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国际人道法的实施和现有人道法规则在当代面临五大挑战:如何认识恐怖主义并合法地与恐怖主义作斗争;如何认识诉诸战争权和战时法的关系;如何认识特殊情况下战斗员和平民的区分;如何确保国际人道法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适用;如何确保对现行人道法规则的尊重。

  • 标签: 国际人道法 当代挑战
  • 简介:中国有一位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他将一门与古老中国地下文物打交道的事业与西方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与现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他一辈子痴迷于在荒郊野外、田间地头的古文化遗址的挖掘工作。1926年,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遗址挖掘,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他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他领导并参与了安阳殷墟的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他著述甚丰,前后发表考古学著作约

  • 标签: 学人道德 操守典范 道德操守
  • 简介:在国际人道救援的所有情形中,武装冲突中的国际人道救援最敏感、最复杂,它与国际人道干涉、国际维和行动有着微妙的关系;它在一些分散的国际法文件中能找到较为明确的依据;它在实施中须严格遵守中立、公正、独立的行动原则。在新时期,武装冲突中的国际人道救援,受到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作用,在救援对象和救援主体两方面出现了人道困境,该困境需要冲突的相关方及国际社会的有关力量共同努力予以缓解。

  • 标签: 武装冲突 国际人道救援 人道困境
  • 简介:先秦兵学蕴涵丰富的人道观念和人道规则。它植根于“仁为兵本”,引申为“兵依仁用”,并把“仁为兵本,兵依仁用”作为战争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先秦兵学的人道观念与人道规则与现代国际人道法,在限制武力使用、减轻战争灾难这一方面,是相通或者相同的;但先秦兵学的人道观念和人道规则,是战争艺术的内在要求,而国际人道法则是对战争的外在限制,在这一方面,两者又不一样。故此,西方的大军事学家,少有对战争中人道要求的正面论述,甚至直截了当地将其斥之为“伪善”;而中国大军事家的作战指导思想往往与国际人道法的要求暗合。“仁为兵本,兵依仁用”,既是先秦中国兵学的精华,也贯穿并主导着先秦以后中国兵学的发展。它作为中国军队之魂,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 标签: 先秦兵学 人道观念 人道规则 国际人道法
  • 简介:日内瓦第一附加议定书在其第36条中规定要对武器及其作战手段和方法进行审查,战争遗留暴炸的、集束炸弹和其它子弹药及生物技术、武器等新式武器的出现对人类构成巨大的潜在伤害,它们已经突破了现有人道法规则,对现有人道法规则进行完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国际社会(特别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减轻新的作战手段和方法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进行着不懈地努力,最近已经取得和即将取得一定的成果。

  • 标签: 国际人道法 新式武器 作战手段 作战方法
  • 简介:人道主义历史观以抽象的人性论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专制、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起过进步作用。但这种以不变的人性为历史出发点和历史主体的解释模式,其本质是唯心史观和超阶级的价值普遍主义。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社会中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之虚伪本质。

  • 标签: 人道主义历史观 人性论 人道主义干预
  • 简介:苏共垮台的主要力量来自苏共党内,尤其是核心层,在指导思想上由“改革”变成“改向”。这一指导思想便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及其危害性,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必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这个结论。

  • 标签: 苏共垮台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创新
  • 简介:实现"人道要求"是国际人道法的价值指向.战争遗留爆炸物严重危害了和平居民的生命与健康,而国际人道法的现存规则却是凤毛麟角,大量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国际人道法的发展和完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主要应从解决问题的预防性和补救性措施提出对策,包括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和禁止,警告义务和清除责任的明确,以及监督机制的构建等方面.

  • 标签: 战争遗留爆炸物 国际人道法
  • 简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理论界就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是否承认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等问题展开的。这场争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异化理论的研究,也纠正了一些学者在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直到今天,这场争论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人道主义 异化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国际人道法进步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国际人道法的进步是指它的合理性,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国际人道法进步的基础,因果关系理论为我们从“合规律性”方面阐述科技发展推动国际人道法进步提供了思维视角,而二者在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说明了它们是实现人的权利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科学技术 国际人道法 逻辑关系
  • 简介: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以其生动直观的独有特点吸引了众多未成年人.优秀电影资源对培养未成年人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独特的作用.为此,开设电影课、开展电影活动和净化文化环境是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必要手段.

