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灵美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彰显。作为一种永恒价值,它已不再仅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衡量标准的传统心灵美,它更是一种生命的情怀,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饱含情感的人性美。在我们物质生活愈加富足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反观自己,反省自己,反思人性,而不应在物欲中迷失自己,迷失本心,要让心灵之美引导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 标签: 心灵美 生命 自由 反思 自我价值
  • 简介:哲学作为“思想的思想”之认识论定位,表明它具有强烈的反思性,亦构成了它的超验性。哲学反思与超验思想的特质,由哲学之认识对象及其与对象的本质关系所规定,亦由哲学之穷是究理的至上性思维使命与中介性递进过程所规定。它们是哲学之谓的重要思想理据。

  • 标签: 哲学 反思 超验 机理
  • 简介:以往的人机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奴役论或者工具论两大类。然而这两种典型的观点对于解释人与计算机的关系而言都是乏力且苍白的。要解读现代意义下的人与计算机的关系,其关键在于理解软件的概念,厘清软件的本质。从动态的信息观视角下,软件的本质是人机交互界面,正是通过这个交互界面,使得计算机更加智能,使得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更加亲密,同时也促使计算机更深地渗透进人类存在,改变人类认知、思考和追求的方式。通过将软件定义为人机交互界面,我们将重新认识人机关系,计算机通过软件携带了人类的意图与智能属性,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转导所形成的人机关系会产生出未来人类栖息的信息圈。人机关系更接近于人际关系,人与计算机将平等地栖居于信息圈中,人与计算机彼此交互配合,共同奏响人类文明的交响曲。

  • 标签: 信息 软件 交互界面 人机关系
  • 简介:3月14—15日在中国台北召开,由台湾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台湾朱子研究协会、台湾中文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台湾华梵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针对当代朱子哲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 标签: 朱子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当代 北京师范大学 台湾大学 反思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和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一问题时的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的议题的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的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时的异同.一是语言使用的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的“不可言说”所带来的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的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的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的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作为"神秘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神秘主义"涵盖着体验和学说两个互为表里的层面。个体对神之在场的直接体验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系统的核心,而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体系是在借助语言、逻辑和文化传统对体验本身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形成的。鉴于此,本文摒弃那种超然的、不带偏见的、条分缕析式的历史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的和现象学的研究进路,而选取一种与其核质相契合的研究方法,即神话法和象征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简略梳理了基督教神秘主义与教理神学间的关系,以及在此视域下基督教神秘主义与其他所谓"世俗领域"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基督教 神秘主义 神秘体验 神话 象征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反思现代性出现了本土化的“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的“脱域”,就是中国的现代性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的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的中国现代化既不是经典现代性,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的现代性”的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的“新现代性”,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的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 标签: 反思现代性 中国问题 哲学视域
  • 简介:一就古典释义学及一般释义学而言,释义学既是方法论问题,也是认识论问题,即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楚研究对象(文本)的意义。但哲学释义学与之不同,将本体论问题,即文本的信息与真理如何影响、改变、同化或内化研究者本身,作为最主要的理论目标。利科认为:"文本解释

  • 标签: 哲学释义学 仁爱 道德行为 信心 本体论 因信称义
  • 简介:陈常燊(以下简称“陈”):江老师,您好!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国内学术前沿。以您的硕士论文《罗素的意义理论》为发端,历经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英美与欧陆哲学比较、中西哲学比较到近几年的哲学拓扑学研究,您长达30年多年的哲学思考之旅,在哲学的中心与边缘之间、历史与前沿之间不断变换论题。请问其间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能否为我们给出几个关键词将您数十年的哲学运思串联起来?

