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外骨肉瘤(extraskeletal osteosarcoma, ESOS)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9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诊治的10例ESOS,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病理检测,并电话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女性和7例男性,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60岁),肿块大小5.5~17.5 cm(平均11.0 cm)。低倍镜下,肿瘤呈结节状、片状、分叶状,肿瘤由梭形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软骨样组织构成,三者比例多少不等,并相互移行,其中见异型性梭形细胞直接产生骨样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呈SATB2部分阳性(9/9),α-平滑肌肌动蛋白(4/10)和上皮细胞膜抗原(1/10)灶性阳性,Ki-67阳性指数10%~50%,结蛋白、CD68、S-100蛋白、SOX10、HMB45、CD117、DOG1、CD34、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GATA3及PAX8均阴性。分子病理检测:未检测到MDM2/CDK4基因扩增信号(0/6);未见SSX18基因分离信号(0/5);未检测到C-KIT和PDGFR-α突变信号(0/3)。结论ESOS属于骨外成骨性肿瘤,诊断需临床、影像、病理相结合,必要时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检测辅助诊断。

  • 标签: 骨肉瘤 病理学,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分子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附睾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沭阳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例附睾横纹肌肉瘤患者,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附睾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3例附睾横纹肌肉瘤患者的年龄分别为10岁、23岁和25岁,病程分别为1个月、2个月和4个月。左侧附睾1例,右侧附睾2例,均为单发性病灶,临床以阴囊肿块并进行性增大为主要症状。B超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发现附睾占位性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附睾横纹肌肉瘤,其中2例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1例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由原始间叶细胞和不同分化的横纹肌母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肌调节蛋白(MyoD1)、波形蛋白(vimentin)和结蛋白(desmin)阳性,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S-100蛋白、肌动蛋白(ac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尤文氏肉瘤标记物(CD99)和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阴性。结论附睾横纹肌肉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 标签: 附睾肿瘤 横纹肌肉瘤 诊断 病理学
  • 简介:徐庆中教授,男,193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本科系。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病理教授,宣武医院病理主任医师,神经病理硕士研究生导师。曾

  • 标签: 中国 神经病理学 徐庆中 脑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法医病理尸检对死因和致伤物进行推断。方法:本次实验数据的对象主要以200例死因不明或有争议的尸体为例展开调查,均实施全面解剖和尸体检查,并对其进行解剖和病理检查,分析死因。结果:200例尸体检查后能够确定死因的尸体有197例,占比197/200(98.50%),其余3例尸体无法确定死亡原因,占比1.50%;其中病理性死亡的尸体有150例,占比76.14%,心血管疾病占据第一位,有90例尸体因心血管疾病致死,占比90/150(60.00%),因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有35例,占比35/150(23.33%),因外力致死的47例尸体中,因机械性损伤致死的尸体有37例,占比37/47(78.72%),因颅脑外伤死亡的尸体有8例,占比8/47(17.02%),因胸部外伤死亡的尸体有2例,占比4.26%。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尸检 死因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微课模式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该校2019年9月~2019年12月内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40名学生作为对比组,另纳入该校2020年9月~2020年12月内应用微课教学模式的40名学生作为微课组,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微课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均高于对比组,P<0.05;微课组教学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比组的75.00%,P<0.05。结论 在病理教学中应用微课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成绩,且学生普遍有较高教学满意度,建议采纳。

  • 标签: 病理学 教学 微课模式 传统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人脾脏破裂损伤后不同时间内的临床特点,为法医病理推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外伤性脾脏破裂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损伤时间分组,可分A组(损伤时间为0~6h)、B组(损伤时间为7~12h)、C组(损伤时间为13~24h)、D组(损伤时间为25~48h)、E组(损伤时间为49~72h)、F组(损伤时间为73h~7天)、G组(损伤时间为8~14天)、H组(损伤时间>14天),每组各10例患者。均行染色观察,分析不同组别患者临床特点。结果 各患者均可见纤维素的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但在纤维素的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铁血黄素沉淀、肉芽组织形成、瘢痕组织形成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脾脏 破裂损伤 时间 法医学病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病人发生猝死后进行法医尸检对其病理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2019年4月-2022年4月因肺动脉血栓栓塞发生猝死的40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成员,其均进行了法医尸检,对病人发生猝死的原因,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栓子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由法医进行尸检后,根据其尸检报告显示,出现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的原因相对较多,包括身体存在其他疾病导致的引发因素,例如骨折、较大型的外科手术、心肺出现病变或者恶性肿瘤,也有病人出现反复性的栓塞。发生的部位包括左肺动脉、或者其分支,右肺动脉或者分支,下肢深静脉等,均有所差异。结论:由法医对于因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的病人进行尸检有利于更好的分析病人出现猝死的原因,是否与相关受伤情况存在关系,以利于医生在遇见类似病人时更好的处理,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

  • 标签: 肺动脉血栓栓塞 猝死 法医尸检 病理学探究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在皮肤和黏膜病变诊断中应用细胞病理刮片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3月—2022年3月间我院曾接收的皮肤和黏膜病变患者204例,对这些患者以细胞病理刮片方式进行诊断,并且将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以判断细胞病理刮片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通过对这些患者以细胞病理刮片进行诊断,诊断出有195例存在病变,将该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计算其诊断准确率为95.6%。结论:在皮肤和黏膜病变的诊断中应用细胞病理刮片的方式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有利于及时发现皮肤和黏膜病变,对及时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十分有利,可以为皮肤和黏膜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很好的诊断依据,在临床应用中有着比较高的价值。

