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2 个结果
  • 简介:<正>“吊”“贺”是截然相反的两件事。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表示慰问,叫“吊”;对别人有喜庆的事表示庆祝,叫“贺”。二者同属精神文明的范畴。早在我国春秋时,诸侯国之间有哪个国家受灾,其他诸侯国都要相吊。《左传昭公十八年》记有:“宋、卫、郑灾,陈不救火,许不吊灾,君

  • 标签: 诸侯国 精神文明 受灾 柳宗元 死者
  • 简介:<正>一个国家的一切机关、企业、团体,是否清正谦洁,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素质;这不仅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且严重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声誉地位。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清正廉洁,则涉及到个人品格价值问题,

  • 标签: 公私关系 私利 个人欲望 社会公共利益 共产党员 公与私
  • 简介:纵观世界的政治局势,西方民主制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植入型的民主政治型国家乌克兰,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苏联历史遗留问题、民族主义问题和经济改革问题。对此,利普哈特的共识民主符合了政治伦理中关于自由、平等公正的核心内容,也同时为乌克兰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可以通过公民政府之间形成道德共识、共同协商共识利益公平分配共识,最终在政治伦理与共识民主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秩序。

  • 标签: 政治伦理 共识民主 重建秩序
  • 简介:阴阳"是传统中国哲学的古老学说。在古代中国,情感主义者(如孟子和王阳明)都没有把阴阳作为其道德理论的基础,但事实上,中国的阴阳思想为18世纪欧洲情感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情感主义伦理学中,"阴"可以理解为潜在能力,"阳"可以理解为理性目标,二者具有必然的补充性。阴阳可以视为个体和整体意义上的道德情感论的基础,并有可能通过阴阳范畴将情感主义伦理学加以规范化。

  • 标签: 道德情感主义
  • 简介:人性的完善是导致法域变迁的内在动因,法从起源到发展都莫不与人性密切相关,任何法域及域内之法都不过是人类本性的某些表现。以人性的拓展为研究脉络,人类法制演进的历程跃然凸现。从公私法域的分化到社会法域的衍生甚至生态法域的出现,人性在无形中推动着人类法制发展的全部过程。法在当代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乃是人性多方面展开的必然结果。

  • 标签: 人性 法域 法制演进 人性展开
  • 简介:<正>身处纷纷扰扰的世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于人生、功名、应采取什么态度?如何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既幸福又有价值呢?一个人如果有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健全的体魄、并有理智清明、洞察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的心理,这些都不是身份财富所能代替的。有了这些,即使在贫乏的环境中也能怡然自

  • 标签: 心理健康 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 自我安慰 道德行为 理郁
  • 简介:德性论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论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论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论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性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论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者人本身的丧失。

  • 标签: 德性论 规范论 伦理学 道德评价体系 品质 行为
  • 简介:社会结构在变化,我们的思想理念及社会有效管理也必须随之变化.社区是社会公民生养栖息的主要场所,又是一定生活群体的精神共同体的培养凝聚基地,更重要的是社区在现代已发展为社会管理中新的基层平台.伦理关怀在社区管理中的更多介入,在探索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方面,尤其在凝聚整合社会向心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社区管理 伦理关怀
  • 简介:什么是“对的”,和对它的证立,是道德哲学中具有争议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效用主义和道义论间的主要差异之所在。统合效用主义对于“好的就是对的”这个陈述有一套完整周延的说法。而道义论对这个问题的证立不够周延或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 标签: “对的” “好的” 效用主义 道义论 统合效用主义 伦理学
  • 简介:体制转型“道德阵痛”王淑君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关系由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体制转型,引起了道德观念的剧烈振荡,使道德问题成了人们空前关注和争论的热点。在争论中出现了“爬坡论”、“滑坡论”...

