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9 个结果
  • 简介:面对东汉末风俗日益败坏的局面,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对风俗和政治的关系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其一,应劭首次提出以“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为宗旨的风俗观念,极大提升了人们对风俗在政治生活中重要地位的认知。其二,应劭更注重对下层民众风俗和时俗的认知,使得风俗概念更加具体化,更加切近现实政治,也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其三,应劭提出风俗存在两种形式——“本俗”与“正俗”,进一步丰富了两汉风俗观念的政治文化内涵,也为其“辨风正俗”提供了阐释与拓展的空间。

  • 标签: 应劭 辩风正俗 政治文化
  • 简介:抗战进入中后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行政机构日益臃肿,金融经济日见衰颓,政治腐败日甚一日。《大公报》对此不仅有所察觉,而且颇为“抗战建国的前途担忧”。它不仅将这方面的现象彻底揭露,更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治理的良策。揭露丑恶 毫不讳言早在1940年,《大公报》就开始对社会上的不正常现象加以披露,在1940年8月20日《大公报》重庆版上题为《如何达到清明政治?》的社评中就说:“说到这政治清明性,我们实在有点为抗战建国的前途担忧。”文章指出,我们“缺乏真正俊伟的政治家”,“反之,以权位荣利为目的而从政的人,却太多了”,“要求他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是不容易的;

  • 标签: 《大公报》 紧缩政策 抗战期间 社评 国民党政府 1942年
  • 简介:我馆所藏有关西安事变的档案资料,已选择一组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应变及营救蒋介石的函电,公布于1981年《历史档案》第一期。陈布雷所藏“解决陕事之文件”,对研究西安事变后“陕甘善后问题”政治解决经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虽非原件,然系陈布雷亲笔所录存,特按时间顺序整理公布于后。又文中所有污蔑中共方面字句,均未加“”号。

  • 标签: 部队 张学良 西安城 副主任 高级将领 部长
  • 简介:明未民族战争尤其女真的崛起,是明未农民起义的有力策应.努尔哈赤从起兵始就把矛头指向明王朝,但在具体战役的实施和轻重缓急的安排上极其谨慎.他与蒙古修好,使矛盾缓和,先统一内部,以防备明朝.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为长久发展,在内政上采取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措施,包括:创建八旗,实施军政合一的制度;建国后,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西去占领辽东;发展农业,以解决各民族的生计问题;改革政诒,加强封建主义的中夹集权.再加上以德治人的统治者个人素质等综合因素,是后金军事上战胜明朝,政治上打败蒙古,使整个蒙古社会转型的重要客观原因.

  • 标签: 清代 蒙古 女真 后金 社会转型 明未
  • 简介:在东周以来百家交融的历史语境下,黄老学派吸纳诸子精华,对各家政治伦理系统作初步整合。这集中表现为:黄老学者以道德兼采仁义的伦理大整合;重释道家传统的无为政道,并将道家术数思想改造为君主固权用贤的价值原则;倡导重文德、抑事功的治道伦理和崇俭、贵柔的君道观。从思想递嬗角度看,黄老政治伦理的建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秦汉之际百家传统交汇融合的文化趋势;在历史实践层面,则为汉前期政治运作提供了伦理准则和施治规范,最终促成黄老政治局面问世,并且对汉政向伦理政治转型也有推助之功。

  • 标签: 黄老之学 政治伦理 伦理整合
  • 简介:17世纪二三十年代,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众西迁至额济勒河(伏尔加河)流域,建立土尔扈特汗国。土尔扈特汗国汗、诺颜、贵族及大臣处理汗国内外军政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均需钤盖印章以为凭证。从现收藏于各国档案馆的档案来看,土尔扈特汗国历任汗、

  • 标签: 土尔扈特部 官印 汉字 修行 政治 佛教
  • 简介:吴甡:一个练达的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家王日根吴姓(1589──1644),字鹿友,号愚,晚号柴庵,江苏兴化人,万历41年(1613)进士,天启时先后知福建邵武、晋江、山东潍县,后征授御史,却因。许魏忠贤而被削籍。崇祯帝上台时复用吴,历任河南巡按、陕西巡抚...

  • 标签: 封建统治 政治家 疏集 崇祯帝 封建国家 杨嗣昌
  • 简介:<正>有关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议论颇多。笔者试图从妇女社会地位的角度揭示这一民主的局限性。古代雅典“妇女占居全邦人口的半数”,了解她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处境,可使我们更深刻认识这种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认识到这种民主从根本上无广泛性可言。伯利克里时代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然而,恰在此时,妇女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低落到了极点。城邦公民充分享受的诸多政治权利——参加公民大会、担任公职等,均与妇女绝缘,不论出身如何,没有资格享有与男人等同的民主权利。民主政治成为极少数男性公民独占的特权,男性公民可为所欲为是这种民主的重要特征之一。人口中的“半边天”——为数众多的女性倍受歧视,发达一时的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建立在父权制和大男子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 标签: 雅典民主政治 妇女社会地位 妇女地位 局限性 古代雅典 政治地位
  • 简介:考察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把握其特殊性,对更好地引导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发挥其在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以青海为个案,从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基本认知、政治参与行为、政治参与特性表现等方面,对青海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考察,初步获得了青海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的基本认知,并从政治参与的直接动因、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的行为等方面分析了特性表现。

