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炎症肠病(IBD)相关异型增生的早期发现和处理是降低IBD相关结直肠癌发生率的关键因素。IBD相关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对临床决策至关重要,但医师诊断异型增生的主观常较强,不同病理医师之间诊断一致并不理想。为提高病理医师对IBD相关异型增生诊断的准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肠病学组病理分组组织专家进行IBD相关异型增生病理诊断的测试和讨论,测试结果表明专题讲座和共同讨论有助于提高异型增生的诊断正确率,在组织形态学检查基础上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异型增生的诊断。建议在诊断IBD相关异型增生时,由2位及以上病理医师独立阅片,意见一致方能作出诊断。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克罗恩病 结肠炎,溃疡性 专家共识 临床指南 病理 异型增生
  • 简介:摘要炎症肠病是指一组以胃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复发和缓解交替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免疫因素被认为是主导因素。瘦素是一种脂肪细胞来源的激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瘦素具有调控免疫细胞和炎症信号通路等多重功能。本综述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炎症肠病发病机制、瘦素调节免疫机制以及免疫调节剂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瘦素参与炎症肠病免疫稳态及其对炎症肠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潜在作用,讨论通过瘦素拮抗剂来降低炎症反应、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对炎症肠病的潜在免疫治疗意义。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瘦素 瘦素阻断剂 免疫治疗 促炎因子 炎症通路
  • 简介:摘要患者的主观感受即自我报告结局研究在炎症肠病患者中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其对监测患者病情进展、指导临床决策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分别对炎症肠病患者自我报告结局的评估工具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帮助医护人员选择适合我国炎症肠病患者的评估工具,规范评估工具的开发与汉化流程,促进炎症肠病患者自我报告结局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优化炎症肠病患者的疾病管理。

  • 标签: 综述 炎症性肠病 患者自我报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炎症肝细胞腺瘤(inflammatory hepatocellular adenoma,I-HCA)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浙江衢化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I-HCA患者中选取100例,将入选患者按照瘤体最大径进行分组,最大径 < 5 cm的列为对照组(65例),最大径 ≥ 5 cm列为观察组(35例),对比两组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的表现。结果经手术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患者均为I-HCA,其中对照组65例瘤体最大径 < 5 cm,观察组35例瘤体最大径 ≥ 5 cm。常规超声检查两组内部回声、边界、形状、血流分布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0.08、3.12、3.54,均P > 0.05),对照组回声均匀表现有56例(86.15%)、不均匀有9例(13.85%),观察组回声均匀表现有19例(54.29%)、不均匀有16例(45.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2,P < 0.05)。超声造影检查两组动脉期增强方式、门脉期增强表现、延迟期增强表现、包膜下有无血管造影情况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0.40、1.75、2.07,均P > 0.05)。对照组动脉期达峰均匀有55例(84.62%)、不均匀有10例(15.38%),观察组均匀有16例(45.71%)、不均匀有19例(5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2,P < 0.05)。对照组患者均无内部灌注缺损区,而观察组有12例(34.29%)存在内部灌注缺损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2,P < 0.05)。两组动脉期增强表现均为高增强。结论在I-HCA检验中,应用CEUS可以显示清晰的影像学特征,反映出不同大小病灶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有助于临床对CEUS的诊断及治疗。

