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WHO分类是一个全面的体系,使得全世界NHL的诊断有共同的标准。随机试验表明:标准的CHOP方案加上利妥昔单抗可改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反应率和生存期。清髓(降低强度)同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可能对NHL某些亚型患者有益,治疗相关毒性低于常规剂量同种异基因移植方案。对结合或结合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正在进行前瞻性评估

  • 标签: 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 诊断 治疗 常规剂量 WHO分类
  • 简介:许多病人因为不能解释的复发性意识丧失来就诊。把相对良性的晕厥与较为严重的癫痫的诊断区分是很重要的,它有着长远的医疗和社会学内涵。几个少见的但很重要的痫性意识丧失原因也不应当忽视。本文主要讨论痫性原因意识丧失的病理生理机制(表1),并概述这一常见问题的临床处理方法。

  • 标签: 意识丧失 非痫性因素 晕厥 癫痫 病理生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移植前不同疾病状态的血液疾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原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移植中心自2007至2011年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148例,按照移植前疾病是否获得完全缓解分为标危组(n=101)和高危组(n=47),分别比较复发死亡比例、移植后复发死亡比例以及移植后复发死亡原因的构成比。结果:移植后总生存率、复发率和复发病死率分别为57.8%±4.5%、42.1%±6.1%和21.7%±3.6%。标危组复发病死率及移植相关复发病死率均显著低于高危组(P〈0.001,P=0.013)。标危组复发死亡占40.7%,移植相关复发死亡占59.3%,其中感染50.0%,移植物抗宿主病31.3%,弥漫性肺泡出血25.0%,肝静脉闭塞病12.5%,植入不良12.5%,颅内出血6.3%;高危组复发死亡占51.7%,移植后复发死亡占48.3%,其中感染50.0%,移植物抗宿主病35.7%,植入不良21.4%,肝静脉闭塞病14.3%,颅内出血14.3%。结论:移植前获得完全缓解患者移植后复发死亡比例高于复发死亡比例,而非完全缓解患者相反。移植相关复发死亡原因中,不论移植前疾病状态,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都是最主要的死因。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复发死亡 移植后非复发死亡 血液疾病
  • 简介:目的构建大鼠nelin基因干扰质粒并对其进行体外抑制效果验证,为研究nelin在心脏发育、心肌肥厚、心衰及其它心脏疾病中的作用提供有效的研究工具。方法提取大鼠心肌组织RNA,逆转录为cDNA,设计合成含BamHI和EcoRI酶切位点的引物,以大鼠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nelin基因,定向克隆入pEGFP-N1-3FLAG载体,测序验证。以克隆得到的大鼠nelin基因为模板,设计合成候选干扰序列,亚克隆至pGCSIL-U6载体,获得干扰质粒。以nelin基因干扰质粒和重组表达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WesternBlot方法检测干扰效果。结果成功克隆了大鼠nelin基因并构建了nelin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EGFP-N1-3FLAG-rNelin。设计构建的4个干扰质粒(靶位点分别为+370-388位,+376-394位,+545-563位,+1206-1224,命名为pGCSIL-U6-nelin/siteⅠ,Ⅱ,Ⅲ,Ⅳ)均可显著降低nelin基因的表达,尤以靶向(+370-388位)位点即pGCSIL-U6/nelin-siteI质粒的干扰效果最佳。结论本实验构建的大鼠nelin基因特异性干扰质粒能从蛋白水平上高效特异地抑制ne-lin基因表达,为进一步开展其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nelin基因 RNA干扰 SHRNA 载体构建 重组表达质粒 体外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肾上腺静脉取血(AVS)法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的醛固酮腺瘤(APA)型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型与通过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4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行基因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本院住院患者中通过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FST)确诊,并行AVS分型定位诊断的PH患者120例,根据AVS结果分为APA组57例(男36例,女21例)和IHA组63例(男36例,女27例)。筛选同期住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00例(低肾素EH组58例,正常或高肾素EH组142例),并与上述2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相匹配。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RFLP)和实时定量PCR法进行3组CYP11B2T(-344)C、Lys173Arg(K173R)、CYP11B2第2内含子(Rs10086846位点、Rs7461740位点)基因分型研究。结果:①在PH患者中携带TT/KK/CT/CG基因型患IHA的可能性增加(APA组6.5%,IHA组29.5%,EH组16.1%,P=0.026)。②与正常或高肾素EH组优势基因型比较发现,低肾素EH患者中携带TT/KK/CT/CG基因型易于发展为IHA。结论:IHA优势诊断基因型为TT/KK/CT/CG。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高血压 基因型 醛固酮腺瘤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简介: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基因表达的机制,并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证实,肿瘤细胞中抑癌基因启动子部位的CpG岛甲基化是肿瘤细胞的基本特征之一,对肿瘤抑癌基因甲基化的检测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

