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从对物的沉醉最终走向精神的超越,是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创作的基本模式。超越的实现可以经由象征、想象的介入,形成一种"断层式"超越;也可以经由某种渐浓情绪的堆积至最终释放,形成"胀裂式"超越。通过对诗歌中的物质性和精神特质分析,可以看出生成这一模式的深层机制,即:超越是诗人亲近自然、打破主、客体机械二分、在和外物作交互性对话中获得的灵感补偿,更是诗人主体道德感、人文感和现实正义感的彰显。在灵动的大自然中探索、为自己所处的混沌时代找一种秩序、为绝望焦虑的现代人打造一个希望的世界,是毕肖普这种诗歌创作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 标签: 断层式超越 胀裂式超越 物质性 精神特质 伊丽莎白 毕肖普
  • 简介:一、前言长期以来,工具主义语言观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中几乎占有统治地位,文化因素没有被纳入第二语言习得的系统整体之中。其结果是习得者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与文化能力(culturalcompetence)分离,抑制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的发展,从而

  • 标签: 第二语言习得 文化差异 文化移入 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 文化因素
  • 简介:Chomsky在最简方案中把虚指词there定义为存现对象NP在逻辑式层面上的词缀(即逻辑缀词理论),而"逻辑缀词理论新框架"则认为与there相匹配的成分不是存现对象NP,而是表达存现地点的PP。考虑到上述两种观点均割裂了英语存现句的有机整体性,因此"there更低位插入假说"提议,存现对象QP①和地点短语PP都与there相关联,前者与there在不可解读的形式特征[person]上关联,而后者在逻辑式层面上充实there的语义蕴涵。"there更低位插入假说"基于特征匹配的最简理念将英语存现句的各组成部分加以有机整合,因而更为优化。

  • 标签: 最简方案 探针—目标 一致关系 逻辑缀词理论 “there更低位插入假说”
  • 简介:在多数论文中,研究者倾向于讨论交传中笔记使用语言对口译质量的影响,以期决定使用目标语或者目的语更利于口译的流利产出,从而推荐口译实践者进行笔记语言的选择。然而,通过分析,交替传译中笔记的语言并非对着口译产出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即笔记的语言并不是产出质量的原因,两者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笔记语言仅为潜在产出质量产出的表现,其决定因素正是决定着口译产出的质量的因素,即:语篇内容、语体类型、语速快慢、语音语调等客观因素和信息检索、搜集与分类能力、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篇内容的熟悉度、语言能力(包括源语的听解以及译入语的快速转换能力)。

  • 标签: 交替传译 笔记语言 产出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法的角度探讨成语语义的非组构特征和组构性特征,并结合成语的语义组构特征和使用语境,从认知语法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成语意义的识解方式及其对成语句法转换的制约。

  • 标签: 成语 非组构性 组构性 成语意义的识解 成语的句法结构
  • 简介:电子语篇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构建人际意义的方式,也为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首先探讨了电子语篇和电子会话的性质和定义,然后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会话结构理论为框架,讨论电子会话语篇的话步确定原则,以及部分话步在实现方式和使用频率方面的特征。本文是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阐释电子语篇的初步尝试,希望能为电子会话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 标签: 功能语言学 电子会话语篇 会话结构 话步
  • 简介: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图式理论和van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为外语教学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探讨把图式理论和宏观规则即删略规则、概括规则、组构规则运用于英语听力教学的互补性,试图提供一种新的听力教学的研究视角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的途径。

  • 标签: 图式理论 宏观结构 英语听力教学 互补作用
  • 简介:本文在对国外语言课堂互动话语结构研究的已有理论框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评析了国内为数不多的几项英语课堂教师启动问答话语结构的描写模式,进而对复杂的话语结构描写给出了分析框架。最后,对如何从有效教学的视角去建构英语课堂问答话语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

  • 标签: 英语课堂 教师启动问答话语 结构化 理论框架 描写模式 教学有效性
  • 简介:针对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真值语义学的局限,就英语主动—被动语态对称句法结构的语义和语用差异进行分析讨论。语言事实表明,在句子语境中,作为构成要素的词汇的语义语用限制可能导致英语主动—被动语态对称句法结构的命题语义不可等值。在话语语境中,即使命题语义等值的英语主动—被动语态对称句法结构也可能存在认知—功能语用差异,比如二者的认知/叙事视角不同,突显的信息语义结构不同。本项研究认为,了解英语主动—被动语态对称句法结构的语义与语用差异,有助于增强英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的语形、语义、语用联动意识,提高教学语法的阐释性和语法教学的实效性。

  • 标签: 主动—被动语态 对称句法结构 语义与语用差异 教学启示
  • 简介: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几代汉语读者的宝爱。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而在诗意的表达上,创作了胜似诗剧形式翻译莎作的译作。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他的译文在准确的基础上符合汉语读者对诗歌和戏曲的审美欣赏习惯。他翻译莎剧的成功是与他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分不开的。

