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记忆理论为视角,考察小说《列家书》中个体记忆如何推动叙事者参与对历史的讲述、对集体文化记忆的反思与修正并最终重建自我身份认同。由此揭示在阐释作者对历史、宗教及传统的文学表达时,记忆所体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列家书》中,个体记忆不仅使代际间情感与传统的断裂得以弥合,还帮助叙事者反思集体文化记忆中的遗忘与压抑,并修正其核心内容:废奴传统和宗教传统。个体记忆使叙事者在历史语境中审视废奴传统的变迁,对它所代表的集体认同的演变进行反思,促使叙事者的身份认同逐渐形成;个体记忆还激活叙事者的宗教认同和感知力,使其看到改善宗教现状的希望,最终推动叙事者完成自我认同的建构,困扰其多年的认同危机也随之消失。

  • 标签: 玛丽莲·罗宾逊 《基列家书》 记忆 身份认同
  • 简介:人们一般把的风格视作金斯伯格的诗歌风格.其实金斯伯格前期、中期和后期诗风变化很大.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具有代表意义的长诗的分析,强调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金诗在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演变.这种演变是更加理智、冷静的深层次的发展.文章同时说明,诗人历来注重语言策略,注重诗歌的社会功效.

  • 标签: 金斯伯格 语言策略 长诗 金诗 诗风 诗歌风格
  • 简介: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被授予给五十五岁的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他获奖的因由是:“由于他对小说艺术之精擅——这点于其近著《老人与》中表露无遗——同时亦由于他对当代文体之影响。”显然,真正使海明威获此殊荣、扬名世界的当属他的晚年作品《老人与》毋庸置疑。

  • 标签: 海明威 《老人与海》 当代 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艺术 五四
  • 简介:2010年2月9日,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第一次推出周铁的个展:《甜品》。周铁自2005年开始关注法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尤其是甜品文化——他发现其正巧拥有当代艺术急需的某种智慧与手法,次年他便开始创作《甜品》系列。

  • 标签: 艺术馆 上海 饮食文化 当代艺术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瑟夫·勒的小说和暴露了美国统治集团的荒谬与腐败、美国社会的混乱与疯狂.小说中黑色幽默、语言游戏(包括语词歧义、悖论式的矛盾、非连续性)和通俗化倾向等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对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黑色幽默用无逻辑的、非理性的艺术形式来对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那种虚伪而又残忍的"理性",根据现实的情景而创造出一个可恶、可怕、可憎和可笑的世界指责这个病态社会里的非正义的丑恶现象,呼吁对人的尊严和对良心的保护.后现代主义认为,写作不过是作者内省的符号化过程,亦即指示自身的一种信息,指望在写作本身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身的意义.价值来源于虚构,意义产生于语言符号的差异,即符号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写作(特别是虚构文本的写作)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游戏.在后现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基本消失.后现代主义填平了批评家和读者之间的鸿沟,更为重要的是,它弥合了艺术家与读者的裂痕,或者说,取消了内行和外行的界限.勒的小说体现了这种"通俗化"倾向.

  • 标签: 约瑟夫·海勒 美国 小说 后现代主义 艺术手法 《第二十二条军规》《最后一幕》
  • 简介: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获奖作品《姆》是部有争议的小说.本文将吉卜林的印度题材小说分为3个时期,并将《姆》作为其第三时期代表作.尽管书中还残留着不少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痕迹,但它还是全面地体现了吉卜林关于东西方融合的观念.

  • 标签: 殖民主义 对立 融合 修改
  • 简介:吉卜林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姆》在过去几十年的文学批评领域中被视为殖民文学的典范文本,批评家较多关注其中帝国主义话语的撒播和建构。鉴于此,本文将关注点置于该小说的反讽式修辞方式,分别从文本本体、历史语境以及宗教哲学三个层面阐释吉卜林独特的印度书写,基于针对相关层面的参照研究揭示吉卜林有关东西方交融中普适性问题的考察,进而探讨该文本是否因作者的矛盾心理及反讽式书写而形成前后悸论之势。

  • 标签: 《基姆》吉卜林 反讽式 印度书写
  • 简介:高特弗里德·本恩是德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但他的职业却是医生。早在学医期间他就已经解剖了大量尸体,后来的军旅生涯更使他对死亡有了深刻的接触。死亡先是使他感到震惊,继而令他对生命乃至历史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为了战胜虚无,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意义,他一度让自己相信连尼采自己都有所保留的一句话:存在和世界只有作为审美现象才是永远合理的,从而一度把艺术和诗歌创作视为战胜虚无主义的唯一可能。但在内心深处他却不得不承认,他并不相信艺术会有这一力量。尽管如此,他最终不仅承认了死亡,而且如愿地在明亮的夏日里死去了,留给我们的不是悲哀,而是一首首令人敬畏、引人深思的诗。

