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80%-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20世纪90年代,一种可脱铂金弹簧圈装置(GDC)进入临床应用领域,随着栓塞材料的改进和栓塞技术的革新,运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预防再出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一些研究机构甚至建议将血管内栓塞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这些问题.明确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和有效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性 颅内动脉瘤破裂 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栓塞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CR)结合大量输血模式(MTP)治疗创伤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ICU收治的严重创伤凝血病患者38例,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研究组采用DCR结合MTP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两组在入院12h和72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的水平。统计入院72h红细胞(RBC)用量、ICU住院时间、休克纠正率、30d生存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72h凝血指标明显改善;研究组72h红细胞用量、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休克纠正率、30d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R结合MTP治疗方法对改善凝血功能、抑制大出血、提高患者生存率有较好疗效。

  • 标签: 早期止凝血管理 创伤性凝血病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期间前来本院进行治疗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46例进行研究,对患者的年龄以及透析时间、血压、血肌酐(Scr)等各项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结果有一部分患者发生CVD,未发病的患者血磷、TG水平明显低于发病的患者。结论经过证实表明血磷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 并发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血管介入治疗凶险型前置胎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30例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观察组在剖宫产术前置入动脉鞘,于胎盘娩出前行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随访术后彩超检查以了解子宫血流情况。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术后24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发生凶险型前置胎盘时,应立即给予治疗,为了保障产妇的生育能力及生命健康,选择放射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 标签: 放射性血管介入 纱布止血 凶险型前置胎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诊断弥漫血管内凝血中凝血检验指标的价值。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均实施凝血功能检验,分析凝血四项检验指标。结果:分析凝血检验指标,观察组TT(16.63±0.08)、PT(13.31±0.25)、APTT(36.22±2.38)较对照组更高,FIB(2.13±0.09)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实施凝血指标检验,能够为弥漫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了诊断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指标 诊断价值
  • 简介:由GeorgeDDangas、RoxanaMehran和JeffreyWMoses教授编写,王勇、郑金刚教授翻译的《心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于2009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较常见,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械逐渐成熟。本书对CTO治疗的新技术和器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总结,在每章的内容阐述中,都是从基础到临床全面展开的并包含大量的操作实例;

  • 标签: 介入治疗技术 慢性完全性 科学出版社 闭塞病变 心血管 GEORGE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补肾活血颗粒治疗绝经后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绝经后微血管心绞痛患者92例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颗粒,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颗粒治疗绝经后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电图指标,值得进行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微血管心绞痛 绝经后 补肾活血颗粒 临床疗效 心电图疗效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术后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临床护理情况,旨在找出最有效的新生血管青光眼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 2015年 1月 -2017年 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白内障手术,且术后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患者 8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例。对照组行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系统化的临床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和患者后期康复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且观察组患者后期随访情况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于白内障术后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来说,除了临床有效治疗外,还必须给予其系统化的临床有效护理,不仅可以明显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还可以促进患者后期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范围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白内障; 术后; 合并; 新生血管青光眼; 护理      为了探讨白内障术后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护理意义,为白内障术后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临床有效护理提供重要依据 [1]。本文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白内障手术、且术后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患者 80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年 1月 -2015年 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白内障手术,且术后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患者 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例。观察组,男 23例,女 17例,年龄 11~ 74岁,平均( 34.1±6.4)岁;入院治疗前眼压 34~ 62 mm Hg,平均( 42.9±3.8) mm Hg;平均住院时间( 11.2±4.0) d。对照组,男 22例,女 18例,年龄 12~ 71岁,平均( 35.2±7.5)岁;入院治疗前眼压 35~ 62 mm Hg,平均( 43.0±3.9) mm Hg;平均住院时间( 11.3±4.1) d。导致 80例患者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的病因如下:( 1)患者出现视网膜静脉阻塞问题;( 2)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问题;( 3)患者出现视网膜炎症问题;( 4)患者出现视网膜动脉阻塞问题;( 5)其他病因 [2]。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为 15、 38、 10、 11及 6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方法 医生根据 80例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相应且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存在节段透明症状的患者,主要进行视网膜光凝手术临床有效治疗,在实施完白内障手术后,还要给予患者有效地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在抗青光眼手术实施完成后,要为患者采取有效地止血措施,另外还要给予患者抗炎药物临床治疗。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和患者日常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长期治疗和保健护理方案,定期给药,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饮食,让患者定期进行适当的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在手术实施治疗前,要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养氛围,要保持病房安静和环境卫生,给予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指导,告诉患者及家属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要以患者为核心主体,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同时加大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护理责任感,护理人员要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日常生活和活动方案,及时了解患者和家属的需求,解决患者和家属的相关问题。要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多和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主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让患者了解后期可能产生的相关问题和不适感觉,以及降眼压药物的治疗作用,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前,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常规临床检查。患者出院后,要做好后期病情随访工作,要在患者手术实施结束后落实术眼保护工作,避免用力揉眼,避免进行比较大的眼部运动,要叮嘱患者定期进行病情复查,在后期随访调查过程中,要着重观察患者眼压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后期随访情况。护理情况分为明显有效、基本有效及无效,护理有效率 =(明显有效例数 +基本有效例数) /总例数 ×100%。护理满意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 +满意例数)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比较采用字 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比    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22.093, 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 2=19.061, P<0.05)。     2.3 两组患者后期随访情况比较    患者后期病情随访主要包括眼压有效控制情况、血管消退率情况、视力维持情况以及后期不用给予止痛药物治疗的情况,观察组后期随访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3 讨论    近年来,眼部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在多种眼部疾病当中,术后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相关研究表明,导致患者病情恢复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舒适度较低,因此在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必须给予患者有效地疼痛临床护理 [3]。等到患者眼压逐渐升高后,患者眼部会出现不适感觉和疼痛感觉,因此要为患者进行降眼压药物临床治疗,通常为患者注射适量的甘露醇,还要为患者服用适量的乙酰唑胺药物等,要严密观察患者排气基本变化情况,避免患者出现低钾问题 [4]。在患者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后,也要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因为等到患者麻醉作用消失后,其疼痛感是比较强的 [5]。在这个过程中要多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必要时为患者服用适量的止痛药物,对于那些疼痛感比较强的患者来说,要及时为患者服用镇痛药物,常见的镇痛药物有曲马多等,对于那些疼痛症状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患者,给予其服用适量的氟桂利嗪胶囊 [6]。另外,对于一部分实施植入手术的患者来说,后期会出现眼压过高的问题,护理人员要避免患者进行过量的眼球运动,叮嘱患者闭目休养,在患者手术实施完成之后,要保证病房安静,避免环境问题导致患者受到刺激,加重眼部疼痛感 [7]。    参考文献     [1]何彩娣,任蔚虹 .激光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护理 [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5): 398-399.     [2]高荣萍,李华萍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护理 [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4): 320-321.     [3]李桂荣,钟珊 .激光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8): 700-702.     [4]薛朝华,罗汉萍 .玻璃体腔注射 Avastin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的护理 [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8): 51-53.     [5]刘振英,苗培建,董维玲,等 .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糖尿病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及护理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 7): 799-801.     [6]黄瑜,谢月霞,肖平,等 .联合手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青光眼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 47-49.     [7]蔡敏玲 .半导体激光睫状体光凝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护理观察 [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2( 27): 306-307.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胎盘早剥并发弥漫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胎盘早剥并发DIC的患者28例为观察组,胎盘早剥未并发DIC的患者28例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高于对照组,定期产检率低于对照组,发生胎盘早剥至就诊时间间隔及产前出血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各参数及ISTH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胎盘早剥孕妇出现症状应及早就诊,联合应用多种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胎盘早剥并发DIC的诊断率,发生重度胎盘早剥后应及早终止妊娠。

