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中西方之间就已经有了联系。公元前138年,汉人张骞怀揣寻找盟友共抗匈奴的理想,受命从长安出发,穿越戈壁、荒漠、草原、高山,漫漫西行.从而打通了那些断断续续的古老线路.开凿出地球上第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最长陆上交通之路,被同时代的司马迁称为“凿空西域”。

  • 标签: 西北五省区 丝绸之路 大西北 品特 文物 陆上交通
  • 简介:[等级]三级文物[质地]银、铁、木、革、毛[重量]总重8300克[尺寸]通高100厘米、通宽49厘米、鞍座宽38厘米[时代]20世纪初期[来源]呼和浩特市征集[收藏]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简介]该马鞍为内蒙古中西部,阴山以北戈壁丘陵地带普遍使用的典型戈壁风格"孛只斤"式蒙古马鞍,由饰银鞍座和载绒鞍韂组成。马鞍的鞍架木工考究,银件錾花精巧,栽绒韂垫色泽鲜艳,花纹朴素典雅。

  • 标签: 蒙古族 制作工艺 传统 呼和浩特市 20世纪 内蒙古
  • 简介:梁墓葬壁画墓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部的清水河县。为了解该壁画的材料和制作工艺,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曼分光光谱仪对揭取时脱落的5个试料的颜料层、白灰层和地仗层的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黄色为水合氧化铁,黑色与灰色中包含石墨构造碳黑;白灰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地仗层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以及长石等粘土矿物,且在地仗中发现石灰籽粒,由此推测地仗制作时加入了石灰。地仗出土时多空洞,并发现了植物硅酸体,根据形态综合判断制作地仗时拌入了麦草与麦壳。根据材质分析结果,壁画的制作工艺为:加入了石灰的拌草泥层地仗上涂抹较薄的石灰浆,之后在上面作画。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五代墓葬壁画制作工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同类科学分析提供参考。

  • 标签: 五代十国 墓葬壁画 材料分析 植物硅酸体
  • 简介:内蒙古阿寨石窟是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特别是窟内现存的彩绘壁画弥足珍贵.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明代还在延续使用,窟内大部分壁画属藏传佛教系统.

  • 标签: 中国 北方草原 阿尔寨石窟 西夏时期 佛教石窟 草原地区
  • 简介:中古时期的吐蕃与粟均为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民族,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吐蕃与入华粟人的墓葬,从中出土的棺椁葬具上遗留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图像。通过对这些考古学图像的比较研究,既可以看到两者所保存的某些西域共同文化传统,也可以观察到北朝隋唐时期通过西北“丝绸之路”中原汉文化对其所产生的染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吐蕃与粟之间的交往联系。

  • 标签: 西域文化 吐蕃 粟特 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 简介:2011年8月24日,东乌珠穆沁旗文物保护管理所接到当地牧民的举报,称阿木古楞嘎查内哈力雅山山谷内的一座古墓葬被盗掘。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和东乌珠穆沁旗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即组队,联合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工作,现将该墓葬的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 标签: 东乌珠穆沁旗力 力雅尔 墓葬清理
  • 简介:为分析判断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对宁夏博物馆藏5件齐家文化玉器进行无损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件玉器所含元素及相对含量与和田玉相似。再借助齐家文化历史史料的有关信息,可推断为和田玉成分;利用曼光谱技术测得5件样品的曼光谱图,通过与和田玉样品曼光谱图比对,最强及次强特征峰位整体与之相似。可以明显看到透闪石矿物的特征峰,两种检测分析结果相互验证。研究结果为探索齐家文化玉器的玉质和玉料来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准确的数据支撑。

  • 标签: 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 激光拉曼光谱技术 齐家文化 无损分析
  • 简介:迄今中国境内至少发现有13件塞伊玛—图宾诺式倒钩铜矛,依据骹与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A、B两型,与典型塞伊玛—图宾诺文化同类矛在形制特征上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推测年代上属于齐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末期阶段,绝对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800年~1600年之间。塞伊玛—图宾诺倒钩铜矛经天山北麓三大河流通道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新疆,向东传播,经河西走廊中转,以齐家文化为中介,逐渐作为文化因素的代表器物继续向东影响,北达晋陕高原包括鄂尔多地区,东南经关中以至中原腹地及丹江流域。中国境内发现的此类铜矛显然已不具有武器的功用,很可能属于仪礼用品。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及社会对于传入的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创造性的发明了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并把这类青铜容器加入了"礼制"的内涵,成就了辉煌的夏商周三代青铜礼乐文明。

  • 标签: 塞伊玛—图尔宾诺 青铜矛 文化传播
  • 简介:正值柴德去世50周年之际,上海三联书店将翻译出版他的系列经典著作,具有纪念和学习的双重意义。对于一般的考古学家来说,在其身后50年的遗作大概只剩下历史价值了。但是,当我们在阅读柴德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写的著作时,仍然可以体会到其巨大的魅力和深邃的洞察力。而在国际上,虽然1960年代欧美的新考古学变革已使柴德所倡导的文化历史考古学范例成为历史的过客,

  • 标签: 史前考古学 柴尔德 变革 代表作 论著 上海三联书店
  • 简介:一些入华粟人墓葬中出土的石质葬具上带有明显的中亚祆教因素,反映了远离故土的粟人在中原的生活风貌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情况.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石质葬具明显地具有中原文化传统,是受到了中原礼制艺术的影响,反映了中原文化与中亚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情况.

  • 标签: 粟特人 石质葬具 礼制艺术 文化交流
  • 简介:2014年8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和日门塔遗址发掘了一座小型竖穴土坑墓葬,出土了陶器、金箔头饰、弓形铜项饰、铜化妆具、皮革袋、丝织物、铁带銙、铁镞以及羊骨殉牲。据推测,该墓葬属蒙古高原柔然时期,在蒙古国境内尚属首次发现。

  • 标签: 蒙古国 和日门塔拉匈奴城址 柔然时期墓葬
  • 简介:(一)清代乌什局始设于乾隆三十一年,所铸钱币品种单一,只有小平钱一种版式,在版别上有大小和轻重之分。笔者1999年3月在莎车发现一枚乌什局乾隆通宝背上十穿下大月纹红钱与在和田发现的乌什局背上十红钱相对比多一个下大半月纹;乾隆通宝“通”字也不相同,和田的那枚为三角通。

  • 标签: 乌什局 “乾隆通宝” 叶尔羌局 “咸丰通宝” 形制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