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体外消化过程可能导致土壤中憎水有机污染物提取量增加.论文采用3种有机质含量不同土壤进行体外消化实验,目的在于验证如下假设:土壤中部分锁定残留芘可以在人体消化系统中释放出来,若不考虑这部分贡献,常规提取方式获得土壤污染浓度可能低估污染土壤口摄风险.研究结果证实:经体外消化土壤总芘提取量显著高于未经消化样品,其差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消化液中胆汁盐是造成锁定残留芘释放关键成份.在特定范围(2~20mg·mL-1)内,提取效率不受胆汁盐浓度影响.胆汁盐作用下锁定残留芘释放一次动力学过程.

  • 标签: 多环芳烃 锁定残留 生物可给性 体外消化
  • 简介: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alkylsubstances,PFASs)是一系列人工合成新型有机污染物,由于长链PFASs具有较高生物蓄积性,短链PFASs逐渐作为替代品而被广泛利用。探讨不同碳链长度PFASs在水生浮游植物中蓄积能力,选取7种PFASs目标物,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作为受试生物进行富集动力学实验,测定24h时生物富集因子(Bioconcentrationfactors,BCF)。结果表明,染毒浓度10μg·L^-1时,全氟癸烷羧酸富集能力最强,在斜生栅藻、钝顶螺旋藻蛋白核小球藻中浓度分别为1894ng·g^-1、88.0ng·g^-1、990ng·g^-1。3种微藻中全氟烷基磺酸BCF均随碳链长度增加而增大;全氟烷基羧酸BCF基本遵循同样规律,只是在钝顶螺旋藻体内,全氟己烷羧酸BCF高于全氟辛烷羧酸。此外,PFASs在斜生栅藻中浓度均高于蛋白核小球藻钝顶螺旋藻,不同藻类富集能力与其表面积、脂肪及蛋白质组成有关。

  • 标签: 全氟烷基化合物 微藻 生物富集因子
  • 简介:“想象一下这样场景:2050年1月1日。一列火车离开车站,绕地球轨道一圈又一圈,直至100年以后,最终在2150年新年夜停下来。此时,乘客们在世上时间也只剩下一周,因为身在火车上,时间过得非常慢。当他们离开火车,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于车上环境世界。在一周内,他们已经在通向未来道路上前进了100年。”

  • 标签: 时间 旅行者 地球轨道 火车
  • 简介:水生态基准研究制定对于控制进入水环境污染种类和数量,保护水体生物多样性及整个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现有的主要水生态基准推导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从基准保护目标、数据收集与评估、基准计算方法几个方面对各国水质基准推导方法进行了比较.参照国外水质基准推导过程及我国水生态系统特征,探讨了合理可行水生态基准保护目标、计算方法及推导流程,并对我国水生态基准推导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水生态基准 评估因子法 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 生态风险模型
  • 简介:十八大会议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生态立县'目标,本文以我国城市生态林业建设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遇到问题、成因及对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结合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改善策略.

  • 标签: 城市生态林业 保障体系建设 缺陷 策略
  • 简介: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PAEs)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可沿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在离体人红细胞内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红细胞在310nm、490nm609nm处各具有一个荧光特征峰,其来源分别为:红细胞内蛋白;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膜脂;锌卟啉原卟啉。DMP染毒后,310nm处荧光峰出现明显下降,其原因为进入红细胞内DMP与蛋白发生了结合;490nm609nm处荧光峰变化很小。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验结果表明,DMP能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其进入量随暴露量增加而增加,进入量暴露量比值随暴露量增加而减少。上述研究成果能加深对PAEs在血液运输过程中与红细胞毒性作用理解,可为PAEs危险性评估相关疾病预防提供数据参考。

