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事诉讼行为论'源自大陆法系,我国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还很欠缺。欲构建科学的诉讼行为理论体系,就必须从诉讼行为的概念入手。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主要有效果说、要件效果说、主要效果说、预期效果说、广狭义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优劣。相比较而言,广义、狭义说比较合理,广义的诉讼行为包括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实施的各种具有诉讼法意义的行为,狭义的诉讼行为仅包括法院、当事人和检察机关依法实施的能够推进诉讼进程的行为

  • 标签: 民事诉讼行为 概念 辨析
  • 简介:论相对无效民事行为曲飙相对无效民事行为,即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属于欠缺有效要件的民事行为之一。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不具...

  • 标签: 民事行为 撤销权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 相对无效 表意人 返还财产
  • 简介:当前,伴随并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行政调解(以下简称行政指导等行为)被愈来愈广泛地应用,成为我国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实现政府职能任务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行政指导等行为体现民主、平等精神,重在积极引导、协商一致、激励肯定与客观调解,有利于改变政府片面强制、单纯命令的行为方式,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以引起理论界与实践中的重视,并予广泛研究与有效应用.

  • 标签: 强制行政行为 行政指导 行政相对方 行政合同 非强制 行政奖励
  • 简介: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播工具,已经形成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社会。面对这一全新的领域,学术界未能对随之而来一系列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做好足够的准备。文章以网络行为失范为研究对象,归纳概括网络行为失范的特点、产生原因,并从技术、法律和道德教育等角度进行控制。

  • 标签: 网络行为失范 网络秩序 社会控制
  • 简介:刑法绝对排斥对正当行为的处罚;评价行为正当与否,应当以行为功利主义为原则,因而应当采取结果无价值论;在两种法益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应当通过法益的衡量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即使违反了某种规则,但只要保护了更为优越或者同等的法益,就应成为正当化事由;行为正当与否与行为人应否受谴责不是同一个问题,因此,刑法理论必须严格区分违法与有责。

  • 标签: 行为功利主义 规则功利主义 行为无价值论 结果无价值论
  • 简介:随着危险思维的深化,实行行为概念出现了形式与实质的脱节。在历史上,作为未遂可罚性起点与正犯性标准的实行行为概念出自德国,但在刑法改革中德国立法者已经放弃了此概念;日本继受德国法后也出现了形式统合的实行行为概念,但受到结果无价值论的挑战。虽然目前此概念在德国刑法理论中仍残存着一定的影响,但形式统合的实行行为早已不复存在,日本也出现了实行行为否定论与崩溃论的声音。我国有学者试图建立实质统合的实行行为概念,但这一尝试难以成功。实行行为概念在我国于法无据,且其功能已经瓦解并容易造成思维谬误,在我国应以直接危险创设为故意纯粹结果犯的构成要件行为标准,以作用于被害人或构成要件领域为实行着手的标准,并以行为归责为依据解决正犯性问题。

  • 标签: 实行行为 构成要件 未遂 正犯性
  • 简介:实行行为是该当于构成要件的行为,需要个别地判断是否满足具体的构成要件.其意义在于:(1)从罪刑法定原则的角度,限定该当于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范围;(2)是因果关系的起点行为,属于因果关系的判断对象;(3)应以实行行为阶段的主观面为标准,判断是否存在故意或者过失等主观要件.但是,试图以实行行为概念为核心,统一解决犯罪论诸问题的做法则并不合适,对于未遂犯、共犯论等问题,仍须分别进行实质性探讨.间接正犯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实行行为性,其成立要件仍然应该是:对于利用行为本身能认定具有作为单独正犯的实行行为性,并且,利用行为的危险被结果予以现实化.

  • 标签: 实行行为 构成要件该当性 未遂犯 因果关系 间接正犯
  • 简介:最近20多年里,行为理论在消费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主流消费理论也正朝着以行为分析为基础的方向发展,二者的相互融合将构成未来宏观消费理论发展的突出特征.