  • 标签: 皮肤病变 黏膜病变 细胞病理学刮片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的法医尸检及病理诊断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者4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18年6月-2020年6月,实施法医尸检诊断,分析临床资料、病理资料,明确栓子来源、诱发原因等。结果40例患者实施法医尸检,38例诱发因素明确,2例原因不明。38例患者中,创伤性骨折18例,外科手术16例,心肺病变3例,恶性肿瘤1例。50岁以上35例(87.50%);栓子来源:下肢深静脉25例(62.50%),右心室15例(37.50%)。栓塞部位包括肺动脉主干与左右分支、左肺动脉与分支。结论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 通过法医尸检与病理诊断,可明确死亡诱发原因、栓子来源,为司法鉴定、刑侦提供依据。

  • 标签: 肺动脉血栓栓塞 猝死 法医尸检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病理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逐渐依托医教协同的背景,以临床病理实践为平台,逐渐摸索出以人文主题为开篇,以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病理家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为主线,不断挖掘病理教学相关内容的真实的临床病理诊断故事,精髓的藏医药传统文化融入到病理课堂中,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西藏传统藏医药的文化,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有效评估“课程思政”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特别在后疫情时代,更应开展基于人文内涵的病理教学改革和探索,将思政理念、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病理教学中,构建病理教学育人育才的系统工程。

  • 标签: 课程思政 人文内涵 病理学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我院收治两组病例并比较病理特征。结果:儿童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成人。结论: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危害性大于成人。

  • 标签: 儿童 甲状腺癌 病理学
  • 简介:摘要: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迫切要求。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实施流程及病理各章节“课程思政”融入点。“课程思政”作为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发挥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方面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培养精专业、有温度、有情怀、有理想、有担当的医学创新型人才。

  • 标签: “课程思政” 病理学 教学
  • 简介:摘要:死亡是医疗纠纷中最严重的后果,涉及死亡的医疗损害案例数量逐年增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360例涉及死亡的医疗损害案例,阐述了法医病理鉴定在这类案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案例中常见的病理变化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肺炎和肝病等。在鉴定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检查和分析,结合病史、治疗记录等资料,确定死亡原因和责任归属等问题。本文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法律从业者提供参考,促进医疗纠纷的有效解决。

  • 标签: 医疗纠纷 法医病理学鉴定 涉及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对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子宫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延延胡索酸合酶对我院选取的100例子宫平滑肌肿瘤患者进行检测,主要对延胡索酸水合酶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平滑肌肿瘤间的发生率以及不同临床特征的延胡索酸水合酶治疗后患者复发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子宫平滑肌肿瘤在子宫平滑肌肿瘤的发生率为10%,相对较低。从患者复发率比较来看,患者发病年龄、家族肿瘤史、其他个人史与术后复发风险显著相关(P<0.05)。而肌瘤数量、肌瘤最大径与术后复发风险联系相对程度较低(P>0.05)。讨论: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子宫平滑肌肿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提高重视,加强辅助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延胡索酸水合酶 子宫平滑肌肿瘤 临床病理学
  • 简介:摘要:文章针对数字切片库在病理实验课中的应用展开探讨,采用文献分析、查阅、总结等方法,以数字切片库的制备和特点入手,阐述了数字切片库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在病理实验课教学中构建和教学要求相符的数字切片库,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病理实验课教学目标。

  • 标签: 数字切片库 病理学 实验课 应用
  • 简介:摘要: 传统中职病理基础教学方法单一,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的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因而需要广大教师对其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项目教学法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之一,其在 中职病理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结合完善的流程,并显著的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为此,本文就 中职病理基础中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优点及流程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 标签: 项目教学法 中职教育 病理学
  • 简介:摘要:《口腔组织病理》是口腔医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其包括口腔组织的形态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该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口腔组织病理》知识点繁多、内容琐碎,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而目前的教学形式多以灌输知识为主。本文把MCAT教学法融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 标签: 口腔组织病理学 MCAT教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脑血管病变导致的死亡的法医病理特点,以增进对该死因的认识和鉴定。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60例发生脑血管病变死亡的案件,收集相关的病理数据和临床信息。结合尸体检验、病理特点和相关病史,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结果: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1)性别分布:在60例脑血管病变死亡的死者中,男性占比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47例和13例。(2)年龄分布:60例死者的年龄分布在30岁至70岁之间,其中50岁至60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达到43例(71.67%),而30岁至40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少,仅有5例(8.33%)。(3)职业分布:60名死者中,工人的职业比例最高达到37例(61.67%),其次是农民达到19例(31.67%)和个体4例(6.67%)。(4)死亡季节:患者在春冬季的死亡率最高,达到41例(68.33%),而秋季的死亡率最低,达到8例(13.33%)。(5)死亡诱因:有46人(76.67%)在死亡前发生激烈的争吵或外伤,9例(15.00%)死者饮酒,5例(8.33%)为就医过程。(6)病变类型:在60个案例中,35例患有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其次是脑血管疾病及动脉瘤。(7)死亡直接原因:49例(81.67%)的死者是由于短时间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而致死,只有少数人死于并发症。结论:法医病理对于脑血管病变死亡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可以帮助确定死因、推断损伤时间、鉴定伤害以及为临床研究和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 标签: 脑血管病变 死亡 法医 病理学 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