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为更好推进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依托东安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现状,运用生态足迹法分析了东安县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法,选取20个要素指标,建立了由生态经济、生态发展、生态社会、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东安县生态文明创建条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主要结论为:东安县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以来,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基础逐年向好,综合指数逐年提升,具备较好的生态文明创建基础,从各个子系统评价结果来看,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各个层面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生态经济和生态发展层面急需加强.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足迹法 层次分析法 综合指数法 东安县
  • 简介:在部分高氟水地区,地下水中氟含量与地氟病患病率非正相关性关系,由于氟测取手段的限制,目前无法对复杂态氟进行相关毒理学及临床实验,以判断其人体负效应.本文在分析了地下水中不同形态氟赋存特征的基础上,以豫东平原为例通过食物链中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复杂态氟与简单阴离子态氟的人体负效应进行对比,得出络合离子态与有机态氟人体负效应的基本推断,为深入研究地氟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线索.图1,表3,参30.

  • 标签: 高氟水 氟形态 人体负效应 豫东平原
  • 简介:水体沉积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沉积物污染将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因此有必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水体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为环境污染修复与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已有文献报道了多种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其中,证据权重法通过对不同的证据进行测定与整合,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可以对沉积物质量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本文对证据权重法中化学分析、生物毒性和底栖生物群落结构3种证据的测量方法、赋权方法、证据整合与信息解译方法进行了系统评述,并以淡水河为例介绍了用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TOPSIS)整合数据进行沉积物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

  • 标签: 沉积物质量评价 沉积物质量三元法 信息整合方法 证据权重法 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
  • 简介:五氯酚(PCP)属内分泌污染物,也是可对生物产生复合毒性的有机污染物。五氯酚及其钠盐曾被用作杀螺剂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疫区大范围长时间使用。为了解PCP在中国水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在阐述中国PCP的生产使用状况基础上,重点论述中国水环境介质中PCP的污染分布及影响因素。中国多地河流水环境中均存在PCP,其中沿长江流域的长江、洞庭湖、鄱阳湖PCP残留量较高,虽均在限值范围内,但PCP污染范围有从主要江河、湖泊等向沿海海域蔓延的趋势。PCP使用历史、用药区域类型、区域PCP消耗量等均会影响PCP的残留量,血吸虫病疫区PCP残留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在PCP及其钠盐显著减少使用后(2003年以后),施药历史仍然影响着水体介质中PCP的残留情况,PCP虽已停用,但其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还在持续。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水环境介质中的PCP污染偏高且有上升趋势,这可能与部分区域近年来重现血吸虫病后施药控制有关。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关PCP及其环境副产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人群暴露评估、污染介质修复技术以及其替代品的研制都将是研究重点领域。

  • 标签: 五氯酚 内分泌污染物 水环境 污染现状 残留 血吸虫病
  • 简介:内蒙古高原草原区湿地具有不同于典型湿地的特征,同时还兼具草原的一些特征,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惜物种资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样方调查,以重要值为数量特征,采用指示种分析法和多样性指数测定,对内蒙古高原典型内陆河流——锡林河中游河漫滩湿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锡林河中游河漫滩湿地植被依微地形由高河漫滩向低河漫滩可分为芦苇+羊草,黄花苜蓿+无茫雀麦,灰脉苔草+早熟禾,水甜茅群落,小糠草+蒙古扁穗草等5个群落,以禾本科、菊科、豆科三大草本为主,建群种有别于典型湿地和典型草原群落.(2)植物水分生态类型以湿生、中生为主且无水生类型,具有典型湿地和草原的双重特征;(3)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均匀性和丰富度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多样性和丰富度较草甸草原低但高于典型草原;(4)锡林河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是典型河流湿地和典型草原之间的过渡类型.表6,参28.

  • 标签: 锡林河 河漫滩湿地 生物多样性 微地形
  • 简介:裸露岩质边坡覆绿成败的关键在于植物和岩体的有机结合,植被地境再造技术效果突出.通过以河南省宜阳县锦屏山高陡岩质边坡覆绿工程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地质学角度研究地境再造技术指标,为了解决岩质边坡的覆绿这一问题,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岩体体裂隙率达到3%以上、岩壁覆绿植物种植孔深度在40~60cm之间、种植孔施工角度与裂隙的发育产状相关且以切穿更多的裂隙为原则.

  • 标签: 岩质边坡 覆绿 生态地质学 锦屏山
  • 简介:党的十八大会议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生态立县'等目标,本文以我国城市生态林业建设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结合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改善策略.

