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一名新入所的服刑人员由于不能适应监狱严格管理的监管环境,出现了焦虑、抑郁、恐惧、悲观、自责等监所不适应表现,影响了该犯入所教育成效,给监管安全带来了隐患。经警察推荐和该犯申请,要求心理咨询。根据该犯心理档案、成长史、犯罪经过和求助者自诉及心理测验结果等资料,对该犯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诊断,认为该犯为监所适应困难的心理问题,制定了咨询目标和方案,实施认知疗法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 标签: 教育心理学 监所适应困难 认知疗法 案例报告 服刑人员
  • 简介:监狱服刑人员董某,男性,27岁,因对监狱女民警产生强烈的“暗恋情结”,通过咨询师的咨询,了解到该服刑人员由于从小缺少母爱,犯罪入狱后对监狱女民警产生一定的“恋母情结”,在成人后寻找女友均以母亲为标准,是寻求“母爱”的外在反映形式。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让其明白初恋女友及女民警都是其心目中“母亲”的替代,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促进心理行为的转变,正常适应与成长。

  • 标签: 服刑人员 暗恋情结 认知疗法
  • 简介:本研究目的在了解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情绪状况的基础上,探讨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广东省粤西某监狱筛选出刑满前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服刑人员,再用随机抽样法筛选出200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随机访谈20名服刑人员和10名管教警察。结果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显著高于常模,出监前焦虑与自信心、聪慧性、情绪稳定性、焦虑感显著正相关,并且自信心与情绪稳定性对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形成在统计学上具有预测意义。结论服刑人员出监前焦虑较为普遍。帮助服刑人员塑造自信、稳定的健康人格.降低服刑人员的焦虑水平,是当前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

  • 标签: 服刑人员 出监前焦虑 人格特质 个性倾向 相关研究
  • 简介:胡某,女,51岁,四川省女子监狱一监区服刑人员,自诉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伴有紧张、焦虑、痛苦等症状。正常的劳动和学习受到影响,病程为两个多月。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主要以合理情绪疗法。同时结合经常性谈话教育进行辅助治疗,帮助其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恢复健康心理。

  • 标签: 严重心理问题 自卑心理 合理情绪疗法
  • 简介:本案例求助者为监狱服刑人员,余刑不足1年,由于妻子突然提出离婚,母亲没人照顾,引发焦虑情绪,继而出现头痛、心慌胸闷、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症状,影响了劳动改造。由于求助者存在“应该倾向”和“主观推断”等错误观念,通过咨询师运用贝克、雷米认知疗法,共计进行了6次咨询,实现了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观念,消除焦虑情绪的咨询目标,使求助者能够积极面对未来,全身心投入到服刑改造中。

  • 标签: 严重心理问题 焦虑 认知疗法
  • 简介:本研究以324名下岗人员为被试,考察不支持行为、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情感不支持(β=0.46)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同时情感不支持(β=0.26)又通过自责(β=0.31)和发泄(β=0.14)两种应付方式和人际关系控制感(β=-0.10)而间接影响心理健康,下岗人员的应付方式和控制感在不支持行为和心理健康之间中介作用.

  • 标签: 下岗人员 应付方式 控制感 不支持行为 心理健康
  • 简介:【目的】调查服刑人员社会适应现状,探讨安全感对服刑人员人际信任和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人际信任在影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劳教人员社会适应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随机选取河南省某监狱7个监区服刑期均在10年以上的服刑人员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04份,有效问卷366份,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安全感对人际信任显著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65,p〈0.01),对社会适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341,p〈0.01),人际信任在安全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的作用。【结论】提高服刑人员安全感能够显著提高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并影响人际信任水平。

  • 标签: 服刑人员 人际信任 社会适应 安全感
  • 简介:为考察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胜任特征与服务双方满意度的关系,对分布于不同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及其来访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胜任特征总分与自身服务满意度、来访者满意度均呈正相关,与自身服务满意度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胜任特征高分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自身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低分组自身服务满意度。与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自身服务满意度显著相关的胜任特征条目,多数与知识、技能有关;与来访者满意度显著相关的胜任特征条目,均为来访者能感受到的与咨询关系建立有关的条目。

  • 标签: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 胜任特征 服务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公司内技术部门人员核心自我评价是否包括集体自尊的维度及其与工作投入、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在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指导下,301名公司技术部门人员填写了工作倦怠量表(MBI—GS)、工作投入量表(UWES)、经典核心自我评价4个分量表、集体自尊量表以及核心自我评价集成量表(CSES),并以密封信封方式提交。结果:(1)集体自尊对核心自我评价的载荷为0.68,是核心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2)加入集体自尊维度的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路径系数分别达到了0.79和-0.54。(3)采用集成核心自我评价量表测量也支持了这一结果,对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各维度的回归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结论:集体自尊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技术部人员的核心自我评价重要成分,且加入集体自尊维度的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 标签: 工作倦怠 工作投入 核心自我评价 集体自尊
  • 简介:本案例中的求助者是一名服刑人员,由于内心的不合理信念导致出现心理冲突(自责、悔恨、抑郁)而求助。心理咨询人员通过资料收集、症状鉴别,确定其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方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其错误认知,建立积极认知系统,帮助其恢复正常行为,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该服刑人员的问题。

  • 标签: 抑郁性神经症 认知行为疗法
  • 简介:目的探索阳性强化法对疑病性神经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渐进式强化训练后出现的目标行为均进行不同级差的阳性刺激,予以强化。结果求助者从一个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人转变为一个能扶物基本完成生活自理的人。结论求助者的疑病性神经症状基本消除,阳性强化法对疑病性神经症有显著疗效。

  • 标签: 阳性强化法 疑病性神经症
  • 简介:本文对374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问卷研究,结果表明:(1)离退休人员的社会支持情况受文化程度和性别影响,高文化程度和低文化程度的离退休人员相比,前者所获得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更多;男性离退休人员比女性获得的更多客观支持;(2)离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受文化程度影响,高文化程度的离退休人员与低、中文化程度的离退休人员相比,前者更多采用面对与探索应付方式,后者则更多采用幻想和退避应付方式;(3)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对离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社会支持总分及应付方式中的探索、淡化对心理健康起积极作用,而幻想和退避对心理健康起消极作用。

  • 标签: 社会支持 应付方式 离退休人员 心理健康 调节作用 文化程度
  • 简介: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进城,他们多处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需特别关注。本研究主要针对武汉市部分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期了解目前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否存在人际交往的问题。调查显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的各项指标数据都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他们的社会支持程度和互相融入程度比较令人满意,但也有班级中存在性别的分裂,小集团较多且明显等需要关注的方面。

  • 标签: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