  • 标签: 抑癌基因甲基化 定量检测 SPARC 胰腺癌 CPG岛甲基化 DNA甲基化
  • 简介:目的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联系。方法利用靶向捕获加二代测序,对1个HCM家系的先证者进行26个致病基因的筛查。二代测序发现的突变,利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族中其他成员进行该突变位点的筛查,并分析其临床表型特点。结果遗传筛查发现先证者携带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c.1172A〉C(Asn391Thr)突变,该突变位于MYH7基因第12号外显子,导致β肌球蛋白重链的第391位氨基酸残基由天冬酰胺变为苏氨酸。该家系中接受调查的22例对象中8例携带MYH7基因Asn391Thr突变,其中6例患者均携带该突变,突变与疾病呈共分离,且在307名对照者中没有检出。携带者中有3例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痛、黑噱等心功能不全表现,所有患者发病年龄均小于40岁,其中Ⅱ9小于8岁(见图1)。家系中有4人早逝(〈50岁),其中3人确诊为HCM。结论MYH7基因Asn391Thr错义突变为HCM的一个恶性致病突变,携带该突变的患者应进行较积极的治疗和猝死预防。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Β肌球蛋白重链 Asn391Thr 基因型一表型联系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携带MYH7基因突变和携带MYBPC3基因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临床表型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阜外医院就诊的20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携带MYH7突变的HCM患者入组年龄(42.4±14.8vs.49.8±14.0,P=0.0003)和确诊年龄(39.4±15.1vs.46.8±14.3,P=0.0005)较携带MYBPC3突变的患者轻,梗阻发生率(53.6%vs.29.0%,P=0.005)较携带MYBPC3突变患者高。在随访期间,携带MYBPC3突变的患者全因死亡14例,其中心血管死亡12例。携带MYH7突变患者全因死亡10例,其中心血管死亡9例。统计学显示两者全因死亡比例(P=0.27)和心血管死亡比例(P=0.25)无显著差异。结论携带MYH7突变的HCM患者确诊年龄较轻,梗阻发生率较高,预后分析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事件没有显著性差异。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MYH7 MYBPC3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并伴有焦虑、沮丧、自杀意念、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睡眠不良等心理和生理症状。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据此推算我国约有3600万抑郁患者。且女性患病率高,约为男性的二倍。抑郁患者的自杀率约为20%,该症还易复发,复发率在30%以上。抑郁症已成为当今世界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二大杀手。但遗憾的是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或因为面子观念,又加之相关医疗人才与机构的缺乏,导致大多数患者都未能得到医治。

  • 标签: 非精神类药物 治疗 抑郁症 中药 舒血宁 维生素B
  • 简介:甲状腺结节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疾病,流行情况依筛选方法和人选人群的不同而变化。胡凤楠等报道,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为10.2%~12.6%,女性多于男性。在一份尸检报告中,50岁以上,不论男女,50%有甲状腺结节,提示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上升。甲状腺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其中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恶性者不足1%。属于良性病变的甲状腺结节却遭到不恰当的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和经济负担,而且会导致或加重日后可能出现的甲状腺功能低下,这种情况临床上并不少见。