  • 标签: 邻苯二甲酸酯 红细胞 污染物分布 荧光光谱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探究并比较淡水鱼种日本青鳉早期发育阶段对Cu2+Cd2+等重金属胁迫响应,在实验室通过半静态方式,对日本青鳉受精卵仔稚鱼分别进行了48h96h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u2+对日本青鳉胚胎24、48h-LC_(50)分别为8.164mg·L(-1)6.965mg·L(-1);Cd2+对日本青鳉胚胎24、48h-LC_(50)分别为63.084mg·L(-1)53.093mg·L(-1);较低浓度组Cu(2+)(≤1.97mg·L(-1))时日本青鳉胚胎发育速率快于对照组,而较高浓度组(≥3.87mg·L(-1))胚胎发育速率则慢于对照组;与Cu(2+)略有不同,无论浓度高低Cd(2+)对胚胎孵化速率均产生抑制作用;Cu(2+)Cd(2+)质量浓度分别高于1.97mg·L(-1)19.68mg·L(-1)时,两种重金属离子均显著降低胚胎孵化率(P〈0.05)。Cu(2+)对日本青鳉初孵仔鱼24、48、7296h-LC_(50)分别为5.361mg·L(-1)、2.844mg·L(-1)、2.020mg·L(-1)1.352mg·L(-1);Cd(2+)对日本青鳉初孵仔鱼24、48、7296h-LC_(50)分别为15.907mg·L(-1)、10.550mg·L(-1)、7.986mg·L(-1)6.346mg·L(-1);Cu(2+)对日本青鳉稚鱼24、48、7296h-LC_(50)分别为5.732mg·L(-1)、4.037mg·L(-1)、2.498mg·L(-1)1.955mg·L(-1);Cd(2+)对日本青鳉稚鱼24、48、7296h-LC_(50)分别为16.419mg·L(-1)、11.745mg·L(-1)、8.516mg·L(-1)6.776mg·L(-1)。与其它淡水水生生物相比,日本青鳉仔稚鱼对铜镉离子较为敏感。

  • 标签: 日本青鳉 重金属 发育阶段 急性毒性
  • 简介:屋顶绿化作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是改善城市绿化补充,能缓解众多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最近20年,虽然屋顶绿化在国内有一些发展,但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主要问题在于人们对屋顶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用认识不够.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屋顶绿化吸收截留屋面径流、减轻城市内涝灾害认识已经取得了一致,但学术界对屋顶绿化怎样影响屋面径流水质还存在争议.通过对最近20年国内外学者在屋顶绿化对屋面径流水质水量影响研究综述,系统介绍这个领域进展争议,分析存在主要问题,展望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 标签: 屋顶绿化 屋面径流 水质 水量 影响
  • 简介:环境中抗生素生态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以盐酸四环素(TCH)对象、秀丽线虫(C.elegans)模式生物,开展急性与代毒性研究.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盐酸四环素对秀丽线虫LC50167.5mg·L-(112h)、82.9mg·L-(124h),与现有四环素毒性数据相比,秀丽线虫对TCH毒性更为敏感.分别对虫卵成虫进行代毒性研究表明,盐酸四环素环境水平(μg·L-1)下暴露,对秀丽线虫母代(P0)、子一代(F1)子二代(F2)逆向运动抑制率(RMI)、身体弯曲频率(BBFI)、Omega运动抑制率(OMI)3个行为学指标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且行为学指标比死亡率更加敏感,虫卵比成虫更加敏感.代毒性作用结果表明,盐酸四环素对P0、F1F2产生毒性存在差异,对于RMIBBFI,其毒性作用强度P0〉F2〉F1;对于OMI,其毒性作用强度P0〉F1≈F2.代际之间没有显示世代毒性逐代恶化或逐代修复一般规律,可能与行为学指标的敏感性差异、盐酸四环素自身降解、生物抗性有关.

