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正>TCD用于了解脑血管状态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TCD用于压颈试验来了解脑血管侧枝供血的方法未见报道。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男8例,女性32例,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8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巨大动脉瘤4例。

  • 标签: TCD 压颈试验 Will's环交通支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标准翼点入路、纵裂入路和翼点纵裂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以及显微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术前均行头颅CTA或DSA检查确诊。疾病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39例,经纵裂入路34例,联合入路5例。结果根据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经翼点入路手术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9例,经纵裂入路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5例,联合入路的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经纵裂入路及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均有效且预后良好。根据不同的动脉瘤瘤体指向,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显微手术 翼点入路 纵裂入路 翼点纵裂联合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HOT)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50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HOT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0d均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认知功能。结果HOT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分别为(23±4.1)分和(28±3.2)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分别为(22±2.3)分和(24±2.1)分,差异显著(P〈0.05)。HOT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分别为(47±2.3)分和(24±1.2)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分别为(46±4.23)分和(37±2.4)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HOT组MMSE、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HOT可有效改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认知功能障碍 高压氧
  • 简介:目的探讨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对15具国人成年尸头标本经甲醛固定,采用显微解剖技术,经一侧入路显露和观察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及其毗邻关系,以探求最佳显露途径,并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2年收治的9例包含后交通动脉瘤在内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15具尸头的30支后交通动脉中,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成功显露15支(50%),后交通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后外侧壁者16支(53.3%),后壁者6支(20.0%),后内侧壁者8支(26.7%).后交通动脉起点至颈内动脉穿出硬脑膜的距离为(8.74±2.57)mm,后交通动脉主干直径为(1.67±0.39)mm,通常在视交叉前间隙内,轻轻向外牵拉对侧视神经,即可显露后交通动脉起始点内侧面.1具标本须经过视交叉上外侧,在对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内,轻轻向外牵拉颈内动脉才能显露对侧后交通动脉及其起始部.在视交叉前间隙,经过对侧视神经下方探查该部位是较理想的途径,切开对侧硬脑膜镰状韧带,避免损伤视神经至关重要.9例经手术夹闭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经一侧翼点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者3例.结论严格选择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经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 标签: 一侧入路显露 对侧后交通动脉瘤 显微解剖学 脑动脉瘤 显微解剖技术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一例术中破裂前交通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重建患者的三维影像资料,建立病例特异性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流场特征、瘤壁压力、壁面切应力(WSS)、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动脉瘤破裂点受到局部较高速度的血流冲击,具有低壁面切应力、高剪切震荡指数的特征,局部压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破裂与血流冲击、低壁面切应力及高剪切震荡指数密切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的3例患者共3枚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应用多个关键词对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总结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有2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未发生手术相关永久并发症;7~12个月的临床随访,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临床症状加重。Pubmed数据库文献检索共得到1篇相关文献,报道了1例患者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技术,未发生任何技术相关永久并发症。结论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与颈内动脉闭塞关系密切,其血管内治疗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大宗病例的进一步评价。

  • 标签: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简介:1病历介绍现病史:男,59岁,以“间断头痛、头昏1周,再发伴发作性意识丧失1次”之代诉于2015年12月25日入院。发病前1周,患者无诱因出现间断头痛、头昏,站立不稳,持续数十秒钟自行恢复。1天前再次出现头痛、头昏,伴有意识丧失倒地,持续10余分钟后神志清醒。醒后仍感持续头痛。当地医院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脑梗死。为进一步治疗,转诊至我院。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破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肝素化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时间环节上对交通事故性罩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性,为我冈相关部门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制定的《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统计表》严格筛选出合格病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分析急救接报时间与到达现场时间差的不同时间段以及现场抢救中不同时间段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救接报到到达现场时间段以及现场抢救时间段与患者预后均存存负相关关系(r_s=-0.10,P=0.002;r_s=-0.06,P=0.034),即随着接报到到达现场时间的增加及随着现场抢救时间的增力加,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逐渐增高,预后越差。结论通过建立和完善急性颅脑损伤预防和控制中心.科学制定院前急救、转运等各项救治制度,尽量缩短路途耽搁时间及现场抢救时间,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可提高救护质量,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 标签: 颅脑损伤 交通事故伤 院前急救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镜像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差异。方法1例镜像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三维血管造影资料,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利用流体力学软件分析两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流场特征。结果双侧动脉瘤的血流方式一致,但破裂动脉瘤射入流更宽且冲击域分布不一致;最大流速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壁面切应力(wallshearstress,WSS)分布不均,低WSS区域较大。结论血流动力学在镜像的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中存在差异,高流速与低壁面切应力可能与动脉瘤破裂出血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数学计算
  • 简介: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老年(年龄≥60岁)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53例,采用开颅夹闭术31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术22例(栓塞组)。结果夹闭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4%)明显高于栓塞组(18.2%;P〈0.05)。出院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夹闭组预后良好18例(GOS评分≥4分),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9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率(58.1%)明显低于栓塞组(86.3%;P〈0.05)。结论对于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采取夹闭术和栓塞术两种方式,但是栓塞术可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创伤较小,能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开颅夹闭术的老年患者。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老年 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住院天数和经济支出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发病后1、3、6个月3个时间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临床痴呆分级量表(CDR)和汉语失语检查表(ABC)分别对神经功能、Et常生活能力、痴呆程度及语言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经济支出。结果1、3、6个月时,微创组NIHSS评分、MBI指数、ABC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3、6个月时,微创组CDR分级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微创组住院天数和住院期间经济支出均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住院天数和住院期间经济支出均较少。

