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咯血介入治疗中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甄选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行咯血介入治疗的咯血患者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按照术前是否实施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展开,可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即对照组(25例,未实施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和观察组(25例),观察组实施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对比剂用量、曝光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即刻止血率和术后12个月在出血率。结果:术后即刻止血率对照组和观察组组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在出血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支气管动脉CT 血管成像 咯血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相关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在2020年7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实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此来对临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评判,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合理用药建议。结果 :所选取的这100例心血管内科当中的患者,出现临床用药不合理情况的患者为10例,占总人数的10%。结论: 在心血管内科治疗中,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频繁出现,应逐步增强重视度,通过用药监管的方式,降低或预防用药不合理问题。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临床用药 常见问题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分析超声稀释法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功能的评估效果,进而观察血管通路血流量和心输出量之间的关联。方法:将本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其中随机抽取80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患者病情稳定,且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随后,所有患者使用血液透析监护仪进行血管通路的分析,对比相关指标。结果:从指标中可见,在治疗当月,患者的内瘘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分别为(994.54±345.67)ml/min和(6.44±2.13)L/min,在六个月后的复测中,则分别为(978.56±325.69)ml/min和(6.19±2.09)L/min,可见差异不大。此外,在血管通路狭窄发生率上,当月为7.5%(6/80),六个月后为18.8%(15/80),可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超声稀释法具有安全性,可适用于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功能评估,且操作简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超声稀释法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功能 血管通路狭窄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DSCTA)对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分析。方法:将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2组(均37例),其中对照组实施64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组实施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2组患者斑块性质与斑块成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斑块性质诊断率(95%)高于对照组(70%),研究组斑块成分分类诊断率(92%)高于对照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双源CT血管 成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性质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心血管畸形筛查过程中产前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10月本院产科11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产前超声检查,根据产后胎儿心脏彩超或病理解剖、引产结果,对比分析产前超声的诊断价值。结果:①产后胎儿心脏彩超或病理解剖、引产结果证实22例胎儿心血管畸形,占比2.00%;产前超声证实19例胎儿心血管畸形,占比1.73%。Kappa一致性检验指数为0.826。产前超声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9.72%、72.73%、99.18%。②胎儿心血管畸形类型以室间隔缺损为主,产前超声与产后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86.36%。③胎儿心血管畸形与孕妇年龄、用药史、异常妊娠史有关。结论:产前超声能够有效检出心血管畸形的胎儿,诊断准确且符合率较高,针对性筛查高危致畸因素,以便于及时干预,有助于母婴健康。

  • 标签: 胎儿心血管畸形 筛查 产前超声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CHD)患者接受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诊且行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的50例CHD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同期接诊且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50例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组间血脂指标、心绞痛发作情况展开分析。结果:组间血脂指标、心绞痛发作情况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血脂指标、心绞痛发作情况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他汀类 心血管药物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之后对患者实施专业外科护理模式对患者实际生存质量带来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部分患者,将这部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人数相同。一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另一组则是在使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拓展专业的外科护理,进而对两组患者的实际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专业外科护理模式对患者生存质量带来的影响。 结果:结果有效的实践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在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以及康复积极性等方面。 结论:对于接受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的患者,后续护理过程实施专业的外科护理模式,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在于实际促进了患者各项指标的优化和提升,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速度,所以专业的外科护理模式可以进行临床方面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脏大血管外科 患者护理 生存质量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肝肿瘤血管性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本人工作医院2015年7月至2022年3月 收入的患者资料,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 60例转移性肝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化疗,实验组患者进行血管性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由实验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转移性肝肿瘤 血管性介入治疗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颅脑CT血管成像对于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将选取2020.9-2021.5院内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入组,通过随机法实施分组,每组50例。两组均进行颅脑CT血管成像检查,依据患者CT血管成像检查血管情况进行分组,血管正常患者为探究组(n=50),参照组均为血管闭塞者(n=50),本次对比两组患者mRs量表分级及神经系统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探究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与参照组相近(P>0.05),治疗后,探究组相比参照组更低(P<0.05),探究组mRs量表分级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颅脑CT血管成像能够对于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判断,依据患者的血管情况实施治疗选择,具备较高的诊疗应用价值。