  • 标签: 胎盘早剥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介入治疗致反射低血压进行观察并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4例心血管介入治疗致反射低血压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每组32例,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整体护理,对比其反射低血压发生率、临床观察指标、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反射低血压发生率(3.12%)明显低于对比组(21.87%),P<0.05;研究组的临床观察指标皆优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3.75%)明显高于对比组(71.87%),P<0.05。结论对心血管介入治疗致反射低血压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的发病率、缩短心率恢复正常时间与血压恢复正常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血管介入 反射性低血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54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分为心血管疾病组60例及无心血管疾病组94例,分别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54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组的平均年龄、透前收缩压、血磷、LDL水平均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心血管疾病组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明显多于无心血管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p=0.001,RR=3.877,95%CI1.77~8.493)、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p=0.000,RR=10.049,95%CI3.893~25.94)、高血磷(p=0.024,RR=2.602,95%CI1.135~5.964)、高透前舒张压(p=0.000,RR=7.599,95%CI3.513~16.434)及合并糖尿病(p=0.042,RR=2.179,95%CI1.03~4.608)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糖尿病、透前收缩压升高、高磷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维持血透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在脑血管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护理回顾分析。方法随机选取自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因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外加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最终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遵医嘱进行治疗的行为、脑血管疾病复发率和患者住院时间等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遵医嘱进行治疗的行为、脑血管疾病复发率和患者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很好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

  • 标签: 脑血管病 健康教育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摘要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治疗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进行探讨。方法随机在我所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选取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选取的20例患者利用单双号编号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中各有10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在入院后接受院方提供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2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0%(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对老年高血压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同时综合治疗的方法要比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老年性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 治疗 预防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280-02
  • 简介:目的观察美金刚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血管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均根据患者合并疾病的情况,给予控制血糖、血压、降脂和改善脑血液循环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美金刚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单纯服用尼莫地平。2组均持续服用12周。对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进行评定,观察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MMSE、ADL及CD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MMSE、ADL评分分别为(19.5±4.0)分及(24.7±7.9)分,对照组MMSE、ADL评分分别为(16.1±4.7)分及(28.4±11.8)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CD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后症状逐渐自行缓解,不影响继续治疗。2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美金刚联合尼莫地平能有效地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有较高的安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美金刚 尼莫地平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患者在患有慢性阻塞肺疾病的基础上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对后续病情发展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诊的患有慢性阻塞肺疾病的患者中选择2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按照病症的不同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同时患有慢性阻塞肺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属于病例组患者,对照组中的患者则是患有慢性阻塞肺疾病的患者,每组100例。将这两组患者的相关生活习惯进行对比,分析对患者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深入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差距,性别差距以及病史差距,可以发现这些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不是非常的明显。在各项指标的分析方面具有明显差异;课题研究的结果,涉及的因素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从这些数据以及指标来看,患者的吸烟史、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FEV1预计的数值与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状态及疲乏状态方面进行对比后发现,病例组患者在这几方面的评分明显要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意义。结论: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在开展临床疾病治疗操作的过程当中,其具体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我们可以将具体的因素包括吸烟、超敏C反应蛋白及FEV1%预计值等,同时存在慢性阻塞肺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情况以及疲乏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临床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提高重视。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心血管疾病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