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统计并分析血站血液非检测因素报废情况。方法:以2020~2021年血站按规定采集、制备、储放及输送的血液为研究总体,期间标识、隔离及记录报废血液情况,统计非检测因素血液报废情况及报废原因并进行分析,且对报废原因采取相应对策。结果:除全血报废率、红细胞报废率外,2021年总报废率、血浆报废率低于202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破袋渗血、血浆颜色异常、非标量血液、凝块、其他原因外,2021年脂肪血报废率低于202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0~2021年存在一定非检测因素报废情况,需根据报废原因制定相应对策用以保障血液资源充分利用。

  • 标签: 血站 血液检测 不合格项目
  • 简介:[摘要]目的:推广应用锡盟中心医院“青苗儿童早期发展计划”项目为0-2岁婴幼儿进行定期常规体检的同时监测维生素D,分析0-2岁儿童常规体检、定期检测维生素D、及时指导补充维生素D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几率与未进行定期常规体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几率的差别。方法:本次研究中的对象来自我院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进入“青苗儿童早期发展计划”项目的0-2岁的婴幼儿共600名。将其进行分组,从我院产科出生并建档的新生儿中选取足月、顺产、适于胎龄儿、无先天性器质性疾病的新生儿300名划分为一组;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0-2岁的儿童中选取满足同等条件的300名婴幼儿划分为另一组。两组均于1岁内每3个月检测1次;满1周岁后每6个月检测1次,直至满2周岁。比较两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率,与早期指导补充之间的关系。结果:从我院产科出生并建档的这一组新生儿,按照常规定期体检,因能够及早发现维生素D缺乏,及时给予干预指导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导致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几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出生后常规体检同时接受维生素D检测,有助于做到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几率降低,有助于婴幼儿骨健康。

  • 标签:  [] “青苗儿童早期发展计划”项目  0-2岁婴幼儿   定期监测维生素D 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简介:[摘 要]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肺癌筛查实验广泛开展,肺内磨玻璃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目前,肺磨玻璃结节CT扫描尚无统一标准,不同CT重建技术、扫描参数及重建算法均影响其观察和测量,进而影响放射医师诊断决策。本文对目前常用的CT检查技术及其对磨玻璃结节检出及测量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促进检查过程规范化,为磨玻璃结节的检出与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 磨玻璃结节 低剂量CT 图像质量 重建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ABO新生儿溶血病血型检测结果。方法 于2019年6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临床中检测梅毒常用的三种血清方法,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以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进行对比,评价这 3种方法在梅毒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各自的优缺点。 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以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清标本547例,收集阳性检出率数据并分析。 结果 TPPA法 的检出率最高,为34%,其次是 TP-ELISA法 ,略低于TPPA法 ,为30.3%,最后是 TRUST法 ,仅有19.2%。两两比较中, TPPA法 与TP-ELISA法 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而 TPPA法 与TRUST法 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 0.01), TRUST法 与TP-ELISA法 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 TP-ELISA法 阳性检出率高且操作方便,可作为常规筛选检测;TPPA法 检出率高,但是其操作时间较长且成本偏高,适用于TP-ELISA法 筛选出阳性标本的进一步检测

  • 标签: [ ] 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 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 简介: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心脏检查技术,在现代医学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利用超声波的原理,能够准确观察和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为医生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诊断信息。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在糖尿病患者中血尿酸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证明血尿酸在糖尿病患者中异常升高,且其水平越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也越高,对糖尿病患者的高屎酸血症应于以高度重视,积极降糖调脂的同时也要控制血尿酸水平。

  • 标签: 糖尿病 血尿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探究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总结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技术特点,并阐述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的潜在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HPV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为HPV的预防、筛查与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HPV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关系和荧光标记数字化蛋白截短检测技术(P兀)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9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结肠癌44例、直肠癌52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应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TT,以从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片段为体外翻译的模板,对50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筛查,根据有无截短蛋白的出现,判断基因突变是否发生。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46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突变检测。对两种方法的突变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50例采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PT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3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6%(13/50),对其中4例阳性DNA样本进行测序,为无义突变,均导致截短蛋白的产生。46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1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4%(11/46),与荧光标记数字化PPT突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3,P〉0.05)。结论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是我国散发性结直肠癌较常见的基因改变事件。荧光标记数字化肿是快速、高效的基因突变筛查技术。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APC基因 蛋白截短检测技术 突变聚集区 体细胞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临床常见的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的革兰阳性球菌,临床首选糖肽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克林酰胺类和链阳菌素类B(MLSB)亦用于其感染,尤其是克林霉素常用来治疗严重的感染,并作为对青霉素过敏的首选替代药物。由于大环内酯类药物已呈较高的耐药率,并能改变、诱导克林霉素耐药,因此用双纸片法检测克林霉素的诱导型耐药试验(D试验),

  • 标签: 克林霉素耐药 双纸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