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9 个结果
  • 简介:南中国海是日本最重要的能源交通线。因此日本历史上始终视其为生命线,故二战中有放弃向北进攻苏联,而向南进军东南亚挑起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性抉择。

  • 标签: 中国 国家安全 南沙群岛 国家主权 日本
  • 简介:<正>一、哈萨克斯坦是地跨欧亚大陆新的地区“力量中心”苏联解体和新的国际关系主体的出现,使二次大战后形成的地缘政治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改变了地球心脏——欧亚大陆的政治版图。在欧亚相连的空间地带出现了新的地理政治实体。哈萨克斯坦是地跨欧亚大陆的新的地区“力量中心”。其潜力在于它有辽阔的领土,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工业和农业,位于欧亚接合部的有利地理位置。在现代条件下,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绝不是地区“力量中心”的必要特征。最主要的特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国家安全战略 对外政策 欧亚大陆 独联体 苏联解体
  • 简介:冷战时期日本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为后冷战时代双方的安全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为了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在安全上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制衡迅速崛起的中国,在冷战后积极加强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双方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合作。而日美同盟及东盟对日防范心理则是双方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 标签: 后冷战 日本 东盟 安全合作
  • 简介:2006年5月25—26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德安全对话——“中东问题发展前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德国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瓦尔特·科尔博率德国社民党政治家代表团一行7人专程来京出席了研讨会。来自中联部、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防信息科技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防大学、交流协会、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等单位的30余位中方专家学者与会。中联部副部长张志军、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德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科尔博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成仁就中东问题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 标签: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对话 安全 中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中国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整体上历经起步探索(1978~1993)、逐步发展(1994~2009)、全面发展(2010~2014)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国家安全法治研究都脱离不开其时代背景。贯穿四十年的国家安全法治研究的主题是,围绕“国家安全”法律内涵即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本体论展开多维度思考与探索。其研究重点涵盖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研究、国家安全法与部门法的关系、国家安全法学科独立性及其发展等方面。法律意义上“国家安全”的内涵也经历了从“传统(政治)安全”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转变过程。针对实践需要,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日益深化和繁荣。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新时代国家安全法治研究面临的时代命题包括相关法律体系的建构和阐释,深化国家安全法与相关法律的有机衔接研究,研究方法创新与满足各领域国家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等等。未来仍要坚持聚焦国家安全法治基本问题的研究。

  • 标签: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法治 总体国家安全观 主题变奏 学科独立性
  • 简介:随着网络安全重要性的日渐增加,奥巴马政府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管理,并力图完善美国网络安全的机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同时,中美之间围绕网络安全的争执和冲突凸显。奥巴马政府的对华网络政策呈现如下特点: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介大力开展“微博外交”,强化意识形态输出和渗透;另一方面,将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因经济机密和敏感军事信息失窃所造成的损失,归咎于中国军方支持的黑客攻击,宣扬“中国网络安全威胁论”,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面对美国在网络安全上的施压和挑战,中国需要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既要积极探讨中美之间从具体事务合作到逐渐增加相关领域战略互信的可行性,又要寻求加强与俄罗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作,充分利用多边平台推动塑造网络安全国际规制;另外,也可尝试考虑动员国内私有领域和民众的参与,积极营造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大环境。

  • 标签: 奥巴马政府 网络安全 中美关系 “网络安全威胁论”
  • 简介:考察和谈论事物系统大致可有三类方式,尽管这三类的命名很大程度上只是个"语义学"问题和命名者的个人取舍,因而必有颇大的随机性和可变性。第一类方式可被称作微观探视和叙述。它侧重于具体地观看、澄清和描述事物系统内部的各基本组成部分与其相互间的基本联系,同时相当顾及该系统整体及其基本成分与外部紧要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无论由此可能提取出何种关于整体的见解,它的主要特征仍是微观探视和叙述,倘若在历史学的场合就可被称作微观史。事物系统越宏大越复杂,微观史就越少可能有"任何总的图案从中浮现出来"。

  • 标签: 印象主义 例解 命名者 对外政策 周边战略 战略重点
  • 简介:2014年日澳宣布建立"特殊关系"以来,两国的安全合作由非传统安全领域向传统安全领域迅速扩展,并在东海、南海等地区海洋争端问题上展开了密切协作。日澳安全关系的这种发展,受到美国亚太政策调整、日本寻求实现"正常国家"的目标、澳大利亚追求地区影响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并对中国海洋利益的维护和地区安全环境的稳定造成了复杂影响。虽然受到日澳安全利益错位、澳国内反对声音、中澳关系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日澳关系难以走向结盟,但中国仍需密切关注日澳安全关系的发展走向并采取恰当措施,以减小其不利影响。

  • 标签: 日本 澳大利亚 安全关系 东海 南海
  • 简介:现在谈国际局势往往会和所谓"国际秩序"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西方的舆论环境中,所谓"国际秩序"就是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而从美国主导的角度看,中国的崛起本身就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所以,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主要是美国以确保其霸权地位为核心的战略所构成的挑战。

