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义论》阐述了关于正义的契约的设想、"作为公平的正义"概念及其两大基本原则的合理性。通过"正义"分析其社会契约设计的考虑,并将"无知之幕"的设计同罗尔斯所设定的正义环境、基于社会契约的正义原则探讨模式与"无知之幕"设计进行比对,有助于深入领会"无知之幕"为什么被如是设计、在何种意义上实现目标。同时,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一些预设也有必要予以质疑。

  • 标签: 《正义论》 原初状态 无知之幕
  • 简介:当代大学生正义感缺失有其内在和外在原因。辩证地对罗尔斯正义论进行认识和运用,通过坚定大学生"正义作为首要的价值"的信念,强化大学生的扶弱意识,强化大学生的节俭意识等办法,使罗尔斯的理论得以在大学教育和社会改造中成为积极的影响因素,可为大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

  • 标签: 罗尔斯 正义论 大学生 正义感教育
  • 简介:<正>慈继伟博士经三联书店出版于2001年的《正义的两面》,得到了相当的肯认。万俊人认为,“正义主题乃当今国内外诸人文社会科学之聚讼焦点,其学理解释尤为国内学界所急缺。慈继伟先生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

  • 标签: 正义理论 学理解释 规范性研究 研究理路 万俊人 三联书店
  • 简介:周易》非常重视“交”和“感应”,咸卦很好地体现了《周易》当中的“交感”思想.我们认为“交感”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天地交感化生万物就是一种宇宙生成论,讲述了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的;男女交感始有人伦是一种社会伦理学,凸显了社会伦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而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是占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交感”的思想在中国哲学上有重要的价值.对宋初周敦颐和二程的道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咸卦 交感 阴阳
  • 简介: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周易》 生命伦理 性命之理 养正则吉
  • 简介: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缪和》篇中,有六则以历史故事解说《易经》卦爻辞的例子。本文分析这六则历史故事用以解经的符合程度,以证明用历史故事解经并不始于南宋的杨万里等人,而四库馆臣所谓“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并非历史事实。

  • 标签: 缪和 以史解经 四库全书总目
  • 简介:周易》理雅各译本是《周易》西传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译著。译者采用“厚翻译”策略,利用学术性序言、研究批判性导论、阐释性注释和显化性译文把《周易》译本置于丰厚的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中,使西方读者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周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翻译超越了作为传教士的宗教动机,理雅各出于同情和尊重中国文化之目的,试图以一个文化学者的身份搭建起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文化桥梁。

  • 标签: 《周易》 译本 理雅各 厚翻译 文化义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0-23
  • 简介:《隋大兴城的兴建及其对原隰地形的利用》一文对隋大兴城兴建过程中所运用的《周易》“六爻”理论及曲江流觞的人文传统作出了独到精辟的分析,但我们认为该文对《周易》相关内容的引用上存在不周延之处:

  • 标签: 《周易》 六爻 存在 引用 人文传统 过程
  • 简介:周易》本经爻辞中的“小”义问题,存在着与卦辞中类似的情况。通过对萃六三、噬嗑六三、蛊九三、屯九五等四条爻辞的全面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小”义在本经卦爻辞中的独立用例,并充分认识到本经中“小”及诸断辞也各自相对独立为义。这一系列问题的发现,对于进一步展开本经思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周易》本经 爻辞 解释方法
  • 简介: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首先,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其次,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应该是文饰的最高境界;最后,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也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这就为美的历程指明了方向。美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然几经曲折,但最终还是得以实现并走向深入,这是贲卦对美学的最大贡献。