  • 标签: 秀丽线虫 盐酸四环素 环境浓度 急性毒性 多代毒性
  • 简介:二噁英类化合物具有高毒性,来源多样且分布广泛,是持久性有机物典型代表,二噁英类污染物及其对健康危害已引起了公众普遍关注。一些二噁英类同系物具有代谢稳定性,其毒性效应主要是通过芳香烃受体介导,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二噁英类毒性作用机制复杂性。在此背景下,综述近些年在二噁英类毒性作用机制及其代谢途径新认识,评价比较主要二噁英类高通量生物检测方法,以期该类污染环境污染物筛查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二噁英类 芳香烃受体 毒性作用机制 代谢 生物检测
  • 简介:采用物种敏感度排序法(SSR)对我国淡水水生生物安全基准进行推导,并以太湖例进行了流域水生生物安全基准推导。对于难以获得本土生物毒性数据,开展相应毒性试验。获得了我国国家与太湖流域铅水生生物安全基准值,基准最大浓度(CMC)分别为63.92、104.26μg·L^-1,基准连续浓度(CCC)分别为1.21、4.06μg·L^-1。同时,对我国主要河流以及太湖流域进行了铅生态风险评价,联合概率曲线法显示影响5%水生生物种类概率分别为66.22%43.19%,熵值法则显示中国主要河流存在较大铅暴露风险,因此,我国潜在生态风险较大,主要河流与太湖流域存在铅污染问题。

  • 标签: 水质基准 物种敏感度排序法 生态风险评价 熵值法 概率风险评价法
  • 简介:人类生产生活使用各种人工合成化学品,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亟需采用高效方法对数量巨大化合物进行毒性评价。对生理毒代动力学(PBTK)模型建立过程及其在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中应用进行了综述。PBTK模型,又称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利用生理学和解剖学原理,将生物体简化为用血流连接肝、肾脂肪各组织器官房室,模拟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模型参数包括生理参数生化参数2个部分,可用MATLAB软件进行模拟。模型已应用于数百余种有机污染物在鱼体水生生物毒代动力学模拟。已有模拟结果能够预测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有效剂量,对化合物毒性进行评估,并可用于不同物种、不同剂量不同暴露途径间外推,有力推进了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工作开展。

  • 标签: 有机污染物 水生生物 生理毒代动力学模型 生态毒理
  • 简介:环芳烃(PAHs)具有高疏水性,在水体中优先分布于沉积物。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s法),依据水生生物慢性毒性数据计算5%物种危害浓度(HC5);并结合欧盟委员会风险评价技术导则(TGD)进而得到沉积物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sed),以报道太湖沉积物中浓度数据作为预测环境浓度(PECsed);用商值法PECsed/PNECsed进行风险表征,定量分析太湖沉积物中6种PAHs水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6种PAHsHC5分别为:苯并[a]芘1.026μg.L-1、芘4.553μg.L-1、荧蒽1.940μg.L-1、蒽0.930μg.L-1、芴11.045μg.L-1、萘2.936μg.L-1;萘、蒽、芴荧蒽沉积物中具有风险物质,风险排序萘〉荧蒽〉蒽〉芴。另外,太湖沉积物2009年6种PAHs水生态风险小于2004年2007年。本研究太湖沉积物PAHs生态基准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 标签: 物种敏感性分布法 生态风险评价 多环芳烃
  • 简介:美好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美好而化!是一种“平衡和谐爱”生活方式,它反思超越工业文明下生活方式。还原生命本真、本来本元,它是美好心性产物承载者。同时,也将点燃人类文明转化星星之火,总之。美好生活方式让人心性更加美好。让社会更和谐,让自然更健康。

  • 标签: 生活方式 生命 还原 工业文明 人类文明 和谐
  • 简介:氧化锌(ZnO)纳米粒子已被发现具有生物毒性,氧化应激被认为是最重要因素之一。前期实验证实,ZnO纳米粒子能显著减少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蛋白表达,降低MnSOD活性。本文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和膜电位(Δφm)、延迟整流钾电流变化Na^+/K^+-ATP酶表达及活性变化,检测ZnO纳米粒子对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ZnO纳米粒子可显著增强小鼠光感受器细胞中LDH释放、增加线粒体内ROS水平并下调Δφm、阻断延迟整流钾电流,同时降低Na^+/K^+-ATP酶表达及活性,从而对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提示ZnO纳米粒子可通过线粒体通路引起氧化应激,从而抑制小鼠光感受器细胞Na^+/K^+-ATP酶表达活性,产生细胞毒性,导致细胞死亡。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ZnO纳米粒子引起细胞毒性作用机理。