  • 标签: 分析哲学 学术前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访谈录 中西哲学比较 教授
  • 简介:本文就以往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所存在的直观论、纯认识论和教条主义倾向作了简略的评论,并认为造成这些倾向的思想根源从哲学上来看,是由于一方面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混同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仅仅是在总结现实主义文学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认识论文艺观"而未能深入发掘它的"人学"內涵。另一方面,由于不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动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也不理解任何理论的真理性都是相对的,它只有借助一定的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才能转化为其体的真理。

  • 标签: 直观论 纯认识论 教条主义
  • 简介:人本之"人"和人本之"本"究竟是什么?政治学和哲学从其各自学科出发,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解答。分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通过这种比较阐明哲学如何在政策学、政治学的基础上,对人本问题所作的寻根究底的终极性追问,对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抽象和具体的结合上,从多学科的视角更深入地全面地把握矛盾的、复杂的和多维的人,从而找到解开"人本之谜"的钥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 标签: 人本 物本 现实的人 自由
  • 简介:斯塔尔从政治维度切入,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透视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与实践,提出为了树立真理拥有者在党员干部中的相对权威,改造干部的主观世界以抗击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实现全体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终极价值取向,毛泽东发起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路线以及管理与技术才能培训为核心内容的干部教育,并运用讲授法和榜样示范法以简洁明了的讲授方式亲自参与了这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干部教育的维度透视斯塔尔的毛泽东研究,能够窥见其研究的文本解读模式缺陷,也能够从中挖掘出有益于我们继续深入毛泽东研究的方法论资源。

  • 标签: 斯塔尔 毛泽东 干部教育
  • 简介:哲学存在论的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的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的一种体现和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
  • 简介:印度佛教哲学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哲学发生了冲突、融汇。宋明以后,儒释道三家哲学融通,使中国哲学达到了顶峰。近代中国哲学屡受冲击,暴露了自己的不足。处,也对近现代佛教哲学的发展引起了深思。作者认为,近现代佛教哲学在中国当代哲学中要发展,必须以“图存救亡”的态度去重新审视。首先要产生一批象智、玄奘、法藏那样的哲学大家;其次要建构新的思想体系和理论;第三要分清佛教哲学家和非佛教哲学家的任务。如此,“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

  • 标签: 佛教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西方哲学 中国化 中国当代哲学
  • 简介: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其专著性和教材性全都有赖于它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基;具体来说,《哲学通论》的哲学史底蕴主要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现在:整本《哲学通论》在其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节点上都借助于黑格尔哲学来建构自身的思路和结构,从而使这本专著性教材与黑格尔哲学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理论关联。《哲学通论》最具创意也最有特色的三个思路是: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思想"维度,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思想客观性"问题,以及作为哲学历史演进的"本体论中介化"进程。这三个思路都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基础,并在与黑格尔的深度对话中建构发展起来的。

  • 标签: 孙正聿 《哲学通论》 黑格尔哲学
  • 简介: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原则吗?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回应十分流行,它们分别是以分析法和反思平衡法来重新解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特别是正义原则)。但这两种回应都忽视了如下问题:其一,分析法和反思平衡法本身并非是可靠的,前者甚至不一定适用于规范性命题(包括涵盖政治原则的各类命题),后者并非真正的平衡;其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自身特点要求一种敏于事实(总体性事实)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与分析法和反思平衡法有着显著的差异。

  • 标签: 分析法 反思平衡法 敏于事实的方法 马克思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了《〈论语〉哲学》一书,这是国内少见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诠释《论语》的书,但就书名来说,这本书就有浓厚的西方哲学的韵味。不过,综观整书,作者不过是给《论语》涂上了西方哲学的底色,其精神依然是中国的,是传统的,是儒家的。《〈论语〉哲学》的西方哲学底色的色调是丰富多彩的,本文略述一二。

  • 标签: 西方哲学 《论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底色 精神 儒家
  • 简介:以何种范式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在当下学术研究中并没有达成共识。有些研究其实是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之名,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的规律性及其意义之实。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种"误读",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中的基本事实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为进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品格的科学把握,将学术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并从此拨开历史进程中所弥漫的层层迷雾,在实践的历史根基处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理之光和价值之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实践进路
  • 简介: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的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的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

  • 标签: 分析哲学 对话 语言哲学 哲学分析 听课笔记 “何”
  • 简介:6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哲学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为“哲学与当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长莱斯利·约翰逊出席会议并签署了双边交流合作协议。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 当代 学会 澳大利亚 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