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住院诊治的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42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脑水肿与心力衰竭相互加重矛盾的解决措施。结果本组42例患者,经过治疗38例疗效果满意,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较为理想,死亡4例。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以控制脑水肿为主,兼顾心衰的处理,脱水以呋塞米为主,辅以甘露醇,适当控制血压,调整血糖。

  • 标签: 脑梗死脑水肿心力衰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床边工作制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观察。方法在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实施治疗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其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感染以及褥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床边工作制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床边工作制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临床上磨牙牙冠因龋病及纵折造成的大面积缺损患病里比较高,治疗时因其固位型较差,单纯使用银汞合金充填治疗后容易脱落。采用根管固位钉根管内固定后,再行银汞合金充填修复牙体外形,全冠保护恢复牙体功能,治疗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磨牙 根管螺纹固位钉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外科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患者60例,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而手术治疗组则实施外科标准大骨瓣去除减压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经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治疗后,手术治疗组患者生存率达90%,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6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采取常规保守治疗措施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患者也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成效,但实施外科标准大骨瓣去除减压手术的临床疗效更佳,可进一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存活几率,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并促进患者康复,预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脑疝 大骨瓣去除减压术
  • 简介:摘要探讨大面积烧伤病人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对策。通过分析影响手术患者体温的各种因素,采取提高手术室室温、术中使用冲洗液加温、术中输液适当加温、尽量减少库存血输入、提高手术配合度、缩短手术时间、给予病人心理安慰等方法,最大程度预防和处理围手术期低体温,减轻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创面愈合及病情平稳。

  • 标签: 大面积烧伤 低体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实施床边工作制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分别为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护理组则采用床边工作制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结果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明显比护理组多;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低于护理组。结论在护理中实施床边工作制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新生儿的护理措施。方法报道三例特大面积、特重度烧伤并发MODS的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结果三名新生儿都抢救成功,痊愈出院。结论特重度烧伤并发MODS的新生儿的护理方法与儿童和成年人有许多不同之处,所有护理措施都要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来制定。

  • 标签: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烧伤 新生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并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并大面积脑梗死提供一定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综合性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容易导致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极高;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性治疗是减少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 侧裂区损伤 脑梗死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综合康复护理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截取我院38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试验,对普通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对对比研究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结果:对比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都明显优于普通实验组。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而言有很好的护理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综合康复护理 大面积烧伤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同步健康教育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同步健康宣教。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1965)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评价和比较。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心理护理同步健康教育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同步健康宣传教育,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大面积烧伤 负面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呼吸道感染细菌耐药性以及临床用药情况。方法对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住院50例患者痰液细菌培养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的3个月,最大的76岁,平均年龄(38.12±7.38)岁。本次研究,数据录入采用WHONET5.6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结果共收集下呼吸道痰液标本486例,细菌培养阳性结果293例,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分别是30株(10.23%)和263株(89.76%)。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位于细菌检出率的前两位,呈逐年增长趋势,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年检出率呈递减趋势。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低,多在20.0%以下。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较其他药物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高,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菌株。结论通过下呼吸道感染耐药菌的监测,有助于了解耐药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呼吸内科 呼吸道感染 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对2016年在ICU住院并且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统计期内共分离医院感染病原菌680株,居前5位的为大肠埃希菌22%、肺炎克雷伯菌20%、白色念珠菌11%、鲍曼不动杆菌9%、铜绿假单胞菌5%.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该院ICU医院感染患者分离病原菌耐药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完善耐药菌监测预防流程,针对性指导临床应用抗菌药物。

  • 标签: ICU 病原菌 细菌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30例,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成像(CTA)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颅内外段的分布进行统计,患者经随访12个月后,观察脑卒中的发生率,分析颈动脉斑块分布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颈动脉斑块主要分布在动脉的颅内段,而且颅内外混合斑块的复发率和脑梗死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来说,颈动脉斑块主要分布在颅内动脉,而且大脑中动脉斑块患者卒中出现率高,临床医生在对脑缺血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应加以注意。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斑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多重肺部感染的菌群分布以及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于临床上对抗生素的合理利用以及对治愈率的提升。方法对22009012年31月到22012014年51月6180335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培养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分离的3455297株菌株利用纸片扩散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鉴定以及细菌培养。结果在6202358例患者当中有989106例患者属于多重肺部感染,达到了近%5016.1%的比例。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念珠菌属于病原菌中的前四位。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常见的多重肺部感染病原菌,感染病例中占有多数的是65岁以上的患者,最常见的是呼吸科患者。

  • 标签: 多重肺部感染 菌群分布 细菌耐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肠球菌属细菌菌种分布及耐药谱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13年1—12月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分离的441株肠球菌属细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41株肠球菌属细菌,包括8个菌种,以屎肠球菌为主(占51.02%,225/441),粪肠球菌次之(38.55%、170/441),其余菌种所占比率均〈3%。标本分布以体液为主(46.26%,204/441),其次为尿(32.88%,145/441)、痰(14.06%,62/441)。分离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普通外科(107株,占24.26%),重症医学科(78株,占17.69%)和儿内科(31株,7.03%)。除四环素外,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红霉素、呋南妥因的耐药率均高粪肠球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呋南妥因耐药率均〈30%。除对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和呋南妥因的耐药率〈20%,屎肠球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不同种肠球菌属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定期监测其细菌变迁和耐药性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肠球菌 抗菌药物 抗药性 微生物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眶隔脂肪重新分布去眼袋的术后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67例去下睑眼袋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下睑缘切口,于眼轮匝肌下剥离,至过眶骨缘1~2mm,剪开眶隔,将疝出脂肪展开平铺于下睑,颧面沟明显者将脂肪固定于鼻侧眶骨膜下,少数脂肪过多者去除部分脂肪,剪去一条眼轮匝肌,缝合眼轮匝肌,去除多余下睑皮肤,缝合皮肤,加压包扎。结果本组67例眼袋改善明显,颧面沟亦改善明显,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该方法是去除眼袋、改善颧面沟过深的理想术式。

  • 标签: 眼袋 眶隔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各个不同时期血脂TG值的变化。结果50-60岁年龄段血脂TG值最高。结论积极降低血脂及改善血液粘稠度尤其对在50-60岁年龄段的人来说具有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血脂TG值 50-60年龄段 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