  • 标签: 体制转型 矛盾和冲突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阵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和源头,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信用的提高对于提升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信用失范是政府信用缺失、信用贫困、信用滥用、信用危机的统称,政府信用失范将会造成政府失效乃至政府失败。在目前政府主导形态下,政府信用的提高和信用危机的克服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行为自主性——政府自觉。

  • 标签: 政府信用 信用失范 政府自觉 政府文明
  • 简介:敬畏生命是人类创始成终的价值基准。但在启蒙时代,这一价值准则受到了理智启蒙的挑战,认识论的生命观和道德观掏空了伦理的生命内涵,导致了理性的道德冷漠和伦理实体的世俗回潮。随着黑格尔伦理化国家理论在历史实践中的失败,启蒙的道德辩证法暴露无遗。启蒙道德的失败,在于它祛魅了生命,导致了生命意义的脱落。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正是在反思启蒙道德的失败中诞生的,它重新将生命伦理联合起来,让伦理回归到生命的价值本源。

  • 标签: 敬畏生命 启蒙道德 道德辩证法 生命伦理
  • 简介:在人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着不止一种值得人们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而各种价值之间有可能是不可通约的,甚至是不相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价值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比较。在每个人各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不同的目标和价值之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甚至是可以进行计算的。正是基于这种数字化的计算,每个人才有可能在面对多种价值和目标时做出理性的选择,根据每一目标和价值对自己人生的意义而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 标签: 价值多元主义 理性选择 自由 责任
  • 简介: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遭遇的巨大灾难。在这场灾难中,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凝聚力;在抗震救灾中,人性之光照亮了华夏儿女的心灵,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当我们在悼念逝者、感念英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伦理论题,如人权、人性、生命、责任、慈善等,在这场人类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是不是值得特别关注呢?本组笔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期望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积极的促进。更多还原

  • 标签: 民族精神 汶川大地震 人性之光 逝者 正义价值 当代社会主义
  • 简介:黄宗羲王夫之作为明遗民,早年都曾强调夷夏之防。不过黄宗羲的夷夏观以文质论为思想根基,王夫之的夷夏观以义利之辨为哲学归宗。前者是对汉唐儒学开放型夷夏观的总结,后者是对宋明理学保守型夷夏观的深化。这就从思想上解释了为何黄宗羲晚年转而认可清廷,而王夫之则继续坚决抵抗。

  • 标签: 文质论 义利之辨 黄宗羲 王夫之 夷夏观
  • 简介:公私之辨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伦理学的诸多问题都与此相关或由此衍生。耙梳中外伦理思想上的公私之论,能够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谱系中对公私问题理解措置上的统一和差异,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合理地处理公私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公私之辩
  • 简介:在勒维纳斯的时间概念中,存在“作为历史的过去”“作为谜的过去”。正是在对后一种过去的“忘不了”之中,勒维纳斯经由踪迹见证,阐发出一种对他者的无限、超越责任。同时,也正是在“作为谜的过去”及其踪迹中,勒维纳斯通过“记不住”遗忘,讨论了宽恕的可能。这种宽恕的可能实际上在勒维纳斯那里被区分为三种不同的样式,而本真和现实的宽恕都是奠基在“作为谜的过去”中,奠基在责任基础上的。

  • 标签: 过去 踪迹 见证 责任 宽恕
  • 简介:我们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于儒家政治伦理及其治国思想进行新的开发,转化,创新和利用,可以为建设当代中国政治文明提供服务。

  • 标签: 儒家伦理 政治伦理 政治文明
  • 简介:<正>“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中卒章的琶音,余韵耐人寻味。句中的“此恨”,无疑是指唐玄宗杨贵妃的隔世之恨了。近来读史,颇有新得,以为玄宗的“此恨”,应当是别样的一种恨。李隆基当皇帝“始欲为治”,针对泛滥日久的侈靡之风,整顿讹弊,勤政尚俭,很有些励精求治的作为。粗略勾来,大致有三:一是铲弊禁奢。下令毁天枢,毁石台,毁金银器玩。石台是韦皇后为自己建立的功德碑,高数丈。天枢是武则天为黜唐颂周铸造的八边型铁

  • 标签: 唐玄宗 李隆基 天枢 尚俭 杨贵妃 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