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话语呈现出权力化、去性别化、去欲望化、浪漫主义化、符号化的特征,该类电影的叙事话语有女英雄模式、革命+爱情模式等。一定意义上的英雄叙事造就了男性话语,一定意义上的男性话语造就了英雄叙事。“女英雄”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 标签: “十七年”电影 英雄叙事 性别话语 符号化
  • 简介:李安在2007年底上映的《色戒》一片,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强烈而持久的回响,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根本的怕是要归结为身体与历史因素,而在这两者之中,身体则是折射历史的代言人,如李安所言:“我们从来没有对爱国主义的这种群体意识,尤其是用女人的这种性心理学来反映它”。其编剧王惠玲也说:“李安试图从人体美学让人们看见这些关系(男性情绪扭曲与女性身心变化)”。围绕身体的论述,并不是为了求证身体背后到底藏匿了什么样的历史真相,而是透过此冰山一角,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等层面,试图总结李安身体美学观念及考察促其形成的时代理论背景。

  • 标签: 《色戒》 李安 身体美学
  • 简介:三位风格迥异的台湾导演,分别在各自的电影里表达着不同的主题,侯孝贤以浓重的乡土情节描述着台湾历史和个人经历的碰撞;而杨德昌一直关注的是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复杂的存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与人;蔡明亮则以更为尖锐和个人化的视点,讲述着台湾新一代的孤寂和挣扎。这三个人勾勒了台湾“新电影”的基本风貌,构筑了台湾非主流电影的话语空间。

  • 标签: 成长经历 历史记忆 都市 个体 疏离 孤独
  • 简介:中国散文化电影是在借鉴西方有关电影样式的同时,受到传统诗文艺术滋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后则呈现出选材多样化的特征。较之其他类型的影片,散文化电影的文学性最为浓郁,具体表现在人文情怀的传达、画外音的运用,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等方面。本土散文化电影与纪实性电影、小品化电影分别有某种层面上的相似或交集,但不宜混为一谈。

  • 标签: 散文化电影 文学性 纪实性电影 小品化电影
  • 简介:文章从电影文化批评角度,探讨了田壮壮电影的人文价值趋向,即对人的心灵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对辽阔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的展现来表现天、地、人之间和谐平衡的理想境界,对人类生存和心理的探求来描述人与宗教/信仰、人与社会/政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淡化电影叙事功能,强调镜像语言的哲理包含,注重人物情感细腻流畅的描述。正是对人文影像的理性坚守,田壮壮成了'‘第五代’的最后防线'。

  • 标签: 田壮壮 人文电影 “第五代”精神 现实意义
  • 简介:电影《一九四二》中的花枝和星星两个女性角色,在剧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她们在灾难前的生存选择,折射出女性在灾难面前爆发的巨大生命力,也反映出电影独特的女性意识.

  • 标签: 电影 女性角色 女性意识
  • 简介:《渔光曲》是著名同名电影的主题曲,创作至今数十年,传唱不衰,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但史上对其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作品的曲式和声、句法特点、速度安排、力度安排、钢琴伴奏、人物塑造、演唱要点等等方面的分析,全面梳理作品,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作品,探求中国早期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

  • 标签: 渔光曲 句法特点 艺术构思 人物塑造
  • 简介: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思》和中国的《集结号》两部影片都表现了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并且由于电影媒介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尤其是技术的特效使得要传播的思想更加彰显;故事中关系人物数量的不对等也凸显了对拯救与牺牲意义关系的诠释.

  • 标签: 《拯救大兵瑞恩》 《集结号》 意义制造
  • 简介:歌师精神是侗族审美文化精神的代表,嗜歌如命、以歌养心、无私传歌是歌师精神的核心。本文以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的故事情节为出发点,探讨了歌师精神的内涵及侗歌、歌师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情况。影片将歌师精神置放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加以刻画,既塑造了歌师的典型形象,又表现了歌师及歌师精神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境遇,呈现了侗歌保护传承的多元走向。

