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心衰时,机体会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如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肌肥厚、交感兴奋性增强、RAAS激活等。心肌肥厚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能源供体的线粒体也相应增多。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protein2,UCP2)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转运体,通过将内膜外的H+转运回线粒体基质,导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 标签: 解偶联蛋白 线粒体内膜 UNCOUPLING 心脏前负荷 大血管疾病 代偿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家庭运动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省立医院就诊AMI并行PCI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心脏康复组25例(男性21例,女性4例),予以早期家庭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25例(男性19例,女性6例),仅接受常规运动康复教育及护理。两组均在PCI后48h内和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通过EchoPac-120软件分析基线与4周随访结束时整体和局部应变值。结果4周随访结束时心脏康复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及死亡各1例。心脏康复组整体和局部应变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早期家庭运动心脏康复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患者的心室功能。

  • 标签: 心脏康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分析运动康复疗法联合曲美他嗪治疗CHD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16例CHD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曲美他嗪治疗)和联合治疗组(在曲美他嗪组基础上联合运动康复疗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LVEF、LVEDd、6min步行距离(6MWD)、血清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血浆内皮素(ET)-T和一氧化氮(NO)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曲美他嗪组(96.55%比82.76%,P=0.01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LVEF、6MWD和血浆NO水平均显著升高,LVEDd、血清hsCRP、Hcy、NT-proBNP和血浆ET-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曲美他嗪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LVEF[(42.31±7.37)%比(47.86±7.42)%]、6MWD[(290.62±28.36)m比(348.63±28.54)m]和血浆NO水平[(61.54±9.67)μmol/L比(72.62±10.41)μmol/L]升高更显著,LVEDd[(58.13±5.82)mm比(55.36±5.27)mm]、血清hsCRP[(3.86±0.85)mg/L比(3.49±0.67)mg/L]、Hcy[(12.68±2.47)μmol/L比(11.34±2.23)μmol/L]、NT-proBNP[(924.17±175.87)ng/L比(836.35±158.70)ng/L]和血浆ET-1水平[(55.83±11.64)ng/L比(49.36±10.23)ng/L]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431。结论:运动康复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能显著改善疗效及心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增强血管内皮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冠心病 运动疗法 康复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及扭转运动,以了解其早期的左心室心肌力学机制改变。方法选取重度AS患者30例,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30例,对照组30例,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左心室GLS及整体扭转角度,比较这三组之间GLS及左心室扭转角度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和AS组的GLS明显减低,左心室扭转角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高血压组比较,AS组的GLS明显减低,左心室扭转角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VEF正常的重度AS患者其GLS减低,而左心室扭转角度增加,3D-STI有助于了解重度AS患者左心室早期力学机制的改变。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 主动脉瓣狭窄 左心室 应变 扭转
  • 简介:目的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趋势和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于海军总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共130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54例.根据是否出现透析相关的急性左心衰竭分为心衰组(30例)和对照组(100例).检测发生左心衰竭后不同时间点的CK-MB、cTnI、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总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检测院内和随访期间(出院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结果不同时间点心衰组的CK-MB和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组的CK-MB和cTnI缓慢上升达平台期,无明显峰值和下降趋势.不同时间点,心衰组和对照组的Scr和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组院内、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的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组院内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期间的LVEF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衰组的总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vs.30%,77.8%vs.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K-MB和cTnI在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变化明显,与患者预后有关.

  • 标签: 肌酸激酶同工酶 心肌肌钙蛋白I 尿毒症 急性左心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疗法联合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疗效以及新手儿甲状腺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运动联合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只应用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对新手儿甲状腺功能影响的影响,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引产术率、子痫前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剖腹产、蛋白尿症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重增加现象发生明显小于对照组;空腹血糖控制率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T3、FT3、T4、FT4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TSH值均高于正常值,对照组新生儿升高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运动联合胰岛素能够显著改善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运动疗法 胰岛素 新生儿结局 临床研究
  • 简介:长期持续性高血压、长期治疗和心血管病死亡率的长期趋势1950~1990,费明翰心脏研究[英]PamelaA.Sytkowski…//Circulation,-1996,93-697~703心血管病(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归因于高血压的慢性过程。很多...

  • 标签: 高血压 长期治疗 心血管病 全因死亡率 持续性 抗高血压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养结合可持续发展因素进行探究,为提高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素质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养老机构的规模、人员配备、整体环境、生活服务、医疗服务、运行状况、养老机构存在问题等项目。本次调查由调查人员进行详细的现场讲解与说明各个调查项目的内容后,由被调查者亲自或是口头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交予调查人员,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人医疗服务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两组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两组被调查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对两组被调查者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表明,“医养分离”养老机构中,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越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未婚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较差;随着费用的增加,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评价趋于好转。结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当今社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结论,针对现阶段的不足及制约因素使之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其可持续更好的发展

  • 标签: 养老机构 医疗服务 医养分离 医养结合 影响因素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炎症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基本的生物学反应。然而,新近的研究发现,炎症同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所有阶段并与冠心病的不同临床状态与临床表现形式有关。

  • 标签: 炎症机制 心脏X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 生物学反应 冠心病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hypertension,HT)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等)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深入理解HT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对于预防、治疗HT有重要意义。阻力动脉的血管张力持续增加是HT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的活动是血管张力调节的主要因素[2]。近年研究发现,

  • 标签: BK通道 β1亚单位 高血压 血管平滑肌细胞 生物学特性
  • 简介:不同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在环境刺激下,具有表型转化的能力^[1]。在生理状态下,VSMC的形态表现为收缩状态,具有调节血流大小、维持血管张力的作用。当血管环境或血流条件发生改变时,VSMC可发生炎性反应和基质重塑,从而使VSMC由收缩型细胞向炎性反应细胞发生转化^[2]。研究显示,VSMC表型转化在血管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的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平滑肌细胞 综述
  • 简介:农村人群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而且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分散于各个自然村,对患者的追踪和管理造成难度。因此,如何在基层社区开展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有效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已成为当前防治工作重点之一。

  • 标签: 农村 高血压病 综合干预 卫生院发展
  • 简介:经中国微循环学会批准,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备案,2013年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李延峰教授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并做了重要讲话: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类缓慢起病、病程进行性发展且缺乏有效治疗的疾病,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病最为常见。这类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是我国中老年人群最重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证实,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神经变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致病原因。近年来,转化医学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这一新的模式注重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的相互转化,微循环研究结果和神经变性疾病临床预防和治疗之间如何转化,也就成为神经变性病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重视微循环障碍与神经变性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能为最终治愈此类疾病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 标签: 中国微循环学会 神经变性病 专业委员会 转化医学 疾病学 神经变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