  • 标签: 良性甲状腺结节 非手术治疗 甲状腺功能低下 诊断 良性病变 甲状腺疾病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一定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发生房颤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治疗学关注的焦点。房颤的最佳治疗是在病因治疗的前提下恢复并维持窦性节律,维持心房正常的血液传输初级泵的功能,防止血流动力学恶化,防止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节律的治疗主要控制快速心室率引起的症状和抗凝治疗减少血栓并发症。目前,房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各种治疗措施各有其适应证和并发症,疗效亦不能令人满意,房颤治疗仍然是当今心律失常治疗学上一大挑战,这也是人们

  • 标签: 心房颤动药物 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
  • 简介: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65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约占5.9%,80岁以上约占10%。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论是否有心脏器质性疾病,有房颤的患者死忘率高于无房颤患者2倍。进一步流行病学研究还表明,房颤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疾病,导致中风严重致残的发生率是其它病因的2倍。而房颤的药物治疗总体效果差,药物治疗是近期的研究热点。房颤的药物治

  • 标签: 心房颤动药物 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histidinetriadgene,FHI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及其配对癌旁组织(non-carcerousepithelium,NCE)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PTC及相对应NCE中FHI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PTC中FHIT基因表达阳性率为45.0%(27/60),明显低于NCE100.0%(60/60),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PTC中FHIT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病理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HIT基因转录表达异常可能为一重要的分子改变参与了PTC的发展及演变,可望成为PTC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缺失
  • 简介:目的观察携带人Endostat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hEnd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细胞皮下注射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Ad—hEnd组、报告基因LacZ重组腺病毒组(Ad—LacZ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重组腺病毒200μl瘤内注射,隔日1次,共4次。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移植瘤成瘤率100%。治疗后4周,Ad—hEnd组、Ad-LacZ组和对照组移植瘤体积分别为(921.9±279.7)mm3、(2804.4±553.5)mm3和(3040.6±487.6)mm3;瘤重分别为(1.19±0.18)g、(2.38±0.42)g和(2.41±0.47)g;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6.3±7.1)%、(81.2±6.6)%和(79.4±6.2)%;MVD分别为12±4、27±5和25±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2±5.4)%、(9.4±4.9)%和(8.5±3.7)%。与Ad—LacZ组和对照组比较,Ad·hEnd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d—LacZ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hEndostatin基因可抑制胰腺癌的生长和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用于胰腺癌抗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

