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人类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十九世纪中期,传入我国则是本世纪的事。对于这门年轻学科在中国由最初传入到九十年代这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想必人们还相当缺乏了解。本文便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对八十多年来中国人类的发展进行了简明而具体的总结,以期引起更多的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研究兴趣,为尽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而共同努力。

  • 标签: 中国人类学 民族学 分科发展
  • 简介:生态人类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人类的生存一直同邻近的土地、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种群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亦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生态人类试图探讨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 标签: 生态人类学 出版 导论 人与环境 环境因素 风俗习惯
  • 简介:抢婚风俗作为原始社会的一种婚姻习俗,不仅具有文献资料证据,而且还有文化人类方面的证据,尤其是采用文化人类中的泰勒残存法,与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物相结合,能够揭开古史上的一些谜团.我国的民族文化遗留丰富,利用泰勒残存法进行分析说明,能更有力地证明抢婚风俗的存在.

  • 标签: 抢婚风俗 文化人类学 泰勒残存法
  • 简介:民族档案是我国国家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族地区档案管理与建设工作不仅有助于民族档案的构建,而且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

  • 标签: 民族地区 档案 数字化 网络化
  • 简介:文章针对传统政治经济体系结构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构建政治经济新体系应由经济制度与经济本质,经济运行与经济发展,经济政策与经济伦理三个部分构成,其中资源优化配置规律则是政治经济新体系的主线

  • 标签: 政治经济学 新体系 资源优化配置规律
  • 简介:彝族人类影视片是彝族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的彝族人类摄影是在本世纪初出现。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始拍《凉山彝族》这部民族志影片,是为新中国影视人类的开创性工作。八十年代又拍摄出一些彝族人类片。今后彝族文化的更新和交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剧烈,因此拍摄彝族或彝区人类影视片的题材与日俱增。彝族人类影视片的拍摄将是一项任务繁重且前景广阔的工作。

  • 标签: 中国彝族 人类学 影视片
  • 简介: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从高等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文章以高职院校产合作教育质量为研究对象,阐明了产合作教育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构建产合作教育质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并从中选取了产合作质量的评价指标,运用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最后选取一所高职院校,利用模糊综合评判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 标签: 高职院校 产学合作质量 评价 指标体系 模糊评判
  • 简介: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促使哀牢归附东汉,东汉在哀牢分布区设置永昌郡,使中国与印度两个大国在地理上第一次相连接,所以哀牢分布区不但是中印两国最早的边贸区,还是中印两国的重要文化通道;哀牢地区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神奇的“九隆”神话,产出了丰富的物品,因此哀牢人物质文明发达,人口众多;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哀牢社会政治结构合理稳定.对周边民族有包容性,对东南亚僚、掸、泰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过积极贡献。

  • 标签: 哀牢人 哀牢国 永昌郡 东汉王朝
  • 简介:水族是一个以"饭稻羹鱼"农耕文化为传统的山地民族,水语植物名物是其传统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水语植物名的考释,得知水语植物分类主要有生活类、经济类、野生类、其他类四种;水语植物命名既有"属名+种加词"的"双名"法,也与植物部位、生存环境、生长阶段和思维习惯等有关,同时命名具有一定的构词规则;体现了按植物性状取名的人类共性,又呈现了水语认识植物的个性。

  • 标签: 水语 民族植物学 植物命名与分类 民族名物学
  • 简介:侗族芦笙节是侗族南部方言区最为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次集体庆贺农业丰收的民族盛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它的举办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增进村寨之间的团结友爱,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误解,对于推动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垂范的作用。

  • 标签: 侗族 芦笙节 娱人性
  • 简介:象征人类作为人类学理论中一种经久不衰的重要流派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常对象征学派的许多概念、思想认识模糊甚至存在种种误解;我们试图从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入手,对象征人类学派作一个简单梳理.

  • 标签: 象征人类学 思想渊源 理论特征
  • 简介:本文认为中国人类发展的困境和前景并存。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人类与民族这两个名称的界定与涵盖范围没有一个共识,功利主义的压力,以及现有人类的方法不足以有效地研究中国社会是中国人类发展的困境。但是中国人类发展的前景又是十分美好的,其主要内容是:现代人类将在新的中国资料中受一次洗礼,从而变得更有世界性,升到更高的理论水平;中国丰富的文献成果将对整个人类文化变迁的历程有一个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最终能共存共荣以大团结为结局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类可以对此提供全面、客观、系统的解释,以向全世界提供中国的经验;中国人类学者应充分利用人类的比较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深入中国文化资源,把其中的认知方式,世界观与价值提炼出来,以充实甚至更新现代人类

  • 标签: 中国人类学 困境 前景
  • 简介:2012年11月3~4日,首届“全国高校民族学人类教学经验交流会”在南宁召开。论坛以“提高民族学人类教学质量,提升学科影响力”为主题,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民族学人类专业5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积极讨论。会议就各高校共同关心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方法、专业课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 标签: 教学经验交流 精品课程建设 综述
  • 简介:约翰·珀斯第勒(JohnPostil)的《互联网在地化的人类研究》(LocalizingtheInternet:AnAnthropologicalAccount)是用人类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互联网地在地化的代表性著作;他这部著作通过翔实的田野个案,给读者生动呈现了互联网社会关系的地方化生产与建构过程,受到学术界好评,虽已出版多年,仍堪称互联网在地化发展研究的民族志范例。而他书中那个名叫苏邦加雅(SubangJaya)的田野研究地则恰巧是个多面环山的城市。因此,在当下亟须对山地民族的互联网行为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背景下,我们选译了周永明这篇书评,以期为我国的互联网人类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学术前沿动态信息。

  • 标签: 人类学 民族志 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