  • 标签: 肝肿瘤 血管造影术 超声检查 腺瘤,肝细胞 血流动力学 诊断 血管瘤
  •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与治疗。儿童炎症肠病(IBD)是感染、免疫、环境等因素作用于特定遗传背景下引起的慢性肠道炎症。儿童IBD,尤其是早发、极早发IBD的发病与单基因缺陷关系更为密切。在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这类患儿,及时完善基因检测,不仅可以明确基因缺陷类型,而且可以揭示其炎症信号传导通路,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IBD治疗药物相关的药物遗传学直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应答率,从而影响临床缓解及肠黏膜修复,因此尽快了解与揭示亚裔人口的自身药物免疫原性,对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减少患儿在诱导缓解及维持缓解期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及复发十分重要。总之,分子诊断在儿童IBD诊治中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病因诊断,对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也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分子诊断 单基因缺陷 药物遗传学 儿童
  • 简介:对于术后早期炎肠梗阻的治疗,因此认为中药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对术后早期炎肠梗阻症状改善、减少肠腔积液、促进肠动力恢复有一定协助作用,由于术后早期炎肠梗阻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早期炎症性 术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炎症肠病患者,观察选择益生菌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02月炎症肠病患者114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炎症肠病患者的临床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57例)临床选择柳氮磺胺吡啶进行治疗;B1组(观察组57例)临床选择柳氮磺胺吡啶+益生菌治疗的方法。对比两组炎症肠病患者在临床治愈率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两组炎症肠病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后,在临床治愈率方面,B1组明显高于B2组炎症肠病患者(P<0.05)。结论针对炎症肠病患者,临床选择益生菌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有效提高,最终显著提高炎症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益生菌 炎症性肠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和分析炎症肠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管理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计算机检索BMJ Best Practic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UptoDate、美国指南网、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苏格兰校际指南网、世界胃肠病组织网、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PsycInf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炎症肠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管理的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最佳信息实践册、推荐实践和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4月20日。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汇总。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指南3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6篇。最终提取并综合成筛查、评估和管理共3个层面、20条证据,其中管理维度又可以细化为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心理干预、戒烟戒酒、运动锻炼5个方面。结论应用证据时需结合机构的环境、现有条件、决策者意愿、患者意愿及证据应用的促进、障碍因素,对证据进行个体化调整,以科学的方式管理炎症肠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保证护理质量。

  • 标签: 焦虑 抑郁 炎性肠疾病 证据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粪菌移植疗法治疗炎症肠病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8年 7月 -2019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炎症肠病患者 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例。对照组给予青藤碱缓释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粪菌移植疗法,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各因子水平变化以及外周血 NO、 SOD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IL-8、 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IL-35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 NO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SOD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炎症肠病中应用粪菌移植疗法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炎因子水平,利于重建肠道菌群,保护肠黏膜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粪菌移植疗法 炎症性肠病 各因子水平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抗胰腺腺泡抗体(PAB)、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在炎症肠病(IBD)患儿中的阳性率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确诊的199例IB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克罗恩病(CD)患儿109例,溃疡结肠炎(UC)患儿90例。回顾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及pANCA、ASCA、PAB、GAB检测结果。以疾病诊断作为标准,分别计算4种抗体单独及联合诊断UC和C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pANCA在UC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D组(32.22%比18.35%,P<0.05);ASCA在CD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UC组(27.52%比10.00%,P<0.05);PAB及GAB阳性率在CD组和U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CD患儿中ASCA诊断灵敏度为27.52%,特异度为90.00%;ASCA+/GAB-、pANCA-/ASCA+和ASCA+/PAB-对CD诊断灵敏度分别为26.61%、22.94%和22.02%,特异度分别为90.00%、95.55%和92.22%。UC患儿中pANCA诊断灵敏度为32.22%,特异度为81.65%,pANCA+/GAB-、pANCA+/ASCA-和pANCA+/PAB-对UC诊断灵敏度分别为31.11%、28.89%和25.56%,特异度分别为81.65%、86.23%和83.49%。其他抗体及组合对CD和UC鉴别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低。结论pANCA在UC患者中检测阳性率较高;ASCA在CD患者中检测阳性率较高;各抗体单项及组合对CD和UC鉴别诊断的敏感度较低,特异度较高。

  • 标签: 儿童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抗体,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 抗体,抗酿酒酵母 抗体,抗胰腺腺泡 抗体,抗小肠杯状细胞
  • 简介:摘要儿童炎症肠病近年发病率逐渐升高,该病为慢性肠道炎症疾病,其好发年龄为学龄期,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同时给心理和精神上带来创伤。目前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随着近年来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且在临床得到广泛证实。因此,人们尝试将微生态制剂应用于炎症肠病患儿治疗中。该文主要综述炎症肠病患儿应用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等微生态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分析微生态制剂对炎症肠病患儿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儿童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粪菌移植 微生态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粘膜下炎症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理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胃粘膜下炎症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10例,于2013年07月--2017年07月间收治,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予以免疫组化检测,探讨其鉴别诊断要点。结果10例患者的胃窦部粘膜下均观察到有肿块,细胞肿瘤呈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排列比较混乱,形式表现为束状、编织状。结论胃粘膜下炎症肌纤维母细胞瘤属于中间肿瘤,在临床中少见,恶变潜能、复发率较低,主要组成部分为炎症细胞和梭形细胞,临床诊断时需与梭形肿瘤细胞进行鉴别。