  • 标签: 《周易》 贲卦 文饰
  • 简介: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本《周易》和《礼记》中,可以看到"华夏-汉"文化圈封建时代家庭制度在基本构成方面的重要特征,即以"宗法"与"父权"相联系、相补充、相制约。两者都重视夫妻关系、婚姻制度及嫁娶风俗;在男性主导家庭的大前提下,主张两性和谐。其间,《周易》多用阴阳协调、平衡的哲理来解释、说明家庭的关系;《礼记》讨论的家庭关系则范围更广、更全面,同时也更着眼于家庭尊卑关系的确立。它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与掺杂了道家思想的《周易》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周易》 《礼记》 家庭观念
  • 简介:目的探讨交泰丸的周易思想。方法分析交泰丸的适用情况,了解交泰丸药物组成以及各个药物之间的具体比例,探讨药物组成与药物比例之间的文化思想。分析疾病的文化状态。结果交泰丸反映了周易中《泰》《既济》《否》《未济》思想。结论运用周易思想去了解交泰丸,能很好理解交泰丸文化背景,掌握其使用情况,能很好地把握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更好认识中医,学习中医。

  • 标签: 交泰丸 中医
  • 简介:周易参同契》(下文简称《参同契》)可以说是道教中影响最大的丹经,被尊称为“万古丹经王”。作者魏伯阳,正史无传,其生平最早见于葛洪的《神仙传》,称其为“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生而已。”记载的主要事迹是魏伯阳带领三弟子人山炼丹,丹成,试弟子。一弟子坚信,服食后假死,事后成仙;二弟子惊恐犹豫,不敢服食,终究功败垂成。传末云:“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参同契》 弟子 丹经 道教
  • 简介:<正>熵哲学与中国周易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观.熵哲学与周易哲学有着类似的自然观或本体论,它们都要以混沌概念作为理论基础.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者普利高津所谓的“混沌”,是指无序状态或熵值最大的“吸引中心”,其中隐含着天体和人体系统的某种“随机行为”,同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不解之缘和相互联系的自然观.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宣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最高存在,介于“混沌”与“太极”之间,由“道”演变为

  • 标签: 哲学的方法 周易 循环方法 自然观 混饨 认识论
  • 简介:周易》是儒家群经之首,亦是研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典籍,它在诉讼观上集中体现了儒家主张的“无讼”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传统法律文化的“无讼”价值观和“息讼”之术,使百姓产生“贱讼”、“耻讼”和“厌讼”的心理,不敢主张权利,是造成我国传统法律“义务本位”的重要因素;“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中诉讼法制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无讼”思想是我国古代“律学”发达而“法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周易 讼卦 无讼 息讼
  • 简介:本栏是为初学《易》者而开设的通俗讲座,除“《周易》古经今注今译”外,还将分期陆续刊登《周易》的卦气、纳甲、互体、筮法、占法等易学基础知识,目的在于引导易学爱好者入门,进一步发掘和弘扬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遗产。

  • 标签: 今注今译 周易 君子 古经 注释 潜龙勿用
  • 简介:“制器尚象”,不是如孔颖达等人理解的“依卦造器”或“观象制器”,而是借助各种发明创造事例(如井、鼎),来揭示“人法自然”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而从侧面角度表达《易》道的广大和周普。

  • 标签: 周易 制器尚象 观象制器 人法自然
  • 简介:通过对《周易》的象、数、理研究,探索周易哲学与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内在关系,特别重点探索“易数”与“数字化”的关系。内容包括易经中6和9的意义;“天数”与《周易》中阴数、阳数;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万物皆数”“万物皆有数”与“数字化”;完满数6、28在易学中的地位与“易数”关系;周易各卦6-6循环,上经30卦,下经34卦的循环往复,“原始返终”的机理;易学中“天地之大数”“万物之数”和“大数据”;易数与“大数假设”;第四次产业革命与数字时代“易数”的哲学意义及价值;实体与数的辩证转化。

  • 标签: 《周易》 易数 万物皆数 大数据时代 天道循环
  • 简介:郭沫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这种影响对他早期文艺观的形成是巨大的。这其中.《周易》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体现在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诸多方面。本文试图揭示这些方面,具体内容涉及“动的精神”、宇宙自然观、文艺生命本质论、艺术辩证法等方面。笔者希望在此基础上确证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深层学理基础之一是《周易》.《周易》是郭沫若接受西方文论时的审美期待视野的主要组成部分。

  • 标签: 郭沫若 《周易》 动的精神 宇宙自然观 艺术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