  • 标签: 行为消费理论 跨期选择 行为经济学
  • 简介:试析商标抢注行为及其对策刘加昶,侯雪梅《山东法学》1996年第1期所谓商标抢注行为,是指出于不正当竞争目的或其他恶意,将他人先使用的相同或近似商标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的行为,该行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行为人在主观上出于故意,具有不正当竞争目的或...

  • 标签: 商标抢注 未注册商标 不正当竞争 诚实信用原则 商标专用权 使用人
  • 简介:行为人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的问题,在理论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离职后受贿”,即事后受贿。国家工作人员事先实施某种职务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时,没有受贿的故意,离职后明知他人交付的财物是对自己职务行为的不正当报酬而予以收受的(离职后受财),是否成立受贿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给予了肯定回答,这样的规定增强了实践中对事后受贿行为的认定。在此,笔者对于《意见》中涉及的“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的事后受贿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 标签: 事后受贿行为 行为人 为他人谋取利益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工作人员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最近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纪念"12·4"普法十周年的晚会,邀请几位教授上台,每个人就未来十年的法治发展说出自己的心愿。笔者的心愿是,第一,实现廉洁公正司法。第二,规范政府行为,杜绝公权滥用。这里只说笔者的第二个心愿。

  • 标签: 政府行为 公权 中央电视台 法治发展 公正司法 心愿
  • 简介:学习如何使用当地的电话是每一个新来的人首先要学习的。其实,电话的使用总的来说没有什么大的不一样。只是在一些细节方面略有不同而已。只要掌握了这些细节就可以应付自如了。即使呆在说英语的宾馆里或是其他类似地方。掌握如何使用投币电话还是十分重要的。学一些最基本的对话,力图能用本地语言和接线员进行简单的交流。

  • 标签: 国外 公共场合行为 顾客 电话 人际关系 处世原则
  • 简介:通过对广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为属下企业在对外担保中出具承诺函、证明函的行政事实行为的分析,现代行政管理中存在规范新型行政行为、完善行政救济途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标签: 承诺函 行政事实行为 行政救济
  • 简介:情谊行为是指当事人为增进私人友谊或基于善良风俗实施的欠缺效果意思及其相应法律后果的双方行为。情谊行为引发的纠纷,近年来日益增多。但由于情谊行为制度理论研究的贫乏,最终导致类似行为的不同定性或不同裁判。应当运用综合因素判断法认定情谊行为,并明确情谊行为非契约上的法律后果及其侵权责任的减轻依据。

  • 标签: 情谊行为 综合要素推断法 侵权责任 公平原则减轻责任说
  • 简介:腐败行为,即掌握公共权力者利用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其突出表现是权与钱、权与法、权与情、权与色以及权与权之间的交易。腐败不是哪个社会、哪个时期特有的,而是与国家公共权力一样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为此,对腐败问题的思考古今中外皆有。

  • 标签: 腐败行为 公共权力 控制对策 激励引导机制 群体内控机制
  • 简介:<正>一、关于雇佣人责任《日本民法典》对于雇佣人责任是这样规定的:"(1)为了某一事业(工作、事务)雇佣他人者,被雇佣人在执行该事业(事务)的时候,对第三人造成损害的时候,不负损害赔偿责任。但是,雇佣人在选任被雇佣人以及对其事务的监督尽到相应注意时不在此限……(2)对事务进行监督者的责任亦如前项规定。(3)前二项规定不妨碍对雇佣人或者监督人对被雇佣人行使求偿权。"也就是说,

  • 标签: 雇佣人 工作人员 求偿权 不法行为 民法通则 民法典草案
  • 简介:<正>党政机关出现的某些腐败现象,严重玷污了我们党和国家在人民中的形象。它和物价上涨、社会分配不公一起,成为当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三大障碍。如何解决腐败现象,保持党政机关的廉洁,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国家的兴亡。作为调整社会关系和推进改革

  • 标签: 腐败现象 规范政府行为 整治腐败 党政机关 政府行为规范 中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