  • 标签: 青海 新社会阶层 政治参与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对欧盟和北约的创始国成员之一的意大利民主制度演进的历史性分析,来反思欧洲自由民主制度的转变和结构变化。论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第一共和国"(1946-1994),这是一个由美国控制的基督教民主党的政权,是由冷战体制强加给意大利的"被控制的民主",这一政权实际上构成对意大利民主的结构性限制。第二部分分析"第二共和国"(1994-2009),即贝卢斯科尼政权。这是一种"反自由的平庸政治",是冷战中兴起的弱民主制度向民粹主义的退化。作者认为,"被控制的民主"的逻辑在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而贝卢斯科尼的"不自由的平庸政治"的逻辑在于资本主义和政治之间的新关系,这种新关系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开始浮现,并且在21世纪初完全展露出来。

  • 标签: 贝卢斯科尼 基督教民主党 政治生活 共济会 新法西斯主义 创始国
  • 简介:宋代职官制度颇为复杂。它虽然在形式上承袭了唐代后期和五代后周的旧制,实际上陆续作了一些重要的改革。从宋太祖开始,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削弱了各级长官的权力,将

  • 标签: 官制改革 唐代后期 寄禄官 诸司使 职官制度 职事官
  • 简介:为什么香港缺乏客家认同?听到这个问题的人通常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香港有客家人吗?第二种反应则是香港果真缺乏客家人认同?其实香港新界地区原来有将近一半是客家村落,研究新界的人类学者也记录了客家人存在的事实,不过早期的研究并没有特别注意客家人存在的问题,我们随后再讨论其详情。前述的第一种反应通常来自香港以外的人,正好表明了香港认同的表征缺乏客家成份,以致外人多不理解。最近笔者在香港的随机访谈中发现,不少香港年轻人也有同样反应,显示了香港主流社会漠视客家的存在。

  • 标签: 客家人 社会学分析 香港 语言政策 身份认同 政治
  • 简介:现年六十一岁的施泰因迈尔是德国政坛具有较高威望的资深人物之一。他出生于草根家庭,拥有博士学位,自涉足政坛后,他从基层官员一路升迁,曾两度出任德国外长,还曾担任内阁副总理。他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政坛以高效著称,

  • 标签: 德国 迈尔 政治家 美景 博士学位 基层官员
  • 简介:阿莱科修斯一世是拜占廷帝国晚期的著名皇帝之一,科穆宁王朝的创建者。他实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使其统治颇具特色,具体内容为:革新宫廷荣誉头衔体制,重新确立荣誉头衔和高级官职的授予原则,使与皇室的亲属关系成为宫廷等级制度的基础,高级官职的任免完全取决于跟皇帝关系的亲疏远近。其改革根源于贵族家族势力的发展壮大和紧迫的战争形势,并对帝国晚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阿莱科修斯一世 政治体制 拜占廷帝国 科穆宁王朝
  • 简介:本文对石弘即位时的诸多势力动向进行了梳理及阐释,意图在士庶之别、夷夏之辨的角度来观察石弘即位背后暗藏的士庶之争、胡汉合流。本文的另一写作目的是通过观察石虎即位合法性来讨论石勒、石虎之间关系。最后通过石弘即位、石虎自立之事来分析后赵的汉化过程。

  • 标签: 士庶 胡汉 合法性 汉化
  • 简介: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在一般的历史规律下也有其复杂性和偶然性。在传统的中美关系研究中,以美国对华政策和国共关系为视角的研究已经力透纸背。本文着重在一个丰富和连贯的历史画面中解读中美关系变动的复杂原因和动力,并把“美亚事件”作为认识和理解冷战时期中共、国民党和美国三方对彼此复杂的认知框架的一把钥匙,以党史研究的视角厘清“美亚事件”的过程及影响,为重新思考和理解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提供重要信息,补充国共关于国际关系重大决策和视野转变的逻辑链条。并认为“美亚事件”通过中美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影响了国共对美策略及心态,通过自身从间谍案件到政治工具的性质转变对中美意识形态的行为范式产生潜在影响。

  • 标签: “美亚事件” 中美关系 抗战后期 麦卡锡主义
  • 简介:'苏州公园'是苏州第一个现代公园和民国时期最主要的公园。作为新兴城市公共空间,政府和士绅意图以之教化和规训民众,而民众和社团则将其作为展演的舞台。公园作为一个社会活动空间和想象空间,成为民国时期苏州市民体验现代性的场所。

  • 标签: 民国 苏州公园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说是德国20世纪上半叶的国家安全论。该学说首先注重国际格局的整体变化,强调了一战后世界各国依托自身大陆建立"空间集团"的国际政治新特点。豪斯霍费尔由此提出,德国应建立"欧亚区域"战略同盟,通过大陆经济自给抗击英、美海上封锁,挑战西方霸权。地缘政治说为纳粹的"欧洲新秩序"设想提供了国际化的注解。但从未在希特勒的对外重大决策中发挥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 标签: 地缘政治 豪斯 费尔 国际政治 国家安全论 纳粹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