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4 个结果
  • 简介:山茶科许多种类既是重要食用油脂原料,也是重要工业用油脂以及化妆品或医药原料。通过野外考察、文献查阅以及山茶科种子含油量实际测定,结果表明:江西省山茶科植物有10属75种;其中含油率在50%以上有9种,如油茶、浙江红山茶、短柱茶、细叶短柱茶、钝叶短柱茶、糙果茶、全缘红山茶、粗毛石笔木和石笔木;含油率为30%~50%有13种,含油率为10%~30%约16种。本文对江西省山茶科含油植物及其生态习性、潜在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并对富油种进行了重点评价,认为油茶、浙江红山茶、粗毛石笔木、全缘红山茶、短柱茶可作为重点开发对象。

  • 标签: 江西省 山茶科 富油能源植物 评价
  • 简介:目的了解长海医院院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对2000-2004年间在长海医院住院治疗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5年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上升明显,院内深部真菌感染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和泌尿道,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结论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病例近年呈上升趋势。白念珠菌仍是院内深部真菌感染主要病原菌。

  • 标签: 院内感染 真菌 流行病学
  • 简介:5R618是高抗叶锈病小麦品系。为了确定该品系所携带抗叶锈基因,以5R618与感病小麦品种郑州5389杂交获得F1,自交获得F2分离群体以及F2∶3家系,用叶锈菌生理小种THJP对亲本、F2分离群体以及F2∶3家系进行叶锈抗性鉴定,然后进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5R618对生理小种THJP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暂命名为Lr5R。经过亲本和抗感池间分子标记筛选以及F2∶3家系标记检测,Lr5R定位于染色体3DL上,barc71和STS24-16是Lr5R最近2个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0.9cM和2.1cM。

  • 标签: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 遗传分析 分子标记
  • 简介:将大葱种子干燥成1.8%-10.5%不同含水量后。在50℃、35℃、20℃和-18℃条件下密闭贮存16个月。通过对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温度升高,种子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不断升高,但在20℃和-18℃差异不明显。在50℃下含水量为1.8%~6.6%种子。5种脂肪酸含量明显大于含水量为7.4%-10.5%种子。

  • 标签: 种子 超干燥 保存 脂肪代谢
  • 简介:紫云英属于异花授粉植物,品种内个体基因型杂合,品种鉴定难度大。本研究以紫云英闽紫系列3个审定品种为材料,采用SSR标记进行取样策略对3个品种鉴别能力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固定4对引物组合,从5~50进行梯度取样时,品种内扩增位点总数、观测等位基因数趋于增多,但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on信息指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增大到最大值后趋于下降,其中取样量为30时总体样品出现最大值;随着样品量增加,品种间Nei氏遗传距离以及分子方差分析品种间期望变异系数比例值(PhiPT)均呈减少趋势,但PhiPT值置信度在增大;(2)固定品种样品容量为30和50,再加入2对能扩增出在品种间形成频率差异标记位点SSR引物对,基于这6对SSR引物可以将参试3个紫云英品种有效区分,品种间期望变异系数比例值(PhiPT)提高且差异置信度为极显著。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3个参试品种30个样品与50个样品散布状况基本一致。对紫云英取样策略研究表明:为提高对参试品种鉴别能力,样品取样量以30株为宜,即达到较佳鉴别效果又降低分析成本。

  • 标签: 紫云英 品种 取样策略 SSR分析 异花授粉
  • 简介:利用SSR标记技术对40份苜蓿材料(6个雄性不育株系和34个苜蓿品种)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并利用其中6个不育株系与14个苜蓿品种测交,进一步对遗传距离(GD)、产量配合力与杂种优势效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5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8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6条,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9.23%;40份苜蓿材料遗传距离为0.1818~0.9091,平均0.4544;各亲本一般配合力及遗传距离均与杂种优势效应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亲本一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相关性高于遗传距离。因此,仅以SSR遗传距离还不足以准确地组配强优势组合,需结合各性状配合力分析,以充分发挥杂种优势效应。

  • 标签: 苜蓿雄性不育系 SSR标记 牧草产量配合力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 简介:目的寻找一种在最短时间内能为假丝酵母菌鉴定提供最多信息简易培养方法。方法在同一个平板内用分区划线法、多点接种法及小培养对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假丝酵母菌。结果一个平板内同时使用三种方法接种培养。可从分区划线法、多点接种法观察到菌落全貌(如颜色、质地、形态)、种类、数量及生长特性等。可用显微镜从小培养中看到假丝酵母菌孢子和菌丝结构。结论由于假丝酵母菌种类繁多导致假丝酵母菌临床感染表现不同,临床诊断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结果,因此寻找快速有效鉴定方法至关重要。一个平板内同时用三种方法接种标本进行培养,可大大提高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及鉴定效率,并能判定分离出假丝酵母菌是目的菌株还是污染菌。

