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从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东西文化论战,幻想着以“中体西用”;第二次东西文化论战,中国人已超越东西方文化局限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全新的“世界文化”这一意识,而李大钊在第二次东西文化论战中,把“世界文化”这一意识与探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结合起来了,构成了东西文化论战中的第二种文明观。

  • 标签: 二次论战 东西文化 第三种文明观
  • 简介:人类在不同的地域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构成了不同的文明区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基本上是以地域为核心的独立文明.希腊-罗马文明虽然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一些成果而发展为欧洲文明的基石,但这是一种有限的综合文明.人类文明第一次真正的大融合是在阿拉伯帝国时期出现,并在融合中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不是纯宗教和民族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论文对阿拉伯帝国时期人类文明的大交汇大融合作简要阐述,以此凸现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吸收性和包容性,这在文明冲突的今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文明 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 翻译运动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 简介:大学生作为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致力于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中的地位和普及程度,研究大学有关生态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了在大学有关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 简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共同追求,但其思维路径却存在差异.毛泽东着重强调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着重强调制度建设;江泽民完善和拓展了邓小平理论,着重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深入研究中共三代领导人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维路径,能够促进我们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

  • 标签: 中共三代领导人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思维路径 继承 发展 完善
  • 简介: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 标签: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自然权利 生态正义 生活自然
  • 简介:文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也指具有自身特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还指拥有特定历史主体性和文化同一性的人类群体。有关“文明”内涵的不同界定和使用,反映了学者的学术背景及时代的变迁。

  • 标签: 文明 文化
  • 简介:文章初步梳理与分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贡献,指出毛泽东思想在人口合理发展、兴修水利、环境保护、工业均衡布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并重。生态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生态建设制度化和法制化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指出:“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那么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作为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不仅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而且同时也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 标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法制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法制建设 十四届六中全会
  • 简介:现代社会生态意识按照自发自觉程度、直接影响程度及持续效用程度等因素可分为民众朴实层、学界层、地方层、国家层和社会共识层五大层级。习近平生态思想和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的论述都属于国家这一较高层级,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者成熟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以绿色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加大生态保护和改革生态监管体制等为具体路径,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核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图景等观念的总和,是全社会形成的共识性生态意识,是习近平生态思想的集中体现,属于最高层级,具有超越性、扬弃性、凝聚性和引领性的特点。

  • 标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习近平生态思想 生态意识
  • 简介: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近年来秦栏镇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着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农村卫生状况令人堪忧等诸多问题。为此,建议通过抓住根本、建设阵地、拓展载体、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等途径,大力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新农村全面发展。

  • 标签: 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风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4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已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当1992年第二次改革大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巨浪席卷而来时,人们对现实社会上的精神文明状况却出现了两种绝然相反的估价。一种估价认为:现在才是思想真正大解放,国人精神面貌才真正纳入了世界文明的轨道。一种估价则认为:现在是世风伦落,钱欲漫国土,社会软件大崩溃。褒与贬,各据其理,各握其例。

  • 标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形成过程 市场经济建设 智力支持 邓小平
  • 简介:爱情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纵观几千年中国文学史,我们从几个女性文学形象身上,看到了婚姻的不幸及为爱情而抗争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这一组女性文学形象也为我们勾勒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爱情文明的进展轨迹.

  • 标签: 女性文学形象 爱情 抗争
  • 简介:为了让学术界更多同仁了解吴静安先生,不久前,我院学报编辑部专访九十高龄的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徐复先生.徐复先生师承国学大师章太炎和黄季刚先生,是名满中外的语言文字学家.由于学术旨趣,半个世纪以来,徐老先生与吴静安先生学术交流甚密.徐老回忆往昔,深情地谈起了吴静安先生学术研究的情况与成就.现将访谈记录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 标签: 传承文明默默 先生学术 吴静安
  • 简介:王禹浪教授新著《神秘的东北历史与文化》使东北黑土地域文化跃然纸上,并揭开了东北地域文化神秘的面纱。土生土长于黑龙江流域的王禹浪教授,揣着自幼对东北地域文化的热爱,将东北史研究倾注于自己的学术生涯,他极尽全力试图使东北地域文化在华夏文明的背景中脱颖而出。这部新著正是作者行走在东北大地三十二年光阴的感悟之作。

  • 标签: 地域文化 文化视野 东北亚 历史 文明 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