  • 标签: 电影 未成年人 道德养成
  • 简介: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185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双城记》,是他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作家以这部小说来宣扬人道主义。《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看到了社会矛盾,也非常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压迫,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

  • 标签: 狄更斯 法国大革命 人道主义
  • 简介:西方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强化道德价值观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对灌输、崇尚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养成教育原则上出现的两个新变化。道德教育家努力创新,推出了道德判断法、价值澄清法、观察学习法和故事启迪法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养成方法。推崇隐性养成教育,强调以实际社会行动和关怀教育来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以义工生活锻炼促进素质积淀和提升等,则是在养成途径上的新探索。

  • 标签: 西方 未成年人 道德养成 道德实践
  • 简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于2008年1月11日至12日联合举办了“当代武装冲突中的人道问题”学术研讨会。《红十字国际评论》编委会委员和来自中国外交部、司法部、国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委法制局、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国防大学、中央党校、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和国际关系学院等40余位中外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从以下四方面对国际人道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现将有关学术观点总结如下:

  • 标签: 国际人道法 学术研讨会 武装冲突 观点综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 国际委员会
  • 简介:未成年人正处于道德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道德人格的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地位,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氛围、父母个性和文化修养、父母教养态度、行为方式、教育期望及亲子关系等均和未成年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作者调查了江西省城乡829名小学初中生家长.认为有针对性地利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将能有效地促进子女的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 标签: 家庭教育 道德人格 影响
  • 简介:国际人道法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适用,对国家主权、国际条约法、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及国际法体系有重大影响。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际人道法都是开放发展的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发展,国际社会必将不断解决非国际性武装冲突适用国际人道法存在的问题,非国际性武装冲突适用国际人道法的影响将日益扩大、规则将不断完善、效力将逐步增强。

  • 标签: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 国际人道法 影响 发展趋势
  • 简介:由美国哈佛大学"人道主义政策与冲突研究"项目负责起草的《空战和导弹战国际人道法手册》形成了第三个版本即2008年1月草案及评注,并着手与美国、中国、法国、比利时、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作战、武器和法律专家进行"双边/地区磋商",以增强"手册"的现实性和适用性。磋商中,专家们发现"手册"草案存在不少问题:如"手册"草案"定位不准";一些原则性问题未能解决好,如习惯规则、创新与重述之间的关系等;一些"立法"技术问题遗漏较多,如某些重要概念内涵的变化、援引文献的权威性等,"手册"是否适用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和"外层空间军事活动",以及对"平民直接/实际参加敌对行动"的判定标准等重要问题,有待专家组进一步研究解决。

  • 标签: 空战与导弹战 国际人道法 手册草案 手册定位 手册原则
  • 简介: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人学的人道主义解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两个马克思”论。他们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道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晚期的入学思想是早期思想的退化。二是“统一的马克思”论。他们认为“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即,只有一个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人道主义的阐释者都把自己学派的观点与马克思入学思想糅合在一起,只突出了马克思入学的价值性,而忽视了其科学性和现实性。

  • 标签: 马克思人学 人道主义 人的主体性 价值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当今世界上大多数武装冲突实际上都是非国际性的。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人道保护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尽管如今人们对国际人道法适用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没有什么争议,但在适用的法律渊源与人道规则、适用条件、适用对象、战争罪,以及执行与遵守和国际人道法是否应该向统一方向发展等方面争议比较大,迫切需要深入研究。

  • 标签: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 国际人道法 争议问题
  • 简介:继1985年、1986年第九期之后,今年,本刊再度在第九期发表李新华同志的文章——《三论爱情是成为一个人》。作者从人道主义的范畴对爱情问题进行了思索,指出:衡量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尺度是爱情。

  • 标签: 爱情观 人道主义者 人类历史 自由自觉 人类自我意识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