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若干问题的解释(四)》(以下简称《保险司法解释(四)》),并于2018年9月1日起施行。《保险司法解释(四)》共21条,着重解决财产保险合同部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对保险标的转让、保险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保险代位求偿权以及责任保险等问题作出规定,进一步统一裁判标准,对各级人民法院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完善我国保险司法制度具有重要巷义。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解释 司法制度 保险代位求偿权 认知
  • 简介:船舶拍卖价款与责任限制基金清偿,类似企业破产还债程序而又有所不同,也区别于财产执行参与分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第十章债权登记与受偿程序经过近20年的实践检验,在债权登记、债权确认与确权、受偿分配三个环节,都出现了不少争议,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第十章的立法修改,应当以保证审判公正与效率为目标,从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出发,针对该程序设置上的一些制度性缺陷,借鉴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理顺与民事执行程序之间的关系,重构债权登记与受偿程序设置,包括引入管理人制度,强化债权人会议职能,取消一审终审制确权诉讼,设立先取特权制度,衔接破产程序,明确概括性程序的性质,使该程序真正能够公正高效地发挥作用。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债权登记与受偿 确权诉讼 程序重构
  • 简介:美国《超级基金》对于污染场地修复标准规定了'适当颁布'、'地方标准严于联邦标准'、'依法使用'或'相关及适宜'三项遴选要求,并以实际判例中对各要求的内涵进行严密论证和阐释。该适用规则对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标准遴选适用中解决掌握土壤质量的统一控制与地方具体修复需求、兼顾土壤污染修复效果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效应,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 标签: 超级基金法 场地污染修复 修复标准
  • 简介:虚拟人物形象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创作元素,不属于真实人物形象的范畴,包括虚拟人物的形象、名称、造型等,它往往属于具有独创性的表达,通常与原小说视为一个整体,共同受著作权保护。但小说中的虚拟人物形象能否独立于原小说、单独受著作权保护,颇具争议。对于符合作品构成要件、在脱离原小说后仍能被读者所识别并存在于读者认知中的虚拟人物形象,显然能够作为“作品”单独受著作权保护。满足特定条件的虚拟人物形象尽管能单独受著作权保护,但《著作权》却难以规制单纯使用小说中虚拟人物形象名称的行为,就此类行为而言,权利人可以通过援引《反不正当竞争》对虚拟人物形象的名称进行保护。

  • 标签: 虚拟人物形象 思想表达二分法 著作权
  • 简介:《反垄断》第20条第2项资产取得条款并没有完全借鉴《欧盟并购条例》第3条b)的表述,学说与实务对该条款局限于私法化思维的解释进一步造成了该条款适用上的困惑。解决该困境方案不在于重新立法修正,而在于利用法律解释学方法并结合经营者集中控制的目的得出合理的方案。

  • 标签: 资产取得 控制权取得 私法解释 反垄断法解释
  • 简介:“夏伟诉亚马逊卓越擅自删除订单案”(以下简称“订单删除案”)的判决引发了关于电子商务时代合同成立时间的理论争议。由于电子商务自身的特点增加了合同成立时间点判定的复杂性,传统观点对合同成立时间点的确定在电子商务时代难以为继,并造成裁判上的司法龃龉。事实上合同成立应涵盖多维度的价值判断,如模拟市场交易、尊重市场权力关系、合乎效率、改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会主义行为、信用约束等。遵循合同成立多维度判断的逻辑,以发货时作为合同成立时点具有优越性,该观点尊重优势谈判方的约定,也更能维护市场主体自治,提高效率,简化交易关系,尊重交易习惯,并不损害消费者利益。在规范意义上,该观点也能够为我国实证法以及经验分析所验证和肯定。

  • 标签: 合同成立 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 效率 消费者 谈判能力
  • 简介:自最高人民法院确定推行案例指导制度以来,关于指导性案例正当性、源地位和操作方法三个层面的讨论,一直未曾间断,但其逻辑关系一直未能得以厘清。究其原因,其一在于指导性案例制度在司法权功能体系中的定位仍不明确,其二在于对制定法传统的我国引入判例思维缺乏危机感,以致对指导性案例的源地位定位不清,故参照方法亦模糊以对。因此本文主张应从司法权统一见解功能与法系方法的融合出发,厘清以上三个层面的关系,梳理出指导性案例在比较上特殊的源地位与操作方法。

  • 标签: 指导性案例 法源 司法权 参照方式 法系融合
  • 简介:作为一部有着明确法律目标的应急性工具,污染物的减排应当是评价《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成效的唯一标准。基于大气污染物的防控减排结果是评价《大气污染防治》实效的标准这一共识,利用1995~2010年、2011~2014年2个阶段中国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数据,对《大气污染防治》在这20年内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