  • 标签: 假丝酵母菌 分区划线法 多点接种法 小培养 鉴定效率
  • 简介:目的了解引起夫妻双方生殖器念珠菌病病原菌是否为同一种致病菌,并行药物敏感性检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常规念珠菌培养方法培养,API20CAUX进行鉴定,微量稀释法行药敏检测。结果88例患者(44对夫妻)中,检出白念珠菌73例。夫妻双方共同由同一菌种致病例数为41对,白念珠菌引起者为36对,光滑念珠菌引起者为2对,近平滑2对,克柔念珠菌1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外药敏显示88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全部敏感,对克霉唑也高度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夫妻一方患有生殖器念珠菌病时,另一方应做好性伴通知工作,行相应检查,必要时行药敏实验,以降低念珠菌病复发率。

  • 标签: 生殖器念珠菌病 阴道念珠菌病 性传播 药敏实验
  • 简介:目的观察口服联合外用特比萘芬治疗足癣疗效。方法将82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2例,口服特比萘芬片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1周;B组40例,口服特比萘芬片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2周。结果停药后4周,A组治愈率68.70%,有效率90.47%,真菌清除率90.48%;B组治愈率84.15%,有效率95.00%,真菌清除率97.50%;两组治愈率、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周或2周疗程口服联合外用特比萘芬治疗足癣均有效。

  • 标签: 特比萘芬 足癣 治疗
  • 简介:铁观音、黄棪和福鼎大白茶分别是我国乌龙茶和红绿茶育种中骨干亲本,由它们衍生出了一系列优良品种,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及构建指纹图谱将有助于今后茶树育种工作中骨干亲本合理利用和品种权保护。本研究利用40对SSR引物对我国乌龙茶骨干亲本铁观音、黄棪及其衍生品种(系)和红绿茶骨干亲本福鼎大白茶及衍生品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4份供试品种(系)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54,平均遗传距离0.58,表明我国茶树主要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系)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和较大遗传变异,且90%遗传多样性来自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聚类结果表明两套品种(系)各自聚为一类,遗传结构分析也显示两套品种(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利用其中稳定性和多态性俱佳5对引物组合构建了供试材料数码指纹图谱。

  • 标签: 骨干亲本及衍生品种(系)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指纹图谱 SSR标记
  • 简介:应用平均分布于水稻基因组21对SSR引物,对福建漳浦野生稻、海南野生稻共计62份材料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漳浦野生稻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21个位点共检测到74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数A=3.5238,有效等位变异数Ae=2.0629,平均期望杂合度He=0.4635,实际观察杂合度Ho=0.2465,香农指数I=0.8286;根据固定指数(F=0.3887)估算异交率t=0.4308,说明漳浦野生稻繁育系统属于一种自交率较高混合交配类型;分化程度石潭湖群体高于古塘群体。

  • 标签: 普通野生稻 SSR 遗传多样性 漳浦
  • 简介:目的构建用于白念珠菌MXR1基因敲除载体质粒,并通过Ura-Blaster策略敲除MXR1两条等位基因。方法分别扩增白念珠菌MXR1基因ORF两侧上下游片段,通过酶切与连接反应,将上下游片段分别插入到p5921质粒hisG-URA3-hisG盒两端,从而形成MXR1敲除载体质粒pUC-MXR1-URA3。通过Ura-Blaster策略将载体质粒转染到白念珠菌RM1000内,并采用PCR和Southern-blot杂交方法鉴定各步转染、复筛所得阳性克隆。结果成功获得MXR1基因缺失菌株。结论MXR1基因缺失菌株构建,有助于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耐药机制。

  • 标签: 白念珠菌 MXR1基因 基因敲除
  • 简介:采用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72份甜高粱种质资源24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质量性状中粒色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6333,幼苗色和结实形式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平均为0.7460;10个数量性状中穗长、茎粗、锤度、单穗粒重、单株秆重、出汁率、千粒重、株高、穗重、生育期都存在较大变异,变异系数幅度为7.85%~53.01%,各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2.0061;穗长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1383,生育期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7331,表明新疆现有甜高粱资源拥有丰富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将72份资源划分为四大类。

  • 标签: 甜高粱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变异系数
  • 简介:目的构建可用于白念珠菌YPD1基因敲除质粒。方法克隆白念珠菌YPD1基因,构建YPD1载体质粒;通过酶切反应,将p5921中标记基因URA3插入载体质粒YPD1中,形成同源重组质粒。结果成功获得YPD1载体质粒pBluescript-YPD1和敲除质粒pBluescript-YPD1-URA3。结论所获得质粒pBluescript-YPD1-URA3可用于白念珠菌YPD1基因同源重组敲除。