  • 标签: 城市生态林业 保障体系建设 缺陷 策略
  • 简介:盖草能、骠马、莠去津是当下林业生产中最常用的除草剂,试验对杨树苗分别喷洒三个不同浓度三种除草剂,试验过程中调查不同时期杨树苗的苗高值和地径增长量,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使研究具有了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总结出不同浓度的除草剂对杨树苗生长影响不同;并确定了各除草剂的施用浓度,旨在为杨树育苗中的化学除草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3.2ml/L浓度时盖草能对杨树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应控制在2ml/L以下;骠马对杨树幼苗的影响很小,浓度在4ml/L下使用还会促进杨树幼苗的生长;莠去津即使浓度在1g/L时仍会对杨树幼苗产生极强的抑制作用,在杨树幼苗时期除草不建议使用.表4,参14.

  • 标签: 除草剂 杨树苗 生长效应
  • 简介:湖南省郴州市是湖南省山洪灾害多发的一个区域,对郴州市山洪灾害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测意义重大.运用Bayes判别分析法,根据山洪灾害预报的简化原理使用灾害发生前10天的时效雨量和当日雨量作为预报模型因子建立一组山洪预报模型,计算得出的模型预报正确率为86.96%,满足Bayes判别分析正确率大于80%的要求,表明该方法预测山洪简单易行,可以为郴州市山洪灾害的预测以及防治提供-定的支撑.图2,表4,参24.

  • 标签: 山洪灾害 郴州市 预报模型 Bayes判别分析法
  • 简介:垃圾渗滤液的人类健康风险评估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采用一种新型高级氧化技术UV-Fenton处理渗滤液,并用人体乳腺癌细胞(MCF-7)评估处理过程中渗滤液原液以及渗滤液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的细胞毒性,对垃圾渗滤液中EDCs的细胞毒性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液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双酚A(BPA)、壬基酚(NP)是产生细胞毒性的主要物质,其毒性大小为DBP〉BPA〉NP。在同样的氧化降解过程中显示出不同毒性变化规律,通过GC-MS分析,结果显示UV-Fenton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物,这也是引起毒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也说明垃圾渗滤液细胞毒性可以通过UV-Fenton过程有效去除。

  • 标签: 垃圾渗滤液 内分泌干扰物质 人体乳腺癌细胞 细胞毒性 高级氧化过程 UV-FENTON
  • 简介:生态学与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中经常需要对数据做方差分析,在已知样本例数、平均数、标准差等样本统计量的前提下,如果利用Excel软件制作方差分析模板,既可为数据分析提供方便快捷的方差分析手段,也可为审阅论文数据时,如何判断其结论的真实性提供了新方法.图8,表2,参5.

  • 标签: 单因素方差分析 样本统计量 Excel建模 生态学研究 快捷分析与判断
  • 简介:为探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颗粒对人胚肺(HPF)细胞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的影响,使用粒径10nmTiO2暴露体外培养的人胚肺细胞24h,提取RNA,应用基因芯片方法,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分类.结果表明,纳米TiO2暴露人胚肺细胞,导致514条肺中表达的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基因分类显示400条基因涉及生物学过程;415条基因涉及分子学功能;391条基因涉及细胞构成.纳米TiO2作为外界刺激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影响钙、钾离子通道,上调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TNF、IL1B、IL1A等基因表达.

  • 标签: 纳米二氧化钛 基因表达 人胚肺细胞 基因芯片
  • 简介:以广州市滨江绿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城市绿道使用者来源构成,及其使用绿道的目的、方式、频次和时间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绿道使用者主要是就近常住居民,其使用目的主要是休闲、健身和通勤;使用方式多为散步、跑步、骑自行车;使用频次多为每天1次,其中从清晨到下午18∶00时,绿道主要承担通道作用,而晚上19∶00~21∶00时期间,发挥的更多的是休闲功能;夜晚居民更有时间前往绿道进行散步、跑步等休闲健身活动.

  • 标签: 城市绿道 使用 状态 广州
  • 简介:在生态学与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中经常需要对实验数据做双因素的方差分析,在已知样本例数、平均数、标准差等样本统计量的前提下,如果利用Excel软件制作方差分析模板,可为研究者提供方差分析结果的方便快捷手段,同时,也为我们在审阅论文数据时,如何判断其结论的真实性提供了新方法.