  • 标签: 美国霸权 国际环境 霸权地位 国际秩序 国际格局 中韩关系
  • 简介:本文论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水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安全,但又会引发利益冲突,这一问题的“安全化”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安全化”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以达成妥协的过程,也是一种合作安全的社会建构过程。通过“安全化”,在横向关系上,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彼此间展开利益的讨价还价而逐渐达成妥协与合作;在纵向关系上,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权益得到国家的关注。但本文也同时指出,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的水资源开发争端最终走向“去安全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它与“安全化”过程构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 标签: 非传统安全 中国-东南亚国家关系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 安全化
  • 简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新的全球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构建免于恐惧和暴力的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其核心是消除全球贫困与促进包容性发展,包括消除贫困、饥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该议程的主体内容体现了联合国所倡导的“人的安全”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各种威胁的相互关联性,人的安全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事物相辅相成的,这种治理观要求广泛借助联合国系统,并且顾及地方、国家、区域和国际范围内各级公私部门行为体的特点和资源,拓展一种由各种利益攸关方组成的综合框架,其内容涉及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反恐、移民等重要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议题.其中,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南北差距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的重要动因.上述安全议程同时体现了各种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关联性.因此,建构全球“人的安全”治理机制需以联合国为核心,并形成多层治理、建构广泛的国际伙伴关系,以实现联合国所倡议的全球可持续和平愿景.

  • 标签: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可持续和平 气候变化 “人的安全” 国际制度
  • 简介:当前,亚欧大陆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诸如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和体制不稳定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为此,进行广泛的安全对话已成为亚欧合作的主题。积极推进亚欧安全合作进程将对21世纪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安全合作 国际新秩序 亚欧会议 安全环境 前瞻 经济安全
  • 简介:判断一国粮食安全的实现程度,要基于对粮食安全的清晰认知。粮食安全问题易被简化为粮食总产量问题。上述概念相关但非同一命题。国际粮食安全认知维度及演进显示,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从横向看,它包含可供量、粮食获取、粮食利用(如营养安全)与稳定性四个维度;从纵向看,它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如家庭获取能力)三个层面。一个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也应与这四个维度、三个层面相对应。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与监测主要强调国内供给总量安全,属于可供量维度与宏观层面的交集;其他维度则较为单薄,尤其是微观层面的粮食获取维度以及粮食利用维度下的营养安全。借鉴巴西跳出“粮食生产大国无粮食安全之虞”的认知窠臼、直面其粮食安全严峻态势、进而推行影响深远的“零饥饿”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中国应加快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的、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现状的粮食安全认知、监测及治理体系,即将粮食安全治理重心从宏观转入宏观、中观、微观并重,构建一套全面的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建立跨部门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 标签: 中国粮食安全 认知维度 监测指标 巴西“零饥饿”计划 治理体系
  • 简介: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并未重创中国经济,反而加快了中国的崛起速度。一方面,中国正在迅速拉开与诸强之间的实力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有效缩小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中国的持续快速崛起使中国面临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周边安全环境,各类安全问题不断发生,安全压力不断增加。中国对各类国际安全问题采取何种态度与政策,主要取决这些问题本身的性质。如果用重要性与紧迫性两个变量来对中国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那么中国的安全问题就可以被分为高重要性和高紧迫性、高重要性和低紧迫性、低重要性和高紧迫性、低重要性和低紧迫性等四个类别。未来中国外交需要在韬晦和有为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与自身实力地位相称的作用。中国应逐步调整对外政策原则,并提出有利于国际稳定的政策主张,包括在安全事务上突出“有所作为”;以“责权力相一致”为国际安全制度改革的总体原则,以提高效率为改革方向;提倡内外合作缓解动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外交调整的“机会之窗”已经打开。中国外交应当与时俱进,在国际安全领域贡献更多的“公共品”,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重要性 紧迫性 韬光养晦 国际安全
  • 简介:今天我主要讲三点:一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给我国安全环境带来的挑战;二是到底如何评估安全环境的严峻程度,这可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因为学界对此有分歧,有人认为问题很严重,有人则觉得没那么严重;三是讲我们如何应对当前的安全挑战。

  • 标签: 再平衡 反恐战争 西太地区 台湾问题 美印关系 南海问题
  • 简介:调查发布年度“中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是国际关系学院刘跃进、李文良、杨建英教授组织开展的一项国家安全研究项目。2012年以来,该项目已经连续发布七年,在社会上和学术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增强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中国国家安全 十大 国际关系学院 国家安全意识 安全研究 学术界
  • 简介:尊敬的米策尼希团长先生,尊敬的德国代表团各位成员和中方与会代表,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今天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时光荏苒,中德综合安全研讨会已经走过九个春秋。

  • 标签: 综合安全 中德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致辞 代表团 尊敬
  • 简介:3月9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题为“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全球安全体系”的第八届中德综合安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联部、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外交学院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官员出席了研讨会。德国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瓦尔特·科尔博率社民党代表团与会。

  • 标签: 综合安全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北京 中德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2016年8月6日至7日,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日韩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学共同主办了"中日关系与亚太海洋安全秩序国际研讨会"。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交史学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庆应义塾大学、日本国际论坛、

  • 标签: 海洋安全 中日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研究中心 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