  • 标签: 颅脑CT 血管成像 急性脑梗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针对血管前置开展诊断工作时,使用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产生的价值。 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针对本院2021年4月~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血管前置患者,利用两种超声检查方式对其诊断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 60例患者中,I型血管前置40例,其中球拍状胎盘18例,帆状胎盘22例;II型血管前置20例,11例副胎盘,9例双叶胎盘。经阴道超声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经腹部超声(P<0.05)。 结论 在针对血管前置开展诊断工作时,使用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可以产生更加理想的诊断效果,有利于使观察范围扩大,判断是否存在胎盘绒毛发育异常情况,确保血管前置临床诊断率得到有效提升。

  • 标签: 血管前置 诊断 经腹部超声 经阴道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补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在临床上的应用。 方法:选取 2020 年 11 月—2022 年8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例100例,100例病例全经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10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补气活血通络汤。两组患者均治疗两个疗程8个周时间,在治疗期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血糖指标以及踝肱指数(ABI)。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3%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56% ;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有降低,但是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BI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常规治疗方式上加入补气活血通络汤对于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补气活血通络汤 中医药疗法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脑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采用中医理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60例,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成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基础上添加中医理论治疗,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各指标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神经性头痛程度显著减轻,头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也明显减少,最终取得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将中医理论治疗应用于脑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治疗中,可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尽早改善患者的神经性头痛症状。

  • 标签: 脑血管神经性头痛 中医理论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实施头颈部CT血管造影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时间段在2018年1月~2021年5月范围,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选择常规剂量以及低剂量扫描技术完成疾病诊断,分别设为常规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所检查对象均为同一批患者,组间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噪声、衰减值、CNR(载噪比)以及SNR(信噪比)]、辐射剂量[DLP(剂量长度乘积值)、CTDlvol(CT剂量指数值)、ED(有效剂量)]。结果:低剂量组C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差别不明显(P>0.05);低剂量组S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低,噪声以衰减值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高(P

  • 标签: 低剂量扫描技术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效果。方法  研究工作从2020年7月开始,并在2022年7月完成案例数据采集工作,共收录我院62例肺动脉栓塞病例,并选择62例健康志愿者。对所有患者予以常规CT平扫以及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最后收集并分析患者的检测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对不同位置栓塞检测准确率等数据。结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在准确度数据高于常规CT平扫(P

  • 标签: 64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肺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实施头颈部CT血管造影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时间段在2018年1月~2021年5月范围,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选择常规剂量以及低剂量扫描技术完成疾病诊断,分别设为常规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所检查对象均为同一批患者,组间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噪声、衰减值、CNR(载噪比)以及SNR(信噪比)]、辐射剂量[DLP(剂量长度乘积值)、CTDlvol(CT剂量指数值)、ED(有效剂量)]。结果:低剂量组C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差别不明显(P>0.05);低剂量组S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低,噪声以衰减值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高(P

  • 标签: 低剂量扫描技术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中药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和运用在历代医家的诊疗用药过程中早已体现,并形成中药配伍理论的重要基石。例如中药组方原则中的“七情配伍”理论就对中药在配伍应用中的多种交互关系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明确指出在充分了解各药味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合理的组合配伍,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中药配伍理论至今仍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遵循的主要原则,并通过现代医药学的研究不断证实其宝贵的科学价值。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现今中医药在临床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中西药合用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西药联用产生的相互作用则需要运用现代研究加以阐释。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中西药 相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时,将脑血管介入治疗应用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数据,本次研究中调选70名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医务人员采用脑血管造影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在确认患者的病情后,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脑卒中状况为患者设置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脑血管造影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70名患者中确诊率为100%。本次研究中脑卒中在治疗完成后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诊断时,选择脑血管造影诊断能够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同时配合相应的介入治疗方案,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介入治疗 脑血管造影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中进行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评估。方法:2021年12月-2022年12月,确定86例冠心病心绞痛样本来源,抽签平分2组,对照组(n=43):西医治疗,试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脂、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心功能(LVEF、LVESD、LEVDD)、血脂(TC、TG、LDL-C):试验组均较对照组理想,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对于冠心病心绞痛进行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有效率更高,实现血脂控制,未增加不良反应,推广价值高。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心血管内科 血脂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为患者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心血管科治疗的50例患者(2022年1月-2022年12月),以抽签法分组,组别涉及对比组、实验组,各组25例。对比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实验组护理方案为人性化护理,统计组间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结果:(1)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较对比组高,差异具有价值(P<0.05);(2)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较对比组高,差异具有价值(P<0.05)。结论: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运用人性化护理具有明显价值,可促进患者满意度提升,是一种高质量的护理模式,应用价值理想。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心血管外科 护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