  • 标签: 白念珠菌 基因 质粒
  • 简介:为了揭示罂粟种质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引物对所有样品扩增,共检测到109个等位变异位点,引物等位位点数在9—16之间,平均每条引物有12个等位变异,其中,引物807等位位点最多,为16个。引物等位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77~0.92。其中引物807PIC值最大(0.92),引物847PIC值最小(0.77),遗传相似系数在-0.452~0.981之间,且明显聚为2个类群;亲缘关系和地理分布呈一定相关性,但没有形成明显地理变异模式;本研究将为罂粟种质资源科学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罂粟 ISSR 遗传多样性
  • 简介:采用前期建立快速无损伤测定SPAD值分析相对叶绿素含量模型,于低氮与正常供氮大田试验处理下,对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上重要189份玉米自交系开展了低氮与正常供氮条件下不同时期与不同部位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低氮与正常供氮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基因型与环境差异,基因型差异是氮敏感性差异重要原因之一。散粉期和散粉后10d玉米主要功能叶穗三叶(穗位上第1叶、穗位叶、穗位下第1叶)叶绿素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大喇叭口期玉米全展叶叶绿素含量与各时期各部位叶绿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中度相关。将正常供氮条件下性状值与低氮胁迫下性状值差值占正常供氮条件下性状值百分比定义为氮敏感性。189份玉米自交系氮平均氮敏感指数变幅为23.86%~36.00%,表现高度耐低氮材料有合344和昌7-2等40份自交系,高度敏感材料有CML206和CA375等40份自交系。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种质资源氮敏感性鉴定与评价方法,并为玉米耐低氮与氮高效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分析结果与基础数据。

  • 标签: 玉米 SPAD值 叶绿素含量 氮敏感指数 基因型
  • 简介:以正常四瓣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系ZH004为母本、无花瓣种质APL01为父本杂交,对无花瓣及矮秆等性状进行多代定向选择,育成APL03新种质。该种质群体无花瓣株率迭100%,单株无花瓣度〉90%,植株高度130—140cm,单株有效角果数〉400个,种子含油率高达43%-47%,兼有抗倒伏、抗耐菌核病等特性,成为培育适于全程机械化作业栽培油菜新品种基础材料。

  • 标签: 甘蓝型油菜 无花瓣 矮秆 种质 选育
  • 简介:为了解山东省苍耳资源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从山东不同生态地区收集29份苍耳资源,对其种子性状、含油量以及ISSR分子标记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不同生态地区苍耳种仁率平均为32.20%,变异系数为26.66%,多样性指数为1.94;含油量平均为30.03%,变异系数为20.85%,多样性指数为1.94;平均百粒重为9.95g,变异系数为33.46%,多样性指数为1.96。21个ISSR引物扩增,检测出多态性位点共134个,平均每个引物6.38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比例达到98.53%。不同地理生态群组遗传多样性不同,鲁中山前区处在山东半岛区与内陆区交界处,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最高;滨湖洼地区受泰沂山系及南四湖阻隔,限制了基因交流,遗传多样性最低。将山东29份与河北和山西各1份共31份苍耳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苍耳资源与邻近省份有一定基因交流,但存在自身进化特点,已成为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苍耳资源系统。

  • 标签: 苍耳 种质资源 I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改良
  • 简介:目的研究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观察给药后小鼠中位生存时间,并检测给药后小鼠肾脏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山苍子油能明显延长小鼠中位生存时间,降低肾脏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论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 标签: 山苍子油 模型 小鼠 白念珠菌
  • 简介:目的了解某部官兵平时和野外武装泅渡时浅部真菌病发病率及病原真菌分布情况,探讨其发病原因,为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野外武装泅渡训练前及野外武装泅渡训练2周后,均对参训官兵进行全面筛查,再取患者浅部真菌感染可能性较大皮屑,进行真菌学镜检及培养鉴定。结果在896名官兵中,平时已有98例存在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为10.94%。其中足癣56例(57.1%);股癣30例(36.1%);体癣12例(12.2%)。武装泅渡时有208例发生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为23.21%。其中足癣有90例(43.2%),股癣92例(44.2%),体癣有26例(12.5%)。致病真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白念珠菌等。结论部队野外武装泅渡时参训官兵浅部真菌病发病率较平时显著上升,可直接影响部队训练和战斗力。

  • 标签: 流行病学 浅部真菌病 皮肤癣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