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9 个结果
  • 简介:从“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选择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检视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自古就存在“中国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化”过程中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质的飞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化”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提出。这一历程的实现,既源于外来文化传播的历史铺垫,又实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近代中国国情对革命理论苦苦追寻的深刻回应,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样极为关键。回顾这一历程,有助于更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 标签: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形成 启示
  • 简介: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从第二国际到斯大林教科书体系形成的这段思想史进程,有两个基本的思想史事实是不容质疑的: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建者,但是这一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停留在“原生态”阶段,淹没在大量思想文本之中,需要挖掘、整理和辨识;二是苏联马克思主义者最终在1930年代中后期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体系的系统化建构工作,其最终标志是斯大林在1938年完成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这两个基本前提下,我们的当代考察工作必须首先从1938年以前基本原理的发展历程和斯大林哲学教科书体系进行。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原理 断代史 第二国际 教科书体系
  • 简介: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国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对中国抗日局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就中国国民党政策转变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认为中国国民党政策转变是值得肯定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政策
  • 简介:劳动关系的市场化与三方格局形成的趋势──兼谈三方格局在我国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冯同庆一、劳动关系与市场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变化对职工群众来说是最重要的变化,也是其它社会变化的基础。劳动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关系,产生于人们在社会劳动中形成的相互联系。劳...

  • 标签: 劳动关系 市场化 格局 社会主义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 国际劳工标准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建设新社会的伟大探索。坚持开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针对新的实际。不断进行辩证思考,克服种种误导和偏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 标签: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放性 批判性 统一
  • 简介:季米特洛夫曾任共产国际总书记并直接负责处理中国事务,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关系密切。中共对蒋方针在统战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三次重要转变:从最初的“反蒋抗日”转到“逼蒋抗日”,西安事变之初又短暂转向“除蒋抗日”,继而再转为“联蒋抗日”。季米特洛夫在其中发挥过重要影响。中共一方面积极参考了季米特洛夫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自身也大有创见。他在指导中共统战方面存在一定的左右偏向问题,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 标签: 季米特洛夫 共产国际 中国共产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简介:同文化教育界人士座谈讲话,是毛泽东对他几个月来形成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比较系统的阐发.但他并不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在他的建议下,1957年3月6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而且破例地邀请党外人士参加.会议邀请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党外人士约160多人,占了全部与会者的五分之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贯彻毛泽东的讲话,研究思想动向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认真贯彻"双百"方针.

  • 标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 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