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垂体后叶肾盂灌注联合夹闭肾造瘘管对于经肾镜术后出血止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来我院接受经肾镜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选择66例均分为两组,一名命名为对照组(33例),一组命名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夹闭肾造瘘管方法,观察组应用垂体后叶肾盂灌注联合夹闭肾造瘘管方法。对比观察患者经肾镜术后出血止血疗效。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可以发现观察组中患者术后出血止血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肾镜手术应用垂体后叶肾盂灌注联合夹闭肾造瘘管方法后,其会使肠道及膀胱增加张力而使其收缩,同时可以抑制排尿,减少尿液外渗的发生概率,避免风险,进而有效减少术后出血。

  • 标签: 垂体后叶素 肾盂灌注 夹闭肾造瘘管 经皮肾镜 出血止血
  • 简介: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瓣是指以神经周围及神经内血管网丛为血供的轴型瓣。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四肢的6种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膝、踝、腕和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皮神经营养血管 岛状皮瓣 临床应用 血管网 轴型皮瓣 血供
  • 简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7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9~66岁.病因:热铁水烫伤4例5处,撕脱伤3例3处,恶性黑色素瘤3例3处,慢性溃疡3例3处,低热烧伤2例2处,电击伤1例1处,冻伤1例1处.部位:足跟部7例8处,踝部6例6处,足跟底部3例3处,胫前中段1例1处.创面最大面积9.5cm×7.0cm,最小面积4.5cm×4.0cm.

  • 标签: 小腿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临床应用 皮瓣设计
  • 简介:目的报道手部不同类型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皮肤缺损部位,应用拇指背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瓣及指掌侧动脉指蹼穿支为蒂的手背神经营养血管瓣转位修复26例手及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瓣切取方便,转位灵活,血供可靠,是修复手及手指皮肤缺损的理想瓣.

  • 标签: 临床应用 岛状皮瓣 皮神经 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无血管可供吻合的前足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小腿内侧瓣桥式交叉修复对侧前足皮肤缺损10例,缺损面积约6cm×7cm~8cm×15cm,均伴有骨关节及肌腱外露.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无水疱,供区植皮均成活.结论桥式交叉小腿内侧瓣是修复对侧前足皮肤缺损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肌间隙血管 小腿内侧 外科皮瓣 胫后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旋转瓣和改良菱形瓣修复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的54例面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27例,分别采用旋转瓣、改良菱形瓣。比较两组的术后切口长度、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切口长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满意度,试验组面侧颧颊部缺损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缺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旋转瓣和改良菱形瓣修复面部缺损的疗效相当,临床上需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面部缺损 旋转皮瓣 改良菱形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结核菌素试和全血 γ干扰测定对儿童结核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在 2016年 5月 29日至 2017年 5月 29日选取 60例疑似结核病患儿为实验对象,且均实施全血 γ干扰、结核菌素试检测。结果:结核菌素试联合全血 γ干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单方面诊断结果,漏诊率、误诊率低于单方面诊断结果( P> 0.05)。结论:对结核病患者实施结核菌素试联合全血 γ干扰检测,能够提高诊断正确率。

  • 标签: 结核菌素皮试 全血 γ干扰素 结核病 诊断准确性
  • 简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8~48岁,平均31岁.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瓣6例,修复部位为跟部、踝周及足背近侧,瓣最大面积8.0cm×10.0cm,其中2例为内踝及跟部肿瘤扩创后有肌腱外露、1例为足背Ⅲ度热压伤、3例为电接触伤致足背肌腱及骨外露.顺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瓣1例,瓣面积13.0cm×作者单位:750004银川,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15.0cm,瓣带腓肠肌以填充膝部电接触伤去骨后的腔隙.顺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瓣3例,瓣最大面积10.0cm×12.0cm,其中修复同侧烧伤后胫骨外露1例、以交腿瓣方式修复对侧足贴骨瘢痕1例,电接触伤致髌骨外露1例.逆行前臂外侧神经营养血管瓣4例,瓣最大面积12.0cm×8.0cm,均为电接触伤致手腕屈侧肌腱外露.