  • 标签: 大气污染防治法 实施成效 数据评估 污染防控
  • 简介:欲指引警察在正当范围内行使权力,必须首先在立法上明确警察权力行使的原则,进而对警察权力做出清晰且合理的界定,明确警察权力行使的边界。宏观上,应当重构目的、前提、手段、程序、监督与责任六位一体的警察权力行使原则体系,使警察权行使在目的的支配下融形式、实体与程序正义要求于一体。微观上,由于警察没有依警察任务和职权性质的不同区分警察执法手段,导致实践中出现源于司法权性质的刑事执法手段被行政强制措施代替或被降格为行政强制措施的现象,因此有关警察权力措施的规定应当予以类型化、体系化的建构,并注重《人民警察》与《刑事诉讼》的衔接。而对于警察权力行使的边界,有必要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建构起符合比例原则、协调有序且便于操作的警察“连续强制力”规范体系。《人民警察》中有关武器使用的条款,则需要从立法模式、执法情形及程序等方面予以进一步完善。

  • 标签: 《人民警察法》(修订草案稿) 警察权 权力行使原则 连续强制力 武器使用
  • 简介:2018年6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杰作蛋糕店诉科罗拉多州民权委员会案”作出了判决,宣告科罗拉多州政府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科州的《反歧视》对菲力普斯的基督教信仰具有敌意,《反歧视》对于科州公民的宗教信仰没有保持必要的中立,因此判决科州政府败诉。肯尼迪大法官认为,科州的司法程序存在着一些瑕疵,对菲力普斯的行政处罚影响到了其宗教信仰自由;卡根大法官认为,科州政府没有履行证明义务,证明《反歧视》保持对宗教信仰的中立。金斯伯格大法官则持异议,认为两名同婚者只是要求购买用于结婚的蛋糕,而不是要求蛋糕设计师设计一款专门“庆祝同性婚姻的蛋糕”。菲力普斯案经过科州的四次司法程序,多数意见认定科州的司法程序具有司法偏见,其论据并不充分。

  • 标签: 宗教信仰自由 《反歧视法》 同性婚姻 民权委员会
  • 简介:警察“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文明执法”标准被广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警察执法环境的恶化。警察面对针对自己人身、财产的不法侵害可否反击,反击的性质是什么,存在较大分歧。从现行来看,警察无疑享有正当防卫的权利,其防卫行为具有正当防卫和依法履行职责的双重性质,不能将两种性质对立起来。所不同的是,只要警察的执法行为符合《人民警察》和《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件,就不能认定其违法。长期以来,关于警察开枪权存在巨大争议,故进一步明确警察开枪的条件和程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人民警察法》(修订草案稿) 正当防卫 警械 开枪权
  • 简介:中国语境内的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建构和教义学方法展开,需要根据程序法学不同领域的具体条件来加以推进。可将这些领域大致区分为三种类型,即通过立法建立的制度与对应的司法实践已相对成熟的领域、粗具规模但体系性不足的领域和立法上的制度设计尚未获得司法实务充分回应的领域。《中国民事诉讼重点讲义》采取了立足于司法实务的基本立场,提供贯穿教材整体的概念框架,并依程序的不同领域分别运用叙事方式的方法论尝试。

  • 标签: 民事诉讼研究方法 中国语境 专业知识体系的重构 创新叙事方式
  • 简介: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亦是日常民事生活的主体,理应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则享受权利、承担义务。但作为社会法域典型代表的劳动,又肩负着调整社会劳动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公法功能。在劳动领域,当事人做出民事法律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按照意思自治原则认定其行为效力、如何认定,一直是困扰实务界的问题。本文尝试通过案例分析,结合《民法总则》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新规定,为涉及劳动关系双方协议效力认定在内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裁判提供参考标准,同时对下一步修提出相应建议。

  • 标签: 意思自治原则 法律行为效力 效力认定 案例分析 劳动法 认定原则
  • 简介:再审不加刑原则的确立与发展对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维护生效判决的既判力、安定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现行《刑事诉讼》没有规定再审不加刑原则,但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对再审不加刑原则作出了明确规定。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能适时对刑事诉讼作出修改,或者通过立法解释,对文中所提建议能以立法形式加以肯定,依法明确我国再审不加刑的适用原则,为司法审判提供明确法律依据,确保司法公正,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

  • 标签: 再审不加刑 人权司法保障 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