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美国人杰瑞·比萨奇(JerryPiasecki)的三本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小说同时作为全球和平学校项目(GlobalPeaceSchoolProgram)教育教材,选取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作为聚焦点,既曝光了武装冲突地区人道主义灾难给儿童带来的毁灭性伤害,又以儿童作为人道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一直以来主要依靠武力和说教进行的人道主义救援装上了第三只引擎。

  • 标签: 儿童 人道主义 思想教育
  • 简介:以忠、孝、仁、义、礼、勤、俭、信、和、耻为内容的“两纲八目”德目规范体系言约义丰,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目标和基础。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足当代中国公民最基本的品德要求,吸纳人类道德文明成果,易为未成年人记循等是建构这一体系的依据。二级德目的提炼设计遵循了与优秀传统美德的连接、注重贴紧生活实际、体现社会对未成年人最基本品德要求的原则。

  • 标签: “两纲八目” 未成年人 德目
  • 简介:针对鲍威尔伪人道主义地讨论犹太人“解放”问题,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在批评中阐发了自己的“解放观”。依马克思之见,犹太人解放不只是“宗教解放”,根本在于犹太人的“政治解放”,即实现德国犹太人享有做“人”的公民人权。这方面理论观点展示了马克思在“犹太人问题”上坚持一种现实的和“宽容”的人道主义。

  • 标签: 宽容 解放 公民权 人道主义
  • 简介:存在主义何以成为一种人道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无疑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这可以说是解开外界误解的一个关键所在。只有真正了解存在主义,了解了萨特前期和后期哲学思想的差异,这种误解自然消除。萨特在书中对什么是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他区分了两种存在主义以及两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其实就是一种人道主义。

  • 标签: 萨特 存在主义 人道主义 存在 本质
  • 简介:劳动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或灵魂。劳动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中居核心地位。人的本质的异化和扬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从人及其本质的核心出发。更多还原

  • 标签: 马克思学说 劳动人道主义 原则 真谛
  • 简介:印第安人形象频繁出现在马克·吐温文学作品、书信和演讲中,凸显出吐温对印第安人态度的矛盾性。东方主义批评已经成为研究吐温对印第安人态度的主流批评话语,但它却难于涵盖吐温对印第安人的人道主义关怀,同时也限制了吐温作品诗学意义的表达。把握殖民话语与人道主义之间张力的动态变化是解读吐温作品中印第安人意义的关键。

  • 标签: 马克·吐温 印第安人 现实主义 诗学意义 人道主义
  • 简介: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他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大文豪。他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中的核心人物。人道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从始至终都渗透在狄更斯笔下。本文主要通过《双城记》和《雾都孤儿》这两部长篇小说为例,来探究狄更斯长篇小说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 标签: 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 雾都孤儿
  • 简介:本文结合萧红短暂一生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经验,对她几个时期的作品重作细读,发现作家的文学轨迹在注重个体尊严的人文主义(humanism)和关注社会不平等的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关切之间频繁移动,因而提出不仅她的悲惨经历是一个被困的"新女性"和激进时代变革的缩影,她总是导致悲剧后果的选择和她的文学创作的困境也显示了五四"新文学"与"后新文学"的分野,以及"新文化启蒙"和40年代"新启蒙"之间的张力。

  • 标签: 萧红 人文主义 人道主义 新文化运动 新启蒙主义
  • 简介:文学是写人的。一个作家总是通过人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美学理想和立场观点。影片《早春二月》的主人公肖涧秋被装点成一个一贯'追求理想'而又博学多才的进步青年。肖涧秋真是那么了不起吗?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这个具体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认清他的真面目。逃避斗争的怕死鬼肖涧秋的处世哲学是活命第一。他第一次去看文嫂,便竭力劝文嫂'得活下去',理由是'天无绝人之路',命运自然会作安排。在文嫂家护理她正在生病的孩子阿宝时,他对文嫂说:'只要