  • 标签: 双因素方差分析 样本统计量 Excel建模 生态学研究 快捷分析与判断
  • 简介:通过分析衡阳市7个样点的大羽藓植物体及相应土壤样品中的Pb、Zn、Cu、Cd、Hg、As等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大羽藓植物体内6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0.86mg/kg、339.27mg/kg、19.54mg/kg、0.32mg/kg、0.27mg/kg、4.77mg/kg,基质中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8.32mg/kg、160.40mg/kg、22.35mg/kg、0.21mg/kg、0.38mg/kg、11.62mg/kg,均未超过国家标准2级标准.富集系数分析表明,大羽藓对Zn和Cd具有富集能力,富集系数分别为:2.12和1.52.植物体和土壤基质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Pb外其它5种重金属都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

  • 标签: 苔藓 重金属污染 生物指示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Hasen)是一种典型的鱼毒性赤潮藻,近年来在我国频繁爆发,给水产养殖业带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混合培养、隔离培养等手段研究了米氏凯伦藻及不同细胞组分对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摄食与生存的影响,分析了其致毒途径。结果表明,随着混合培养液中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蒙古裸腹溞对亚心型扁藻的摄食率明显下降(p〈0.05),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率远低于饥饿组(p〈0.01),这说明米氏凯伦藻对蒙古裸腹溞有较强毒性,可抑制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导致蒙古裸腹溞的死亡?衾胧笛榉⑾?直接接触米氏凯伦藻的实验组蒙古裸腹溞存活率远低于饥饿组、对照组和仅接触米氏凯伦藻培养液的隔离实验组(p〈0.05),表明引致蒙古裸腹溞中毒的米氏凯伦藻毒素可能来自胞内??入米氏凯伦藻不同细胞组分后,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率并无明显改变,实验各组与饥饿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摄食和接触活的完整的米氏凯伦藻是影响蒙古裸腹溞摄食和生存的主要途径,米氏凯伦藻胞内存在的在水体中极不稳定的某些有毒物质可能会导致浮游动物的中毒和死亡。

  • 标签: 米氏凯伦藻 蒙古裸腹溞 摄食 毒性
  • 简介: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增强植物砷(As)抗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接种AMF能提高植物体内三价砷As(III)的比例,AMF可能参与了将五价砷As(V)还原为As(III)的过程从而提高了菌根植物的As抗性,但目前尚缺乏直接分子证据。本文从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irregularis)菌丝中克隆得到了一个砷酸盐还原酶基因RiarsC并进行序列分析。将该基因转入arsC缺陷型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菌株WC3110(ΔarsC)中,通过As(V)抗性生长曲线和As形态测定,分析了该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RiarsC属于谷氧还蛋白-谷胱甘肽依赖的砷酸盐还原酶家族;RiarsC基因的表达显著提高了As敏感型E.coli菌株对As(V)的抗性,当培养基中As(V)浓度为100μmol·L-1时表现更加明显。As形态分析表明,表达RiarsC的E.coli菌株能够将培养基中71.03%的As(V)还原为As(III);与表达空载体的菌株相比,还原效率提高了61.98%。本研究证明了AMF的砷解毒还原能力,为进一步开展AMF的砷代谢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标签: 丛枝菌根真菌 砷酸盐还原酶基因 克隆 基因功能验证
  • 简介:通过对广西药用植物园内秋色叶种质资源、习性、园林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范围内常用秋色叶植物约13科41种,其中乔木36种,灌木5种,落叶植物38种,常绿3种.在园林上的应用以群植、片植居多.在叶色上黄色居多.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广西药用植物园秋色叶植物应用的建议.

  • 标签: 秋色叶植物 种类 应用现状 广西药用植物园
  • 简介:花岗岩地区冲孔灌注桩作为常用桩基类型,但常发生质量事故,往往造成承载力与设计值相差甚远的情况.常规的处理手段有高压后注浆、复压、补打灌注桩等处理手段,但都存在缺点和不确定性.工程通过补打预制管桩的处理方案,较好的处理了质量事故;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避免了污染.图2,表1,参5.

  • 标签: 花岗岩地区 冲孔灌注桩 质量事故 原因分析 处理措施 生态作用
  • 简介:借助3S技术,以湘江流域1990年及2010年的遥感数据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转变方向及土地利用综合程度等方面分析其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湘江流域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增强,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草地面积减少,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2)耕地向外部扩张侵占林地,林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及建设用地;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转变为森林;水域主要由耕地中的水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及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主要由于湖泊沼泽化;(3)水域及未利用地增长受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耕地和建设用地增长主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引起的.因此,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下致使耕地递减、林地减少趋势缓和、水域增加以及未利用地中的沼泽地面积增加.

  • 标签: 湘江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