  • 标签: 胃粘膜下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病理特征
  • 简介:由韩国肠道疾病研究组织和亚洲炎症肠病学会(AOCC)主办的”第二届AOCC年会”将于2014年6月19~21日在韩国首尔举行。本次会议涉及炎症肠病(IBD)基础和临床的多个主题,旨在完善IBD的诊治指南,促进亚洲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为年轻学者提供学习平台,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亚洲国家 年会 学会 肠道疾病 诊治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婴儿型炎症肠病(IO-IBD)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48例IO-IBD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目标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对43例患儿行基因测序分析,比较基因突变组和非基因突变组IO-IBD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48例IO-IBD患儿中,克罗恩病(CD)41例,溃疡结肠炎(UC) 7例;起病中位年龄2.00(0.24~6.00)月龄,其中1月龄内起病患儿占45.8%(22/48例)。临床症状以腹泻(48/48例,100.0%)、发热(45/48例,93.8%)、便血(37/48例,77.1%)为主,肠外表现以肛周病变和皮疹最常见,均占43.8%(21/48例)。41例CD患儿病变部位以结肠(L2)型为主(30/41例,73.2%),疾病行为以非狭窄非穿透(B1)型为主(33/41例,80.5%);7例UC患儿病变范围以全结肠(E4)型为主(4/7例,57.1%)。48例IO-IBD患儿手术率12.5%(6/48例),临床缓解率50.0%(24/48例),病死率25.0%(12/48例)。43例IO-IBD患儿行基因检测,共有23例(53.5%)患儿存在有意义的基因突变,其中22例突变基因为白细胞介素-10受体A(IL-10RA),1例为TTC37。22例IL-10RA突变患儿中,共检测到11个突变位点,包括1例新发突变位点c.635G>C(p.R212P);c.301C>T(p.R101W)(19例)和c.537G>A(p.T179T)(8例)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与非基因突变组患儿相比,基因突变组患儿起病年龄更早[0.3(0.1~1.0)月龄比(6.27±5.64)月龄,P<0.001],营养不良[14例(60.9%)比5例(25.0%),P=0.018]、口腔溃疡[14例(60.9%)比3例(15.0%),P=0.006]及肛周病变[17例(73.9%)比3例(15.0%),P<0.001]更常见,临床缓解率低[7例(30.4%)比15例(75.0%),P=0.004]。结论IO-IBD患儿的单基因突变阳性率较高,IL-10RA基因突变最为常见。基因突变IO-IBD患儿具有起病年龄早,更易合并营养不良、口腔溃疡、肛周病变,有临床缓解率较低的特点。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婴儿型 白细胞介素-10受体
  • 简介:摘要炎症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结肠炎(UC),其中CD病情复杂、影像表现多样,影像学诊断具有难度。规范化的影像检查技术及报告有助于提高CD的影像诊断水平。本文旨在为我国CD影像学检查技术选择、扫描方案制定、影像征象解读以及影像报告书写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影像学 诊断 CT肠道成像 MR肠道成像 指导意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EEN对激素治疗炎症肠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60例已确诊炎症肠病中-重度,需要激素治疗的患者,包括溃疡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单一激素治疗,观察组行EEN联合激素治疗,观察对比患者在0、4、8、12周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检测各项指标(BMI、CRP、ALB、ESR、HGB)变化,并通过内镜检查观察对比患者在0、12周时的肠黏膜炎症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肠粘膜愈合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激素依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联合EEN对炎症肠病的疗效优于单一激素治疗。

  • 标签: EEN 激素 炎症性肠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健脾祛湿法治疗炎症白带异常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于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之间收治的炎症白带异常患者中随机抽取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各7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实验组患者给予健脾祛湿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人数为6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人数为5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炎症白带异常的患者采用健脾祛湿法进行治疗,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健脾祛湿法 炎症性白带异常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