  • 标签: 《我们的嗓嘎》 侗歌 歌师精神 文化变迁
  • 简介:2012年我国生产各类电影893部,同比增长60%;电影总票房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尽管成绩斐然,但具体分析又会发现国产片票房占总票房的48.46%,这也是近十年来首次低于进口片票房,这无疑给中国电影产业敲响了警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需要思考,中国电影企业需要如何向前发展?究竟应该走向何方?近日阅读高红岩教授的专著《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发现书中所提出的战略思路和战略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企业发展战略 电影产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国 企业战略 同比增长
  • 简介:电影片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达信息、吸引观众的功能。因此,电影片名译者应尽可能让电影译名在译入语国家观众中产生与原片名在原语国家观众中大致相同的效果。本文拟以动态等值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电影片名译者进行翻译工作时应考虑的一些因素。

  • 标签: 动态等值 电影片名 文化背景
  • 简介:《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第五代电影导演张艺谋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来的,电影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到处贴满“规矩”二字标签的陈家大院中。陈家大院作为影片中人物活动的主要空间,其格局、色彩、音乐,无处不体现着人物的悲剧。本文将从人物所处的空间环境着手,探讨影片中的自由与压迫、反抗与妥协,以及人物自身的悲剧性。

  • 标签: 《大红灯笼高高挂》 规矩 空间叙事 悲剧
  • 简介:近年来两岸电影的相互公映越来越频繁,但无论是台湾电影在大陆公映还是大陆电影在台湾公映,其对岸票房与本土票房之间都存在不小的落差,尤其是一些本土卖座影片,其票房落差尤其明显。本文对此情况进行探究,辨析导致票房落差的不同原因,并指出两岸合拍片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也存在着不小的隐患,亟待两岸电影人的更多探索。

  • 标签: 大陆电影 台湾电影 票房落差 合拍片
  • 简介:贾樟柯作为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群体的典型代表,他的电影作品一经问世,便以其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人文关照和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承袭,在国内外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贾樟柯的电影创作风格,电影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他的作品带有极强的个人书写风格,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颇具独立意味。从贾樟柯出发,对其个人影像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意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中国独立电影当前的发展情况和前景。

  • 标签: 中国电影 贾樟柯 现实主义 独立电影
  • 简介:通过对电影《末代皇帝》中电影音乐创作的分析,剖析中国电影声音创作民族化与国外电影声音创作理念的交融过程。影片基于中国历史背景及人物故事,加入西方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拍摄技法。影片音乐大气磅礴,优美豪放。运用中国民族乐器配器体现出中国音乐细腻、委婉的神韵,与带有史诗美感的西方交响乐融会贯通,完成了一次东西方文化碰撞后的完美交融。

  • 标签: 民族化 电影音乐 创作理念
  • 简介:本文从电影《喜福会》的艺术表现、情节删改及寓意转变三个方面入手,对电影作品的改编进行评价及对比电影与小说文本的异同,进而试论电影改编对小说主题的呈现。

  • 标签: 《喜福会》 电影 小说
  • 简介:格雷马斯按照二元对立的原则,将一个文本中出现的所有角色都归结为6种角色,并结合结构语义学和叙事功能理论,提出了他的语义方阵理论。本文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学理论,对电影《亲爱的》的情节进行分析,再运用语义方阵探求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期揭橥影片内在的叙事结构和逻辑。

  • 标签: 《亲爱的》 格雷马斯 语义方阵 角色 弱势
  • 简介:在"法治中国"建设中,"依法办事"存在困境。在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例的分析中,这种困境可以归结为"依法办事"中的"依法"蕴含着"法治"的短板;"依法办事"中的"办事"隐藏着工具主义思维,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以及"依法办事"还会导致正确性与合理性的缺失。由此产生的后果包括法律权威的衰落和司法信任的缺失,以及"信访不信法"和"权力一刀切"等衍生性后果。"依法办事"的困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社会处于"脱域阶段"以及社会体制不完善和人们的心理机制不健全所致。"依法办事"的困境的解决,不仅仅在于个案中情与法的适度调和,更在于制度的进化生长、人们守法意识的提高、社会物质水平的改善以及权力的分化运行等。

  • 标签: 依法办事 困境 法治思维 法治中国
  • 简介:泛在学习提出人人、时时、处处都能进行学习,伴随着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推进,泛在学习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必然发展趋势。将校园微电影创作设为课程任务,以此任务达成驱动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将课堂延伸至网络、生活,培养学生Web2.0时代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手段、方式来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泛在学习体验。

  • 标签: 任务驱动 泛在学习 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