  • 标签: 皮瓣修复 皮神经营养血管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四肢创面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足背肌腱
  • 简介:自Esser在1931年提出带蒂肋间神经血管束瓣的概念以来,游离和岛状肋间血管穿支瓣陆续用于临床。1994年,Gao等首次报告使用带窄蒂的腹部瓣进行组织修复,该瓣血供来源于肋间后动脉神经血管束发出的外侧支,蒂部包含第4~7肋间穿支。目前,这种肋间穿支带蒂瓣在修复肘关节前部缺损中的应用极少见报道。自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我院收治5例肘前部缺损患者,应用第7~10肋间穿支血管供养的腹部瓣进行修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带蒂腹部皮瓣 肋间后动脉 皮穿支 神经血管束 创面 组织修复
  • 简介:1临床资料男性患者3例。烧伤总面积96%~98%,其中Ⅲ度75%~85%TBSA。致伤原因:火焰烧伤2例、化学烧伤1例。均为头部深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仅在阴囊、下腹部阴毛区、足底(足心及足跟)和脚趾部存有正常皮肤。

  • 标签: 特重度烧伤 足底 阴囊 自体皮 创面 皮源
  • 简介:我院于2005年4月-2007年2月,应用掌背动脉瓣修复2-5指中近节皮肤软组织32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掌背动脉 皮瓣 修复 缺损 手指
  • 简介:目的探讨手背神经营养血管瓣修复手外伤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掌背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瓣、桡神经浅支腕背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瓣、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筋膜岛状瓣、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筋膜岛状瓣修复196例手部软织缺损。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出现3例轻度感染,5例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良好。随访190例,优105例,良81例,可4例。结论手部外伤后软组织缺损,根据软组织的不同缺损情况,选用恰当的瓣修复方法.具有创面直接覆盖、感染率低、保留手指长度、手部外形良好等优点。

  • 标签: 手外伤 软组织缺损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掌背瓣修复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改良掌背瓣修复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18指,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8~52岁,平均35岁。皮肤缺损位于中节10例,中末节8例;位于指掌侧8例,指背侧6例,指侧方4例。皮肤缺损范围2.0cm×1.0cm~3.5cm×1.5cm。以近节侧方中点为旋转点,切取掌背瓣逆行转位修复。结果18例术后获得随访10例,时间为6月~2年,瓣全部成活,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颜色与周围皮肤接近。按国际手外科联合会的评定标准,手指运动功能优8指,良2指。结论应用改良掌背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不损伤伸肌腱,且旋转点远移,缩短了筋膜蒂,简化了手术,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掌背动脉 皮支皮瓣 手指 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目的为前臂外侧神经营养血管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24侧上肢标本,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研究前臂外侧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伴行关系及彼此吻合等。结果前臂外侧神经分布于前臂前面桡侧半,与头静脉伴行,两者周围有明显的动脉伴行,平均有外径大于0.5m的营养动脉4.2支,且彼此吻合。其中第一支浅出点位于肘横纹下37.60±12.53m,血管外径0.70±0.33m,有明显的分支分布于神经干和浅静脉及其周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结论可经设计以前臂外侧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瓣,供临床使用。

  • 标签: 前臂外侧皮神经 解剖学基础 营养血管皮瓣 吻合 头静脉 营养动脉
  • 简介:摘 要:胰岛属于一种多效性激素,不仅能够对血糖有调节作用,还能够调节多种生物代谢,参与细胞的生长、繁殖及分化。胰岛抵抗属于代谢综合征的核心,属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重要因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 标签: 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 脂质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经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临床上简称肝活检术,是采取肝组织标本的一种简易手段;是目前诊断肝脏疾病科学、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技术是遵循寻证医学原理进行的,为了早期、快速、准确地诊断肝脏疾病。在B超图像引导下,由穿刺所得组织块进行组织检查制成涂片做细胞学检查,为肝脏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疗效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

  • 标签: 经皮肝穿刺活检术 适应症 禁忌症 操作方法 临床意义。
  • 简介:皮炎和癣是两种最常见的皮肤病,它们的性质和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对其,必须严格区分对待。皮炎和癣的临床表现皮炎的临床表现是急性期出现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及糜烂渗出,边界不清;慢性期出现皮损肥厚、浸润,皮肤呈苔藓样改变。癣则最初出现水疱或丘疹,从中心逐渐向周围等距离扩散,呈环状、半环状,边界清晰,中间轻,有自愈倾向,俗称'钱癣'。总之,皮炎

  • 标签: 皮炎皮癣 皮癣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