  • 标签: 胰腺肿瘤 内皮抑素类 腺病毒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脂蛋白脂酶基因(LPL)缺陷的杂合子小鼠作为制备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野生型及LPL杂合子小鼠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12、24h2个时点。实验组腹腔注射雨蛙肽(50ug/kg体重)7次,每次间隔1h。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三酰甘油(TG)、淀粉酶水平,观察胰腺形态学改变并评分。结果LPL杂合子小鼠对照组血TG为(3.55±0.27)mmol/L,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对照组的(0.94±0.18)mmol/L(P〈0.05)。杂合子小鼠实验组12h的血TG、淀粉酶水平分别为(3.55±0.27)mmol/L和(3685±484)U/L,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实验组12h的(0.92±0.11)mmol/L和(2501±410)U/L(P〈0.05)。杂合子小鼠实验组12h的胰腺水肿、坏死、出血和炎细胞浸润的分值分别为3.94±0.21、3.94±0.21、1.84±0.25和1.84±0.25,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实验组12h的3.06±0.01、2.52±0.51、0.46±0.22和0.58±0.38(P〈0.05)。结论LPL杂合子小鼠血TG中度升高且稳定,在雨蛙肽诱导下产生严重的急性胰腺炎,是研究高脂血症相关性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 标签: 胰腺炎 高酯血症 脂蛋白酯酶 杂合子
  • 简介:目的:探讨1例发热诱导的心电图Brugada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与热敏感相关的SCN5A基因位点的变异情况。方法:分析1例50岁汉族男性发热诱导的Brugada波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与热敏感相关的SCN5A基因位点进行变异检测。结果:心电图示Brugada波改变,其抬高的ST段随体温控制逐渐回复。在基因变异研究中,未发现该患者的SCN5A基因存在与发热诱导的Brugada综合征有关的L325R(T→974G)、R535X(C→1603T)、H681P(A→2042C)和F1344S(T→4031C)4个突变。结论:该患者Brugada波的热敏感现象并非由SCN5A基因的4个变异位点引起,发热与Brugada波的关系复杂,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BRUGADA综合征 发热 SCN5A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WWOX基因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甲状腺癌,31例甲状腺腺瘤及20例正常组织中WWOX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指标及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WWOX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分别为:50.86±6.05、70.95±4.23、87.77±8.46。WWOX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与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WWOX蛋白表达在不同临床病理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WWOX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该蛋白表达的缺失可能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甲状腺癌 肿瘤抑制基因 WWOX基因 WWOX蛋白
  • 简介:目的转录因子MEF2通过调控肌肉特异表达基因在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直到目前,MEF2下游靶基因所知甚少。方法和结果我们使用自主研发的cardiosignalscan对人、小鼠和原鸡的全基因组核心启动子序列进行筛选,发现了111条启动子区含有MEF2保守结合位点的基因。整合EST表达序列数据库后,我们发现C3orf43和C10orf71是两条受MEF2调控同时在肌肉特异表达的新基因。进一步的功能研究表明,C10orf71在病理性心脏肥厚中显著升高1.6倍(P=0.012),提示C10orf71可能参与了病理性心肌肥厚病程。结论C10orf71是一个新的受MEF2调控的在肌肉特异表达的新基因,并可能参与了病理性心肌肥厚病程。

  • 标签: MEF2 病理性心肌肥厚 肌肉特异表达基因
  • 简介:目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对华法林剂量的预测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其准确性仍受到种族和包括华法林剂量在内的多种临床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接受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患者中,验证遗传因素对华法林治疗剂量的影响,并分析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对华法林不同剂量范围的预测效果。方法在接受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目标INR为1.6~2.5)的中国患者队列(n=282)人群中,检测CYP2C93、VKORC1-1639A/G和CYP4F2*3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治疗剂量的关系。根据华法林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1.5mg/d),中间剂量组(1.5~4.5mg/d)和高剂量组(≥4.5mg/d),分别评估8个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在各组患者中的预测效果。预测效果评估指标包括,剂量预测值位于实际值20%界限内的患者比例(20%内患者比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绝对误差的平均值(MAE)。结果华法林的稳定治疗剂量在各个基因的变异基因型携带者和野生基因型携带者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CYP2C9-3:P〈0.00l;VKORC1-1639A/G:P〈0.001;CYP4F2*3:P=0.025)。来自白种人群和混合人群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在华法林高剂量组中预测效果最好,而来自亚洲人群的方程在中间剂量组中的预测效果更好。所有方程对低剂量患者的剂量预测效果均不佳。结论CYP2C93、VKORC1-1639A/G和CYP4F2*3基因多态性均与中国人群华法林稳定治疗剂量相关。已有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尚不能有效的预测华法林各个剂量组患者的稳定治疗剂量。

  • 标签: 华法林 药物基因组学程 基因多态性
  • 简介: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与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它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on-alochdicfatyliver,NAFL)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onalco-hdicsteetchepatitis,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3种类型。近年来NAFLD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作为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病因之一日益受到重视。但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由于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早期治疗脂肪肝以控制其病情进展,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将近年临床对NAFLD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治疗现状 脂肪性肝硬化 肝细胞脂肪变性 NAFLD 单纯性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