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共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展。相比往届,该展览更具有国际化和开阔的视野,并成为多维思想相互碰撞与交流的平台。展览策划团队中的外国人魏皓啟(HutchWilco)曾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就职逾18年,并参与策划过许多重要的国际展览。在此次专访中,魏皓啟表达了自己对展览主题的理解与诠释。

  • 标签: 当代艺术 数字影像艺术 应力场
  • 简介:2015年7月17日,《王广义:信仰者的遗产》(WangGuangyi:RelicsofBelievers)将在西班拉科鲁尼亚MuseumGasFenosa当代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包括了王广义从1985年至今的作品以及最新的大型装置《信仰者的遗产》。展览由意大利批评家DemetrioPaparorni和AntonCastro共同策划。"在世界各国,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权力统治者都有无数的信众。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权力的统治者不复存在了,众多的信仰者也已灰飞烟灭。信仰者所穿过的衣服等物

  • 标签: 信仰者 拉科鲁尼亚 王广义 当代美术馆 对话录 毛泽东时代
  • 简介:罗马——北京虽然遥远.但我们还是“在路上”与笔笔相遇了。今年57岁的笔笔,曾先后就读于意大利罗马Zileri学院GCSE艺术专业、罗马艺术学院和罗马服装学院,之后在意大利主流媒体供职。她自1999年开始艺术创作。“在路上”是笔笔这次来北京举办个展的展名。她将众人熟知的阿拉伯文字和中国书法用留白的方法进行分解和重组,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抽象地表达了文字造型的绘画。就此话题.笔者与笔笔进行了对话——

  • 标签: 意大利 对话 阿拉伯文字 画家 艺术学院 艺术专业
  • 简介:著名艺术家黎光定1968年出生于越南,10岁的时候搬至美国。1989年,黎光定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艺术工作室,1992年硕士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与相关媒体专业。他的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洛杉矶哈默博物馆、洛杉矶州立艺术博物馆、波兰艺术博物馆、纽约布朗克斯博物馆、以色列博物馆收藏。除艺术家的身份之外,黎光定还是位于洛杉矶和胡志明市的越南艺术基金会(VNFA)的创始人之一,基金会致力于支持越南艺术家、促进越南与世界文化工作者间的艺术交流。黎光定一直在挑战人们的记忆如何在当代生活的情境中被唤起;他以大幅尺寸的照片蒙太奇闻名,他将照片条与图像的挂毯编在一起,而这些作品主题都是关于越南战争。他的许多重要作品记录了第一次直升机战争中的幸存者不为人知的故事,艺术家利用艺术过程作为工具来审视、揭露这段历史,他将东方与西方文化、个人现实与虚拟现实融合。本期《当代美术家》采访黎光定,一起探讨他的艺术创作,以及他对越南艺术市场的观点和看法。

  • 标签: 当代艺术 创作 技术 艺术市场
  • 简介:2001年3月著名油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丹青教授在广东美术馆举办油画作品展览。展览期间,广州美术学院科研处和油画系邀请陈丹青先生给本院学生作一讲座。陈丹青先生提出讲座的形式是与学生对话。科研处黄启明处长、油画系主任杨尧教授主持讲座,油画系研究生车健全等人提出有关当代艺术与油画艺术的问题,陈丹青先生一一作了精彩的回答。

  • 标签: 陈丹青 当代艺术 油画艺术 广东美术馆 油画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
  • 简介:安东尼·葛姆雷(AnthonyGormley)认为人的身体是记忆和变化的载体。他早期大部分作品是以自己身体为基础创作的。身体是他作品的主题、工具和材料。在近期的作品中.他采用抽象或间接的方式来处理人体.并关注人类所处的环境。这些大型的作品对集合体,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在个体与集体.抑制与扩展,所见和所感之间寻求调和。这些作品超越了观念与方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它们扩展了人体雕塑的疆域.跨越了人体雕塑的物质边界.将人体雕塑与周边世界的相互作用涵盖进来。所谓的周边世界,既可以是社区、空间、能量、记忆,也可以是某种建筑形式。葛姆雷的雕塑和装置.考验着雕塑这种表达方式的法则和极限。他的作品一直在寻求更高的参与度,并探讨人的自由。

  • 标签: 安东尼 虚无 对话 自我与他者 相互作用 建筑形式
  • 简介:在接受我访谈的时候,琦琦·史密斯手里的铅笔几乎没有离开过下面的纸,同时她也回应着一连串的助理们请示午餐安排等事宜。嚓,嚓.嚓,尖利的笔尖划过纸面发出的清脆的声响充斥着她纽约下东区阳光普照的工作室。铅笔有节奏的刮擦声由偶然变成了一种有意义的动作,如同她的艺术人生——在创造性直觉与表现丰富的创造物之闻发出的一种无调性的回响。史密斯去年荣获了国际雕塑中心授予的终身成就奖,这在美国女性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 标签: 史密斯 琦琦 好奇心 对话 个人 终身成就奖
  • 简介:理查德胡(RichardLong)的艺术行为包括在荒野中漫步很远很远,之后停下来,以他一路上体验到的自然和宇宙现象来创造作品。因此,他将步行作为一种媒介和手段,而他的作品则是对他所居住世界的直接回应。这种方式创造出的作品有可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诞生,丝毫不怕艺术所可能面临的局限性。