  • 标签: 死亡 虚无
  • 简介:12月7日.访问香港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代表团的3名航天英雄与2500名香港中小学生真情对话.表达出对下一代的祝愿及期望。他们寄语下一代.为实现理想需要“坚持再坚持”,其中出身农民的景鹏表示,在高中时代需要徒步走35公里到学校上课.在校每天三餐只吃馒头咸菜,晚上灯光不足秉烛夜读,

  • 标签: 载人航天飞行 中小学生 香港 对话 真情 英雄
  • 简介: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之时,联合国秘书长及英国、加拿大、巴西、丹麦.法国等国元首政要先后向华侨华人表示新春祝贺。2009年1月2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文为中国人民及世界华人题词拜年,并用汉字亲笔书写祝词“祝中国人民和全世界所有华人新年快乐!”

  • 标签: 联合国秘书长 华侨华人 政要 中国人民 民族传统 全世界
  • 简介:在对海明威《老人与》的众多研究中,关于“童性”的研究确少有涉及,但它却对小说人物的塑造与主题的拓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着重开掘从老人与曼诺林的关系、老人在海上航行时的自言自语以及梦见的狮子意象中体现出来的“童性”,并探讨其体现出来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运用“反延伸”的文化理论,结合海明威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探寻“童性”的根源所在。

  • 标签: “童性” 心灵童话 人与自然 反延伸
  • 简介:近日,意大利塔兰托双华侨华人工商会隆重举行成立庆典仪式。前来参加大会的有中国驻意使馆参赞唐友京、塔兰托省主席、塔兰托市政府市长、圣·乔治市市长、意大利宪兵总督以及罗马、那不勒斯等地区侨界负责人和媒体代表近两百人参加大会。

  • 标签: 华侨华人 工商会 庆典仪式 意大利 市政府
  • 简介:余华小说《鲜血梅花》是一部戏拟武侠小说的作品,文中所塑造的主人公阮阔以“寻找”秘盖了传统斌侠当中的“复仇”,其冷漠迷茫的精神特质以及“在路上”的行为姿态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西方“存在主义”文学当中的“局外人”形象。余华在《鲜血梅花》的创作过程中展示了强烈的自我代入感,阮阔这一人物形象实际隐射了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先锋“终结”的危机时所呈现的特定心理国綦:他们作为历史和传统的“局外入”感到先锋文学深陷泥沼的困境,因而不断寻找着另辟新路的可能.

  • 标签: 余华 《鲜血梅花》 阮海阔“局外人”存在主义
  • 简介:<正>一人类早期信仰的最后归宿是以人为宗教取代自然宗教。而人为宗教一经与国家政权相融合,便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崇尚光明之神阿胡拉·玛兹达的波斯古国,并没有亲手缔造出与帝国政权相适应的人为宗教,但勇敢剽悍的阿拉伯人却后来居上,把他们那纯粹而又崇高的一神崇拜以及对这种信仰的无可比拟的热情和征服的意志,从灼热的沙漠带到了这个被蹂躏的文明古国。从此,宗教禁锢和政治强权,便成为统辖波斯社会的两大锁链。十一世纪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王朝,继承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传统,并且把它推向极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独尊神学。凡与宗教无

  • 标签: 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精神 波斯文学 哲理诗 反宗教 阿拉伯人
  • 简介:审视殖民历史以及白人与土著人的关系,一直是澳大利亚文学刻意描写的重要话题,也是当代作家托马斯·尼利小说创作的主题.本文从"污名"和"假想敌"着手,分析尼利小说中的土著人物形象,旨在进一步透视澳大利亚历史上白人殖民者的文化殖民心态及其在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中的反映.

  • 标签: 污名 假想敌 民族身份 托马斯·基尼利 小说 土著人形象
  • 简介:2014年“壮族三月三”的申遗成功。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而三月三走进校园,必将有力促进壮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018年4月13日至17日,2018第二届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分别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和南宁市明秀小学举行。

  • 标签: 文化艺术节 民族文化 三月三 校园 中国 踏歌
  • 简介:自古以来,先贤、名贤之于文化的发展就备受世人瞩目,也受到了普遍的敬重,《礼记》中有谓:"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亦有云:"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所谓"瞽宗"者,古之学校也,《礼记》所谓"西学"者是也。西周天子设立大学,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道德标杆的楷范作用,自然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东汉末年,"孔融为北海相,郡人甄士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其余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范晔

  • 标签: 瞽宗 沧浪亭 虎丘 配食 大司乐 辟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