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慢性附件炎患者治疗中,患者经期内接受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当中收治的86例慢性附件炎患者为对象,按照治疗时机差异分为常规组与改良组,分别在经期结束后与经期内接受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疗效更好,不良反应例数较少,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慢性附件炎患者的治疗中,患者经期内接受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效果较好。

  • 标签: 慢性附件炎 阿奇霉素 经期 静脉滴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老年患者无论在静脉血栓发生率还是护理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于降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老年患者 下肢骨折术 深静脉血栓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在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需行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静脉复合麻醉后插镜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插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及躯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躯体反应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麻醉应用于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麻醉 消化内镜微创治疗 常规插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挤压性末节断指患者治疗中采取动静脉转流的治疗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诊治的挤压性末节断指患者24例(25指)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均采取动静脉转流法治疗。结果本组24例断指患者共计25指经治疗成活24指,1例患者断指坏死,断指成活率是96.00%;术后随访时间(9.2±1.3)个月,23例(24指)患者的再植体外观均获得满意,优者17例;良者5例;差者1例;优良率是95.83%。结论针对挤压性末节断指患者通过采取动静脉转流再植治疗方法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可为断指建立新的有效静脉回流通道,能够扩大断指再植的临床适应症,且能够提升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 标签: 挤压性末节断指 动静脉转流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脾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以及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自2014年2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90例行脾切除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护理预防,观察组则采用干预护理方法进行脾切除术后静脉栓塞预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栓塞的比率,探讨脾切除术后正确的防治、护理方法。结果经过本院的分组护理,对照组护理之后产生下肢静脉栓塞患者占12例,所占的百分比为26.67%;观察组的脾切除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占3例,所占的百分比为6.67%,则两组患者在脾切除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所占百分比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组护理之后,对脾切除患者进行术后护理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干预护理措施执行,做好下肢深静脉栓塞预防,为脾切除患者术后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 标签: 脾切除术 静脉栓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BAVM患者90例(2015年1月15日-2016年6月15日),其中常规组采取内减压手术治疗,对实验组采取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的VEGF、TFN-α、MMP-9、IL-6检测值相比常规组均明显较高,P<0.05;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和VEGF、TFN-α、IL-6存在较高的相关性,P<0.05。结论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取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与VEGF、TFN-α、IL-6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介入栓塞术 治疗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的护理要点与对策。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后,平均置管时间为(14.32±2.35)d。其中1例出现导管脱落,1例出现气胸,治疗成功率为96.67%。结论在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过程中,予以患者科学合理地护理干预,做好导管护理、心理护理等各项工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恶性胸腔积液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导致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化疗的9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静脉血栓栓症发生与否分为两组,发生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的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相关因素,并进行相应治疗。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病理分期、血液黏稠度、D-二聚体、吸烟史两组之间有着较大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病理分期、血液黏稠度上升、D-二聚体上升、有吸烟史;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治愈率达到65.63%,好转率为31.25%,死亡率仅为3.12%。结论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因素较多,临床中要对其进行控制,高危人群做好监测和预防,一旦栓塞形成,及时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肺癌 化疗 静脉血栓栓塞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病患,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对比施护效果。结果护理服务开展后,观察组参与治疗的配合度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度提升护理质量及治疗安全性有积极的意义,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配合度,促进其及早康复。

  • 标签: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围手术期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痛人工流产术静脉复合麻醉临床用药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A、B、C三组。三组患者均根据体重决定药物具体用量,A组采用异丙酚、B组在异丙酚的基础上采用芬太尼、C组采用咪唑安定药物。总结三组患者的SPO2值、麻醉诱导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术后出血时间、并发症。结果B组患者SPO2值偏低,A与C组数据符合临床标准。A组在麻醉诱导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术后出血时间多个方面数据均一定或显著低于其余三组,与C组相比数据均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异丙酚为主的静脉复合麻醉方案更加符合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需求,具备较高的麻醉效益,安全高效,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

  • 标签: 无痛人工流产术 静脉复合麻醉 用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心电图ST段下降、血管再通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7%,(p<0.05)。结论实施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有效的挽救患者的濒死心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改善患者的预后,保障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急诊静脉溶栓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预防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本科室使用静脉留置针治疗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另选2018年1月-2018年3月同科室使用静脉留置针治疗患者100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照组实施常规留置针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回血堵管率、静脉炎发生率及静脉导管脱落率。结果观察组堵管率、静脉炎发生率及导管脱落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可减少患者回血堵管率及导管脱落率,降低静脉炎发生风险。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回血堵管 静脉炎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 简介:摘要奥美拉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药物,可单独用于部分疾病的治疗,也可以与阿莫西林等共同使用,用于治疗杀灭幽门螺杆菌。本文以此前学者的研究资料以及大量文献作为基础,对奥美拉唑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合理配制与使用方法进行分析,选取其核心内容进行综述。

  • 标签: 静脉滴注 奥美拉唑 氯化钠注射液 葡萄糖溶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的静脉配置方案及稳定性。方法本文主要是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头孢甲肟的含量进行测量,了解在不同的输液中及不同的时间点,对输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头孢甲肟在配置方案3的溶解时间最短,为2min。在配置方案2中的溶解时间最长,为15min,在5%葡萄糖溶液中溶解会产生泡沫。在室内温度25℃的情况下,复方氯化钠、0.9%氯化钠、5%葡萄糖在不同的输液时间中稳定性差异不显著(P>0.05),以0.9%氯化钠的稳定性最强。结论为了确保盐酸头孢甲肟的稳定性,提升溶液的溶解速度及澄清度,需要将其与注射用水相溶解,在加入到输液中,提升盐酸头孢甲肟的溶解性,为医护人员开展各项医护工作提供高质量的药品。

  • 标签: 盐酸头孢甲肟 静脉配置方案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舒适护理措施应用于辅助临床治疗下肢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患者105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日期单双号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52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方案,进行下肢骨折复位,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方案,而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和卧床时间。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干预应用于临床对下肢骨折患者的,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下肢骨折 舒适护理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对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前后预防DVT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前后护士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认知情况比较,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后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前后护士预防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措施实施情况比较住院患者DVT预防措施总落实率由45.6%升至93.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专业基础,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预防DVT护理措施落实率和护士认知水平,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风险预警监控 深静脉血栓 住院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静脉应用蔗糖铁治疗疗效。方法从本院选取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进行治疗的40例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静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蔗糖铁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检测结果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蔗糖铁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检测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静脉应用蔗糖铁进行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检测结果,并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肾性贫血 蔗糖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急诊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接受诊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分别64例,对照组患者为拒绝急诊溶栓治疗的患者,在治疗中应用常规的血小板抑制剂以及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同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状况。结果观察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NIHSS评分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急诊处理中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急诊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2月~2017年6月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与护理,观察疗效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治疗14d,治愈51例,好转26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6.25%(77/80);5例(6.25%)发生胃肠道反应,但不影响治疗;出院2周后复查,80例均治愈。结论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加上全面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治愈率。

  • 标签: 小儿支原体肺炎 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静脉滴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要点。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6月104例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各52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预防组则给予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预防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其中,常规组有10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19.23%;预防组有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4.22%。结论髋部骨折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可预防和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髋部骨折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