  • 标签: 理查德 对话 艺术行为 作品
  • 简介:  时间:2008年5月3日上午地点:石家庄杜锡瑞寓所受访人:杜锡瑞采访人:谷国伟郭立军  问:去年,您入选了"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作品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这对任何一位作者而言,都是一个极高的荣誉和艺术水准的被认可,基于此,您有何感想?  杜锡瑞(以下简称杜):"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是一次重要展事,全国入展作者只有36人,评审严格,竞争激烈.……

  • 标签: 不计秋 争春对话 夏争春
  • 简介:《中国画研究院高级研修班首届刘大为导师工作室毕业生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泰安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书画展,《家鸡画法》出版,省港澳书画拍卖,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正式启动,刘德功国画作品被长期悬挂于中央办公厅。

  • 标签: 美术交流 新书介绍 书画展 中国 2005年
  • 简介: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地书画界友好发展,应邀赴台的山东8名画家:公丕炎、王法堂、王延林、徐康、牛其英、包小义、吴越、衣服珂于7月28日由香港转机归来。

  • 标签: 山东 画家 文化交流活动 2005年 台湾省
  • 简介:伴随着旅英华人艺术家曲磊磊先生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史诗”在牛津阿什莫利安博物馆隆重展出和中西文化比较研讨会的展开这一盛事,近日由伦敦中华文化基金会和英中协会协办的《墨乐·中国艺术的传统与现代》活动也在大英博物馆如期举行。本刊执行主编李鸣泉先生也再度应邀访英参加了这一系列中西文化交流的盛事并作了“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漫谈”的发言,受到英方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 标签: 中国 英国 对外文化交流 书画艺术品 2005年
  • 简介: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迎院二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于11月11日拉开帷幕。配合庆典活动的建院二十周年画展和艺术论坛及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受到各地来宾和全院师生的一致赞扬。

  • 标签: 美术交流 哈尔滨师范大学 短评 创作 信息 展览
  • 简介:刘德功作品展在秋田美术馆举行由甘肃秋田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创作中心、中原书画研究院主办的《刘德功新撞彩工笔画作品展》于2005年5月20日在兰州秋田美术馆举行。

  • 标签: 美术交流 绘画评论 新书介绍 展览信息 2005年 中国
  • 简介:鸟、蝴蝶、飞行器以及由空酒瓶创作而成的险峻中略带几分邪气的抽象带状作品——这些由鲍尔·维林斯基创作的作品都具有远离无序的机械化的程序。尽管他的绝大多数雕塑是用捡来的材料制作而成的。2014年,他突然转变了创作风格和思路,在纽约画廊繁殖活蝴蝶。这个精致的、构思缜密的、诗一样的装置至此成为了一件艺术服务于科学的范例。

  • 标签: 林斯基
  • 简介:与自然对话──读《郝伯义版画选》有感张祯麒宋大儒程颢在《偶成》一诗中有一句极精辟的话:“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说的是人和大自然的感情依存关系。万物本无意识,四时也无佳兴,但作为主体的人,却会在恢宏变幻的大自然这面镜子中自我观照,引发出千种...

  • 标签: 郝伯义 版画创作 张祯麒 自我观照 版画艺术 北大荒版画
  • 简介:耿菊花(以下简称耿):我以前了解到,您本身是画水墨山水出身,而您现在的作品是装置类型的作品,但是其实还是暗含了山水的意象,这种表达手法的转换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暗含了您的艺术思考和艺术理解的转换,您能否为我们讲讲你的思考……刘俐蕴(以下简称刘):其实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个转换的过程是个什么样的缘由,其实每个人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是与身俱来的,你自然而然的就会朝着你灵魂的

  • 标签: 与身俱来 生命本质 表达手法 水墨山水 我自己 女性艺术家
  • 简介:谈话背景:在深圳美术馆开展,参展人员姚起、刘可、罗奇、甘明智、陶巧丽、田亚平,都是广州美术学院的研究生,都出生于70年代,平均年龄25左右,参展作品均为平面绘画作品.谭天老师关注在学院中成长的青年艺术家,想以谈话的形式了解他们确切的艺术观点,思想状况,以及他们对于同辈的认识.

  • 标签: 《新学院主义六人展》 美术展览 人物访谈 姚起 刘可 罗奇
  • 简介:当代艺术家毛旭辉,是“八五”时期“新具象”和“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的领军人物。他擅长从具象事物中提取元素,将其转化为符号,创作以“剪刀”及“椅子”的图像闻名,也许是对死亡的思索或是权力及家庭关系概念的探寻,让当代社会问题透过寻常的事物得以表现。近两年毛旭辉的风格发生大幅转变,将生命中的悲剧事件以紫色为基调,庄严肃穆地予以呈现。

  • 标签: 对话 内心 绘画 “八五”时期 领军人物 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