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椎体成形(PVP)和椎体后凸成形(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保守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椎体成形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VAS疼痛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术后90d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7.27%)明显低于观察组(23.63%),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术后预后好,患者的疼痛减轻,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 椎体压缩性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61例(PVP50例,PKP11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以及伤椎最塌陷处的高度。结果骨水泥渗漏17例。61例随访8?12个月,平均9.4月,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5.745,^=0.000)。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为16.4°±5.5°,显著大于末次随访13.3。±5.5。(P=0.000)、术后6个月13.4。±5.5。(P=0.000)、术后3个月13.9。±5.6。(P=0.000)和术后3d14.2。土5.5°(P=0.000)。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椎体最塌陷处高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928,P=0.000)。术前最塌陷处椎体高度(1.9±0.6)cm,显著低于末次随访(2.0±0.6)cm(P=0.000)、术后6个月(2.1±0.6)cm(P=0.000)、术后3个月(2.1±0.6)cm(P=0.000)和术后3d(2.1±0.6)cm(P=0.000)。结论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显著改善脊柱侧凸畸形以及伤椎最塌陷处高度。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脊柱侧凸 骨折 脊柱
  • 简介:摘要回顾性研究3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的资料。39例患者中30例应用介入技术,其中21例行PTA,12例PTA+PTS治疗,治疗后2d、1个月及3个月患者患侧肢体血液透析、症状减轻或消失情况优于未应用介入技术患者(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可行、有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腔血管成形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90例PA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施行动脉内膜剥脱,研究组施行经皮腔血管成形联合血管支架植入。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ABI、跛行距离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经皮腔血管成形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治疗PAD患者的疗效显著,且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增加跛行距离,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内支架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我院2011—2015年23例隆突成形合并心脏大血管成形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进行分析,主要阐述了23例患者的病情资料以及手术情况,介绍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护理。其中本组患者术后存在并发症12种主要有4例肺不张和肺炎病症,2例呼吸衰竭病例,其中最多的是6例心率失常症状。通过术后的精心护理,23例患者病情均有明显好转,无一例死亡。

  • 标签: 隆突成形 并发症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症患者行鼻中隔成形联合鼻甲微波消融术后疗效。方法在鼻窦内窥镜下行鼻中隔成形并对增生鼻甲行粘膜下微波消融。结果所有224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标签: 鼻中隔成形术 微波消融术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阴道成形(罗湖式)直肠损伤发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理的方法及护理。方法对罗湖式所出现的直肠损伤围手术期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6例罗湖式出现直肠损伤13例,经术中直接修补和术后直肠阴道瘘修补术后均愈合。结论罗湖中直肠损伤直接修补及术后直肠阴道瘘保留瘘口旁组织及切除瘘管及周围疤痕。围手术期护理对保障手术成功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护理 腹腔镜 腹膜阴道成形术(罗湖术式) 直肠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筋膜内子宫切除及宫颈成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筋膜内子宫切除及宫颈成形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66min,中出血80~210ml,术后排气时间20~50h,术后发病率为6.8%,274例患者获得随访,大小便均正常,成形宫颈均愈合良好,无息肉、无感染、无缝线脱落,宫颈长1.0~1.5cm,直径1.0~2.0cm,宫颈周围阴道壁柔软,术后2年内性生活满意率为97.5%。结论本式保留原筋膜内子宫切除的优点,避免了处理骶韧带、主韧带时可能发生的输尿管损伤,不易损伤膀胱,安全可行,阴道长度不变,穹窿结构未受破坏对术后性生活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筋膜 子宫切除术 宫颈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鼻腔扩容对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H—UPPP)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有腭咽和鼻腔平面阻塞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30例,按住院床位号分为:A组15例,先行鼻腔扩容,1周后评估疗效,再行H—UPPP;B组15例,先行H—UPPP,1个月后经多道睡眠监测(PSG)评估疗效,再行鼻腔扩容。所有结果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打鼾、憋气、头痛及嗜睡等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A组鼻腔扩容术后和H—UPPP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100%,B组H.UPPP后和鼻腔扩容术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100%。2组患者经2个平面手术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Epworth嗜睡评分(ESS)及鼾声评分4个指标与单平面手术后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单平面手术后及2个平面手术后,AHI、LSaO2、ESS及鼾声评分4个指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单平面手术后的AHI和LSaO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和鼾声评分2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无腭咽关闭不全或闭锁发生。结论单独行H—UPPP或鼻腔扩容均能改善AHI和LSaO2,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先行鼻腔扩容能增加行H—UPPP时的麻醉方便和安全,提高了治疗有效率。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鼻腔扩容术 外科手术
  • 简介: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分离、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和放射性损伤等,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业已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carotidendarterectomy,CEA)能够显著降低中到重度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对于无症状重度狭窄患者,CEA也有一定益处。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血管成形支架置入(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CAS)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CEA的一种替代治疗手段。