  • 标签: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诗词创作 译文
  • 简介:国内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现状以静态的研究为主。作为纵贯研究,本研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内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对来自4所不同高校的共100名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四级测试作文和八级测试作文进行语体正式性的比较研究,并探讨语体正式性与写作质量的关系。结果发现,1)专业英语八级测试作文同四级测试作文相比,语体的正式性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词汇丰富性的提高以及读者/作者显现度的降低;2)语体正式度与写作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表现在与词汇的丰富性成正比关系,而与读者/作者显现度成反比关系,且这两个关系具有统计重要性。

  • 标签: 二语写作的发展特征 纵贯研究 语体正式性
  • 简介:本文在阐述学习者自尊、情景焦虑以及它们与外语水平的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对三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路径分析,找出影响学习者英语水平的自尊与焦虑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路径关系,并得出结论:学习者英语水平分别与自尊成正相关;与情景焦虑成负相关。并且,本文在定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教学方面就如何促进学习者自尊,降低焦虑提出可行性建议。

  • 标签: 自尊 情景焦虑 英语水平
  • 简介:本文采用追述法调查了八名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答题时的思维过程,探讨了长对话多项选择听力测试题的结构效度。研究发现长对话多项选择听力测试题能够测试听力能力理论框架中所规定的语法知识、话语知识、语用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以及所有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它的结构效度。但是,多项选择题型从"表面搭配"、"阅读"及"缺乏理据的猜测"三方面影响考生的考试表现,并对测试的结构效度构成威胁。研究还发现,长对话听力材料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语境线索,但对考生的短期记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标签: 结构效度 多项选择听力测试题 追述法
  • 简介:读后续写任务是一种将语言输出与输入紧密结合的题型,旨在加速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该任务中,学生阅读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续写。本研究通过考察和对比读后续写与另外一种传统的学习任务——阅读理解对于二语学习者在汉语空间短语结构习得上的作用,探讨读后续写任务的促学作用。本研究将两个自然班的汉语二语学习者随机分为两组:读后续写组和阅读理解组。研究采用“前测-干预-后测1-后测2”的设计模式。在干预过程中,读后续写组完成读后续写任务,即使用中文续写一篇含有目标结构的文章;与此同时,阅读理解组完成阅读理解任务,即阅读同一篇文章后回答问题。南于汉语空问短语包括三个方面特征:框式结构、介词用法和方位词用法,因此两项任务对于汉语空间短语结构习得的作用将通过学习者在三次测试中目标结构的三个方面的正确率来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从前测到两次后测,读后续写组的目标结构正确率取得了显著提高,而阅读理解组则无此表现;2)在后测中,读后续写组的日标结构正确率显著高于阅渎理解细。

  • 标签: 读后续写 汉语空间短语 协同
  • 简介:本文考察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不同年级写作中的名物化结构使用情况,并对其教学提出了建议。借助语法隐喻的理论和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我们发现认知因素和母语的干扰共同作用导致了名物化使用频率偏低和误用。其中,主要原因是用英语写作时产生的思维短路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之无法进行隐喻式思维。

  • 标签: 名物化 写作 语法隐喻 迁移
  • 简介: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1902-1968)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是他的代表作。196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斯坦贝克颁发诺贝尔文学奖金时,提到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的观察”。这个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愤怒的葡萄》。

  • 标签: 《愤怒的葡萄》 约翰·斯坦贝克 艺术结构 长篇小说 当代 诺贝尔文学奖
  • 简介:语篇翻译涉及形式衔接与内容的连贯。同构关系作为一种语篇衔接技巧,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该文从同构关系的四种类型入手,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许渊冲的英译版为例,分析汉语古诗词译为英语时所使用同构关系的异同。

  • 标签: 同构关系 古诗词 汉译英
  • 简介:基于最简方案最新进展(Chomsky2005a,b;2007a,b)对英语提升等结构的分析表明,同一论元语链上的所有拷贝均共有一个格位,共享一个题元角色,题元准则因之而得以维护。移位可进入题元位置,可解读特征可被核查/删除理论(Homstein1999,2009)不能更优化地兑现最简理念。基于该理论对汉语兼语式的非语段分析(修订版的ECM分析)(温宾利、袁芳,2009)在句法操作方面不能自洽。依据Nunes(2001;2004)不同句法体可同时在狭义句法阶段推导生成的理论,本文提出兼语式的附加语分析法,认为兼语式由两个句法体嵌套而成:附加语句法体合并在兼语句V1的标示语位置作其目的状语。空语类PRO在最简框架中依然具有理论价值,且有助于实现语言结构的优化分析。

  • 标签: 题元准则 格位指派 探针-目标 一致关系 使令义兼语式 不可解读特征
  • 简介:根据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在借鉴梵·迪克的新闻整体结构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人民日报》和美国《纽约时报》对2006年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实例来研究双方硬新闻报道在标题、导语、事件、后果、背景、反应等叙事结构元素上的异同。

  • 标签: 《人民日报》 《纽约时报》 硬新闻 叙事结构
  • 简介:<正>一、教材分析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BUnit3的单元主题是电脑。语法板块是被动语态,有A、B两部分,其中A部分介绍了被动语态的例句、结构及用法注意点,B部分主要介绍被动语态接by的用法,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本课重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被动语态并掌握其结构,而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被动语态则是本课难点。二、学情分析电脑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操作经验。被动语态这一语法点是初中语法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学生已

  • 标签: GRAMMAR UNIT 3 被动语态 语法学习 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