  • 标签: ZNO纳米粒子 小鼠光感受器细胞 Na^+/K^+-ATP酶 活性氧 延迟整流钾电流
  • 简介:研究华北平原某铅冶炼厂附近农田33个土壤样品中重金属积累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样品中PbCd全量平均值分别为1445.59mg·kg-1,DTPA态PbCd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4.10.964mg·kg-1,均超过了未污染农田潮土正常范围,而Cu、NiZn有效性全量与未污染土壤接近;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DTPA态PbCd含量、全Pb含量均呈显著负线性关系(P〈0.01);与磷酸酶脲酶相比,土壤脱氢酶活性更易受到土壤中PbCd积累影响;随DTPA-Ni含量增加,土壤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P〈0.1);土壤脲酶活性与重金属全量或有效态重金属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1)。以上结果说明,利用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能够表征基本性质较为一致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与重金属全量相比,有效态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更大。

  • 标签: 酶活性 土壤 重金属 积累 农田 铅冶炼
  • 简介:利用田间原位开顶式气室(Open-topchamber,OTC)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稻灌浆期臭氧(O3)暴露对其产量形成影响,从而确定灌浆期臭氧胁迫对水稻产量影响.实验设计4种臭氧水平,即过滤空气(CF,O3浓度10nL·L^-1);自然大气(NF,O3浓度40nL·L^-1);臭氧动态1(O1,O3梯度50、100、150nL·L^-1,平均浓度70nL·L^-1);臭氧动态2(O2,O3梯度75、150、300nL·L^-1,平均浓度170nL·L^-1).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浓度升高,水稻株高、穗长、分支、穗粒数及水稻生物产量指标均有下降趋势,但4种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试验浓度下,水稻灌浆期短期高浓度O3暴露对其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会造成明显产量损失,但与全生育期相比,水稻产量对灌浆期高臭氧浓度更为敏感.

  • 标签: 水稻 臭氧 灌浆期
  • 简介:通过温室盆栽实验,研究镉在北京褐潮土中对玉米(品种郑单958)幼苗毒性效应及其生物富集特性,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口cR—DG旺)技术,探讨了镉对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100mg·k-1)镉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北京褐潮土中镉引起玉米幼苗株高下降1/2效应浓度(EC50)654.6mg·k-1,引起玉米根部地上部干质量下降1/2EC50分别为32361102mg·k-1,玉米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干质量)可作为评价重金属生态毒性适宜终点。玉米幼苗对镉有一定吸收累积效应,镉在玉米幼苗各组织中浓度分布根〉茎〉叶,其中根部对镉有一定富集作用(生物富集系数BAF〉1)。镉污染可引起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高浓度(1000mg·k-1)镉可导致部分微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表明镉污染可对植物幼苗、植物根际微生物以及植物一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造成重要干扰威胁。

  • 标签: 土壤 玉米幼苗 根际微生物 生态毒性
  • 简介:河蚬作为原产并广泛分布于我国及东南亚双壳类淡水软体动物,是我国众多水域底栖优势种。河蚬对水体污染物具有较强累积能力,已成功用于水体沉积物生物富集及生物毒性效应研究。但应用于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估(TIE)研究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标准指标测定方法技术体系。为此,本研究在调查底栖生物我国沉积物毒性研究基础上,以河蚬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我国生态分布生物背景,系统分析其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生物富集特征以及相关生物毒性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河蚬作为我国特色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估(TIE)受试生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河蚬 底栖生物 生物累积 毒性效应 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