmHg=0.133kPa)范围波动.既往心绞痛、心力衰竭复发.心肌标记物正常,N末端脑钠肽前体11010pg/mL.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提示双肺下部炎变.于2013-04-01转入心内科普通病房,予以泵入硝酸甘油,静脉注射呋塞米,口服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拜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等治疗15d后血压较前控制,心绞痛未再发作,心力衰竭改善.

  • 标签: 心力衰竭 气管插管 呼吸机 痰栓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预计在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3大致死病因,COPD的进展导致肺动脉高压(PAH),其主要机制为缺氧性肺血管收缩、肺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和肺血管重塑。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PAH患者血清ET-1、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肺血管重塑
  • 简介:目的调查和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分析97例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临时起搏器置入(OR=6.314)、房颤病史(OR=2.583)、感染(OR=8.368)、吸烟(OR=1.639)、心功能≥NYHAⅢ级(OR=1.972)为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抗凝治疗(β=-1.761;OR=2.169)是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临时起搏器置入、房颤病史、感染、吸烟、心功能≥NYHAⅢ级是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患者男,80岁。阵发性胸痛、胸闷1年余。浮肿、气短半月。于1999年5月10日住院。慢支病史5年。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临床诊断:①慢支、肺气肿;②冠心病、心衰Ⅱ度。经抗炎、扩冠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好转而出院。

  • 标签: 心房扑动 房室交接区双层高度传导阻滞 四联律
  • 简介:目的探究在腰椎疾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过程中,运用范护理流程降低血栓发生的效果。方法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0月间收治80例腰椎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针对40例围手术期的腰椎疾病患者采用规范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干预,并归为观察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并归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护理措施对患者血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轻微血栓发生率为2.5%,后经过对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患者情况改善;手术前和手术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差异明显;而手术后3天高于手术前,但和手术前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的满意率为97.5%。同时对照组满意率低于观察组,并发症高于观察组。结论利用规范护理流程对降低腰椎疾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栓形成几率的分析发现,其临床使用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控制患者血栓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认可,帮助院方树立良好形象,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规范护理流程 腰椎疾病 围手术期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TO病变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6例。按Rentrop分级标准对患者的侧支血管情况进行分级,Rentrop0~Ⅰ级视为CCC形成不良(n=73),而RentropⅡ~Ⅲ级视为CCC形成良好(n=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R)、白细胞计数(WBC)、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水平。结果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WBC、hs-CRR和多支病变比例高于CCC形成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C形成良好组的LVEF和右冠状动脉闭塞比例明显高于CCC形成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C形成不良组和形成良好组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81.2±10.1)pg/ml和(67.5±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trop0级和Ⅰ级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RentropⅡ级和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浆ET-1水平升高是CCC形成良好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5~3.72;P<0.01)。其他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包括糖尿病、hs-CRP和右冠状动脉闭塞等。ET-1预测CCC形成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2~0.88,P<0.01);最佳截点75.3pg/ml,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79.0%。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血浆内皮素-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密切相关,且高水平的ET-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内皮素-1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慢性完全闭塞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应用SolitaireAB支架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3个月至1年的随访.结果①16例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单纯上矢状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侧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及皮质静脉血栓3例,横窦及乙状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及直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直窦及皮质静脉血栓1例.②应用SolitaireAB支架20枚,同时应用尿激酶30万~70万U进行接触性溶栓3例.1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3分1例,12分1例,15分14例.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5分15例,4分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支架取栓相关并发症.③随访3个月至1年,其中通过电话随访2例,门诊随访3例,MRV随访8例,DSA随访3例,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Solitaire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机械取栓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单中心的经验显示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SOLITAIRE AB支架 机械取栓
  • 简介:目的探讨烟酸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动脉壁MK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脂饮食8周后,随机分为高脂血症组与烟酸组:高脂血症组(n=8)继续饲以高脂饲料6周;烟酸组(n=8)在高脂饮食基础上给予烟酸(200mg·kg-1·d-1)6周。另选8只兔给予普通饮食14周作为正常对照组。14周末处死动物进行主动脉病理学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兔主动脉壁MK2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血症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显著增加,MK2mRNA表达显著增加(均P<0.01)。与高脂血症组相比,烟酸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1)。结论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显著减少,MK2mRNA表达也显著减少。

  • 标签: 高脂血症 烟酸 胆固醇水平 正常对照组 兔主动脉 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与射频消融术前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leftatrium,LA)/左心耳(leftatrialap-pendage,LAA)发生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根据术前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接受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分为LA/LAA血栓形成组(n=21)与血栓未形成组(n=21),对照分析CHA2DS2-VASc及CHADS2评分对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形成组21例(3.8%)患者血栓均位于LAA,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组(≥2分)间,LA/LAA血栓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分患者血栓形成明显多于<2分(P<0.01)。血栓形成组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左心房内径(LAD)显著高于血栓未形成组外,其余临床因素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CHA2DS2-VASc评分是LA/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1、0.89,P<0.05)。结论无论CHA2DS2-VASc评分的高低,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均需接受食管超声心动图探查,LAD越大、CHA2DS2-VASc评分越高,LA/LAA血栓事件发生可能性越高。

  • 标签: CHA2 DS2-VASc评分 心房颤动 非瓣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