  • 标签: 有症状颈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血管成形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与球囊后凸成形治疗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VCF)的效果。方法:以 2018年 6月 -2020年 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 60例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 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球囊后凸成形( PKP)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经皮椎体成形( PVP)治疗,对比手术情况、巴塞尔指数( BI)评分、椎体高度和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6.67%和 93.33%,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天数和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实验组 BI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VP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更容易恢复,感染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球囊后凸成形术 新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与传统PK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7例单节段行PK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PKP组(36例)和传统PKP组(21例)。改良PKP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73.9±9.4)岁;病程(2.2±1.5)个月;损伤部位:胸椎20例,腰椎16例。传统PKP组:男15例,女6例;年龄(72.6±11.9)岁;病程(1.8±1.1)个月;损伤部位:胸椎10例,腰椎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中线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与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伤口感染、肺栓塞、骨水泥中毒反应、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PK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33.3%(9/27)]低于PKP组[52.4%(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两组间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缘、中线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术前好转;但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PKP组各项指标优于传统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PKP,改良PKP治疗Kümmell病更安全、有效。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胸椎 腰椎 Kümmell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椎体成形和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康复效果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接诊新鲜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共75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治疗研究,研究时间为2018年9月~2020年10月。将患者依据式差异分组,A组(38例)行后凸成形治疗,B组(37例)行椎体成形治疗。比较患者临床疗效及康复效果差异。结果:患者术前椎体前壁、中间、后壁高度及后凸角度,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时,两组椎体前壁、中间、后壁高度具显著提升,后凸角度下降,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体成形和后凸成形均可实现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有效治疗,且均具备显著脊柱修复效果,可在实际治疗中依据不同患者手术耐受、骨折情况合理选择式,开展治疗。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究临床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在高龄重症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 法 以高龄重症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 20 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6 月,均实施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肺栓塞、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椎体低粘度 PMMA 注射量如下所示: PVP 注射量是 3.17±2.09ml , Sky 成型器注射量是 2.51±2.72ml ,冠龙球囊注射量是 3.71±2.89ml 。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前疼痛评分是 5.47±1.29 分,术后 2 周疼痛评分是 2.12±0.79 分,术后 1 个月疼痛评分是 1.54±0.37 分。术后 2 周、 1 个月疼痛评分均优于术前, P<0.05 ,统计学意义存在。 结论 高龄重症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实施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愈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高龄 重症 胸腰椎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PVP)和椎体后凸成形(PKP)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10年8月~2012年2月我院对5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采用PVP治疗15例(PVP组),采用PKP治疗36例(PKP组),从疼痛缓解程度、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角度恢复率、并发症等方面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获得随访46例,PVP组13例,PKP组33例,随访时间6~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背部疼痛均明显缓解。PVP组及PKP组术后三天视觉疼痛模拟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天、6个月和12个月椎体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及椎体后凸角度恢复率PVP组与PKP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骨水泥椎管内渗漏、脊髓神经根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PVP及PKP能迅速缓解疼痛,疗效确切,可不同程度恢复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 PVP)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2016年 4月 ~2019年 4月我院收治的 80例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 n=40)接受 PVP治疗,观察组( n=40)接受 PK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压缩率、 Cobb角、生活质量评分、疼痛 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生活质量评分、疼痛 VAS评分表现相近,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术后,观察组Cobb角、椎体压缩率、疼痛 VAS评分比对照组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5.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7.50%,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PKP与 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均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疼痛,但 PKP治疗患者脊柱序列恢复效果更优,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皮椎体成形(PVP)与椎体后凸成形(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94例老年OVCF患者随机分为PVP组与PKP组,PVP组47例患者行PVP,PKP组47例患者行PKP,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PKP组的手术时间长于PVP组,骨水泥注入量少于PVP组,术后伤椎高度增加多于PVP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的VAS评分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均得到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PVP及PKP效果均比较理想,但是PKP的伤椎恢复高度更为理想,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中椎体成形和后凸成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12-2021.08来我院接受手术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取样63例,抽签分组,行椎体成形(n=31,常规组)和后凸成形(n=32,实验组),对比总有效率、并发症率、ODI分值,观察手术指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近,P>0.05。实验组手术、住院时间比常规组短,术后并发症率、ODI分值为3.13%、(26.20±4.36)分,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中椎体成形和后凸成形治疗效果相近,而后凸成形安全性更优,并发症相对更少,值得应用。

  • 标签: 康复效果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