  • 标签: 肖涧秋 早春二月 芙蓉旗 美学理想 活下去 陶岚
  • 简介:记者在职业精神和人道主义之间如何选择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1993年凯文·卡特拍下的《饥饿的苏丹》成了争议的焦点并延续多年。此前.多数人认为凯文有违人道主义精神.本文通过凯文的生平介绍以及再现其拍下照片时的社会背景.在运用“波特方块”的道德推理模式进行分析后认为.凯文当时的行为并没有违背记者的良知.而恰好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 标签: 记者 职业精神 人道主义 凯文·卡特 波特 图示
  • 简介:摘要红十字会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应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历史判断,转变以募集和分发款物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模式,借鉴管理哲学中人性假设学说和需要层次理论,在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关怀人、尊重人、帮助人的基础上,科学洞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需求,找准红十字组织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不断提升自身开展人道服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 标签: 人道 管理 人性假设
  • 简介:"五四"运动后,女性解放呼声高涨。在这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霍桑探案》系列小说植根于现实土壤和社会生态,通过描绘不同身份女性如女学生、舞女、家庭主妇等的现实困境和人生命运,反映近代中国女性试图打破外在牢笼和束缚的艰难。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解读,能加深对晚清到民国时期社会生态的认识,以及对女性解放问题的理解。

  • 标签: 《霍桑探案》系列小说 人道主义 女性 女性解放
  • 简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俄苏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外一股重要的文化批判理论。傅其林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一书尝试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丰厚的话语中提取美学论述,聚焦探讨核心命题,全面系统地观照其美学思想。

  • 标签: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美学研究 新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评介
  • 简介:在社会发展史上,人一直居于世界舞台中央,扮演着主要角色。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存在?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生活形式等与自然与社会,与思维有什么关系和联系?如何认识人的本质及其价值观念?所有这类的问题,曾经困扰着历代圣明贤哲和墨客骚人,形成诸家纷争、学派林立,自成体系的“人学”格局。本文根据当代社会生活提供的新思维、新经验、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改革实践,结合历史比较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基本思想原则和辩证思维。阐释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对待西方文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挑明了马克思主义与形形色色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的存在及其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的思想分歧和理论对抗,批判了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在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人的自由与主观精神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制造的错乱、虚无与谬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和认识人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人学 辩证思维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哲学批评
  • 简介:摘要:当下社会福利概念和实践中,明确公民权概念是社会福利概念的重大举措。它从正常的道德准则到政治道德程度增强社会福利。而且福利减少了慈善福利人道援助的界限,而且形成了公民和社会的正当权利。在公民权的政治权力影响中,公民认为社会福利是自身的应有政治权力。所有公民成员都转变了社会福利的慈善救助概念,并在减少社会歧视的福利救助中进行了重要的一次行动。

  • 标签: 人道主义 公民权力 福利
  • 简介:运用伦理学分析法对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进行解读,梳理出王尔德自成体系的伦理观即唯美主义道德观和人道主义道德观的融合,进而从伦理观的角度解释主人翁道连·葛雷死亡的原因.并探究其死亡的意义。从而说明王尔德这位“臭名昭著的”浪荡子其实是有着坚定的道德立场的。他的作品不仅符合19世纪文学的总体特点,即关注道德问题和表现道德主题,同时他的双重道德立场也使得作品具有现代性。

  • 标签: 《道连·葛雷的画像》 王尔德 唯美主义道德观 人道主义道德观
  • 简介:王达敏先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哲学研究已有三十余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别具一格的学术思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使王达敏先生的学术成果内涵丰厚且独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王达敏先生习惯于从哲学、文化和思想史的视角思考文学,同时坚持“文学是文学”的审美立场。《第三价值》、《稳态学》、《新时期小说论》、《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和《论文学是文学》这一系列论著是王达敏先生学术视角和学术立场的最好体现。最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以下简称《思潮史》)是王达敏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新探索和新收获,这是一部修史者在场的有温度的开创性著作,从思想史进入文学史的独特视角赋予了这部著作深度和厚度,而严谨细致的理论辨析和灵动飞扬的文本批评更使其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 标签: 文学思潮史 文学史写作 人道主义 中国当代 审美批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