  • 标签: 微创 脑出血 经济支出 住院天数
  • 简介:目的了解经济发达镇综合医院急诊内科三年间收治自杀患者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查阅病例,自编调查量表对1999年和2001年珠三角地区某镇一所综合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所有扑克杀患者进行登记,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婚则,职业,文化程度,自杀原因及方式,并比较两次调查的结果.结果1999年组和2001年组分别收治自杀患者为360例和475例,分别占总就诊人数的1.11%和1.55%,两组年龄均以15~25岁为多,差异无显著性(P>0.05).1999年组和2001年组均为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分别为1:2.36和1:2.74),外地户籍人口自杀者多于本地户籍人口(本地户籍人口比外地人口分别为1:9.6和1:14.3.文化程度低者自杀发生多,2001年组初中文化以下自杀者上升(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两组中均以打工者、农民自杀居多,无显著差异.两组自杀原因中由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导致的自杀者多,无显著差异.两组自杀原因中由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导致的自杀者多,1999年组为78.3%,2001年组为728%.(P<0.05)差异显著.自杀方式全部为服毒自杀,1999年组服农药,安眠药自杀者多(675%),2001年组服家药者下降,服安眠药、其他药品、杀鼠剂人数上升(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三年间某综合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自杀患者结构,自杀原因,自杀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 标签: 经济发达镇 综合医院 急诊内科 自杀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东莞地区2004~2007年脑卒中流行病学发病趋势及住院直接经济负担。方法监测东莞地区2004至2007年脑卒中的发病情况、住院相关经济指标及影响因素。结果东莞地区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密度为142.5/10万人年,4年来脑卒中的标准化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平均每年增长7.9%。脑卒中患者平均住院日16.6d,平均住院费用为11715.5元,脑卒中亚型(P〈0.001)、平均住院时间(P〈0.001)和预后(P〈0.001)是影响平均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结论东莞市脑卒中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缩短住院时间可能是减轻住院经济负担的合理途径。

  • 标签: 脑卒中 流行病学 发病率 经济负担
  • 简介:目的探讨维思通、氯氮平两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成本效益,寻求一种经济、高效、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维思通、氯氮平两种药物治疗,采用及追踪调查其3年治疗过程中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病后的经济收益情况,计算其净效益及效益成本比值.结果维思通组的直接成本、恢复工作后的效益及效益成本比值均与氯氮平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相对于氯氮平来说,维思通是一种经济、高效、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

  • 标签: 维思通 氯氮平 精神分裂症 卫生经济学
  • 简介:动脉瘤颈夹闭术是前交通动脉瘤主要治疗手段,眶上眉弓锁孔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是两种主要入路。大部分前交通动脉瘤病人虽术后达到临床康复,但常存在记忆力、注意力、人格改变等认知障碍。病人术前精神状态、术中对前交通动脉瘤周围脑组织及穿支血管的损伤、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管痉挛等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本文就两种手术入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轻术后认知障碍、进一步改善预后提供思路和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入路 眶上眉弓锁孔 入路 经典翼点 认知障碍
  • 简介:在古都西安,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国际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联合创办的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培养具有国际资质的造口专科护理人才的学校——西安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于2012年成立。造口治疗师(ET)学校是培养ET的专业培训机构。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肿瘤、慢性创面(如压疮、糖尿病足、静脉溃疡)、失禁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特别是近些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糖尿病引起的慢性伤口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目前对于ET的需求非常大。

  • 标签: 造口治疗师学校 西安交通大学 附属医院 西部地区 培训机构 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