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中的“现代性”折射出亚洲新电影在文本形式、内容精神及品格风貌等各方面特性。将“现代性”视为一个动态概念,亚洲新电影可被视为一个具有开放性与颠覆性、正在演进中的动态体系,从而诠释出电影与亚洲文化、社会和政治之间一种富于张力的、复杂又暧昧的交互关系。亚洲新电影在亚洲国家/民族身份的建构中,既有自觉的主体意识的生成与寻觅,又追问自己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认同与被阐释。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与碰撞中,亚洲新电影铸就了自身具有内部异质性与文化想象的独特品格。

  • 标签: 《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 全球化 主体性 民族身份 文化自反
  • 简介:90年代的中国影坛,在历经了对电影手法的执著探求和对历史文化的总体观照之后,终于把视野转回到了现实人生。曾经沧海的中国电影,忽然间懂得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热衷于探索的人们开始将目光投注到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普普通通的寻常人家,开始“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安居》、《埋伏》、《朗朗星空》以及《没事偷着乐》等一批影片的出现,将我们的视线带到了普通的平民生活。平民化是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明显倾向。中国电影的平民化倾向,是电影本体与观众相互选择从而磨合整一的必然结果。正如8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启蒙反思大潮孕育了第五代新历史——民俗电影一样,90年代发生在中国大地上以经济改革为特征的社会文化生活

  • 标签: 艺术评论 当代 中国 电影 平民化倾向
  • 简介:35岁以上喜欢电影的观众,对李晨声这个名字应该是熟悉的。他和妻子、著名导演王好为联袂创作的《瞧这一家子》、《夕照街》、《北国红豆》、《迷人的乐队》等优秀影片,深受广大观众和影迷的厚爱。李晨声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现为国家一级电影摄影师、北影厂导演。在他的18部电影作品中,大多以都市生活题材及农村题材为主,然而,去年他与王好为导演共同执导了一部黄梅戏故事片《生死擂》,去年夏天他又独立执导了一部名为《生旦净末》的影片。是什么原因使他拍起了“戏曲片”?带着这个疑惑,我采访了李晨声导演。

  • 标签: 导演 电影摄影 影片 观众 都市生活题材 乐队
  • 简介:吉尔·德勒兹和阿兰·巴迪欧都是法国电影哲学家中的翘楚。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出发,两位思想家都建构了一套独特的电影理论,并将其延伸到对具体电影作品的解读中。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虚假的运动》就是两人电影作品解读中的一个交汇点,通过对同一部作品不同解读之间的比较,我们不仅能够对德勒兹和巴迪欧的电影理论分别取得深入理解,同时也能够初步把握两种电影理论以至哲学理论之间的同与异。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也会得到彰显。

  • 标签: 时间—影像 动作—影像 事件 理念 电影哲学
  • 简介:在《甲方乙方》片尾,葛优饰演的姚远说的最后一句话是:“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话外音与随即屋外纷扬的雪花、姚远与周北雁结婚的喜庆场面等交叠一起,再伴随着题为《相知相爱》的片尾曲:“经历的不必都记起,过去的不会都忘记。有些往事,有些回忆,成熟了我,也就陶冶了你。相知相爱,不再犹豫,从我们目光相遇的那一刻起。相知相爱,不再犹豫,让真诚常驻在我们的心里。”确实令观众感动和回味。

  • 标签: 中国大陆电影 冯小刚 大众 戏谑 《甲方乙方》 相知
  • 简介:引言1995年,无论对于世界电影,还是对于中国电影,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它是一个世纪的终结,又是一个世纪的开端。这一年,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背景又与电影文化产生了某种具有意义的关联。同样是在这一年,“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十部大片”以“票房分帐”的方式在中国登陆,使中国观众终于在等待了40余年之后以差不多同步的方式看到了美国好莱坞电影,一度沉寂的电影市场似乎显出复苏的迹象,许多已经习惯于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的观众重新回到了电影院。而正当人们为受到冲击的国产电影忧心忡忡的时候,仿佛是

  • 标签: 中国电影 世纪之交 文化特征 “历史” 主旋律电影 意识形态
  • 简介:为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献礼,经中国国家广播电钮电视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研究决定,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北京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北京电钮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彩色故事片《我的一九一九》,于七月二日在法国巴黎成功封镜。这是中国建国50周年献礼影片中惟—一部历史题材影片;是献礼影片中的“重中之重”。影片自五月四日在巴黎开机,经过38个工作日、12个景点的拍摄,克服了诸多始料不及的困难,共完成84场戏(658个镜头。七月三日,在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处举行了宴会,祝贺影片顺利关机,感谢为影片拍摄做出贡献的中、法各界人士

  • 标签: 巴黎和会 中国电影 影片 中国外交 凡尔赛和约 国际电影节
  • 简介:荣格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为基础建构其“原型批评”理论,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影响很大,而且在影视关学研究和影视作品分析中也有它一定的经典性。本文通过《绿野仙踪》与《我心狂野》的比较研究,认为重建后的“原型意象”恰恰讧明了“原型批评”理论在不同时代中始终具有其恒常性。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这种理论或方法总是不断地被人们引证或运用、评价,乃至在具体作品中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 标签: 原型意象 重建 类型片 移位 恒常性
  • 简介: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标志的大学生电影节,一贯把推崇支持新生力量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2002年5月1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召开的新人新作、处女作导演研讨会,再一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上很重要的现象之一,是参赛影片中处女作导演的影片前所未有地达到ll部之多,影片展映之后,更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好评。

  • 标签: 大学生电影节 青年导演 影片 参赛 新人 艺术
  • 简介:作为独立的时代记录者和思考者,贾樟柯始终保持着对社会转型中诸多问题的严肃审视。从小城儿女,到大都会众生相,贾樟柯的目光集中于底层民众的命运,以及底层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这种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尤为学界所关注。倘若,我们对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一次整体性的观照,就会发现贾樟柯塑造了一批社会转型中的失意者形象:小武、崔明亮、斌斌、小济、赵巧巧、成太生、赵小桃、韩三明、沈红、大丽、小花、大海、三儿、小玉、小辉……这些失意者的精神症候,凸显了社会转型中城乡结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带给普通人的心理重荷,以及由此导致的复杂的精神问题。

  • 标签: 贾樟柯电影 失意者 主要人物形象 赵巧 关怀意识 社会批判
  • 简介:文章从移动社交传播的研究视角,以两部国产动画电影为观测样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形象建构进行探讨。论文认为,在互联网逻辑演化背景下,国产动画电影文化形象的建构在管道、文本生产与用户这三个方面出现了危机;在移动社交传播中,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方性的“杂糅性”正在演变为国产动画电影文化形象建构的核心特征;电影话题一旦进入移动社交传播,会在社交圈层中迅速加以深化,社交圈层的分化性则会对同一个话题的社交传播形成不同的传播偏向,“群体极化”现象难以避免,“群体极化”直接参与了文化形象的建构。

  • 标签: 国产动画电影 移动社交传播 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