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脂多糖对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瓦勒变性早期髓鞘碎片清除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20只)脂多糖LPS组(20只),LPS组及模型组横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后,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假手术组仅游离出坐骨神经,然后关闭切口。LPS组大鼠在神经断端显微注射LPS(2g/L)1μL,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1.5、24h7d取术侧坐骨神经。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坐骨神经中白介素1β(IL-1β)mRN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坐骨神经中CD68+巨噬细胞表达;HE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坐骨神经脱髓鞘程度;LFB染色观察坐骨神经髓鞘变化;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评价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时定量PCR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5h模型组IL-1βmRNAMCP-1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01,P〈0.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1.5hLPS组IL-1βmRNAMCP-1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01,P〈0.001)。术后24h模型组IL-1βmRNAMCP-1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01,P〈0.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24hLPS组IL-1βmRNAMCP-1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1)。免疫荧光可见,与模型组相比,术后7dLPS组中CD68+细胞表达显著上调(P〈0.05)。术后7d坐骨神经HE染色可见,LPS组坐骨神经断端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许旺细胞增殖活跃,模型组神经断端炎性细胞许旺细胞较少。术后7d坐骨神经ORO染色可见,与模型组相比,LPS组断端远侧脱髓鞘程度较高。术后7d坐骨神经LFB染色可见,模型组LPS组坐骨神经断端均出现脱髓鞘反应,但与模型组相比,LPS组神经断端残余髓鞘碎片明显减少(P〈0.05)。SFI显示,与模型组相比,LPS组大鼠在术后10、20、30、4050d分别不同程度升高,术后20d明显增高,差异�

  • 标签: 周围神经 瓦勒变性 脂多糖 髓鞘碎片
  • 简介:SIV/SHIV感染恒河猴是研究艾滋病及艾滋病药物筛选、疫苗评价较理想动物模型。MHC在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MHC-I类分子多态性与SIV/SHIV感染者疾病进展有着明显关联作用,Mamu-A^*01是恒河猴中一种MHC-I类分子,它可以呈递特定病毒蛋白片段到细胞表面,从而激发CTL反应。国外发现Mamu-A^*01阳性猴艾滋病恒河猴会出现疾病进展缓慢,存活时间长等特征。本文就恒河猴Mamu-A^*01基因与SIV/SHIV感染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MHC在疫苗研究中作用了解,并促进更行之有效地对HIV/AIDS疫苗进行评价。

  • 标签: 恒河猴 Mamu-A^*01 SIV SHIV 细胞免疫
  • 简介:目的研究17p雌二醇(E2)暴露对雄性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诱导作用作为环境风险评价(ERA)有效生物学标记可行性。方法以E2诱导剑尾鱼雄性个体整体匀浆液为材料,采用SephaerylS-300凝胶过滤层析柱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从剑尾鱼体内提纯Vtg。结果确定了被纯化剑尾鱼Vtg在4%-7.5%NativePAGE电泳中相对分子质量为540×l0^3.4%-7.5%NativePAGE电泳后凝胶分别利用苏丹黑B进行脂蛋白染色、高碘酸.Schiff试剂进行糖蛋白染色甲基绿进行磷蛋白染色,表明剑尾鱼Vtg是一种富含糖、脂、磷蛋白。结论表明雄性剑尾鱼卵黄蛋白原诱导变化可作为环境风险评价(ERA)有效生物学标记。

  • 标签: 剑尾鱼 卵黄蛋白原 提纯 环境风险评价
  • 简介:目的观察α-半乳糖苷酶对猕猴类人B抗原酶解效果,探讨α-半乳糖苷酶酶解对猕猴红细胞结构、功能影响.方法采用热吸收放散试验从30只华南猕猴中选取类人ABO血型抗原较强2只A型、3只B型猕猴做为实验对象,以基因重组α-半乳糖苷酶体外酶解猕猴类人B型血抗原,并回输到A型猕猴体内,测定红细胞脆性、自身溶血率、胆固醇、高铁血红蛋白、乙酰胆碱脂酶、ATP等红细胞结构功能指标.结果经α-半乳糖苷酶酶解后,猕猴红细胞胞膜完整、携氧能力正常,酶解后"通用"型血回输给受体猕猴无任何输血反应发生.结论α-半乳糖苷酶酶解对于猕猴红细胞形态、结构、功能无不良影响,且在实验动物体内是安全.

  • 标签: Α-半乳糖苷酶 猕猴 红细胞 形态 结构
  • 简介:目的评价聚羟基脂肪酸(polyhydroxyalkanoates,PHA)、聚乳酸(polylaceticacid,PLA)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三种膜性高分子材料在兔眼部生物相容性。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PHA、PLA、PCL为实验组,材料植入兔右眼结膜下。假手术组结膜下钝性分离,但不植入任何高分子材料。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植入后不同时间手术眼反应并评分。裂隙灯下观察材料吸收时间。术后4周16周取眼球,行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分别定性观察组织结构炎症细胞、胶原纤维和胶原纤维亚型与排列方向。结果术眼刺激性评分等级各组均不高于"轻度刺激性"。结膜下吸收时间PHA、PLAPCL组分别是16周,12周大于16周。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PHA、PLAPCL组均形成材料包裹囊腔,囊壁以纤维组织为主,伴有毛细血管形成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胶原纤维染色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以Ⅰ型Ⅲ型为主,大致呈平行排列。术后16周PHAPLA组材料已不可查及,包裹囊腔结构不规则,而PCL材料整体可查及,包裹囊腔规则。各组未见毛细血管,偶见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以Ⅰ型Ⅲ型为主,仍大致呈平行排列。结论PHA、PLAPCL三种膜性高分子材料在兔眼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结膜下吸收时间分别是16周,12周大于16周。

  • 标签: 聚羟基脂肪酸 聚乳酸 聚己内酯 生物相容性 结膜下
  • 简介:目的建立并鉴定CLCN3/MMTV-PyMT双转基因小鼠杂交群体,构建氯通道ClC-3过表达自发乳腺肿瘤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将CLCN3转基因小鼠MMTV-PyMT转基因小鼠分别进行繁殖,选取阳性子代鼠进行配对,培育杂交后代,然后通过PCR鉴定基因型、通过组织免疫荧光方法、Westernblot检测转基因小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成功繁育CLCN3转基因小鼠MMTV-PyMT转基因小鼠,经PCR鉴定成功构建CLCN3/MMTV-PyMT双转基因鼠杂交群体,并成功保种扩群,经组织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分析双转基因小鼠ClC-3蛋白表达高于MMTV-PyMT转基因小鼠。结论成功构建ClC-3过表达自发乳腺肿瘤转基因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ClC-3在肿瘤生长转移中功能提供了良好动物模型。

  • 标签: CLCN3 MMTV-Py MT 转基因小鼠 乳腺癌
  • 简介:目的开发256层螺旋CT大鼠活体胸部CT扫描中减少图像呼吸、心跳伪影序列。方法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iCT对10只SD大鼠进行胸部CT成像。每只大鼠均采用A、B两种扫描方式,A方式为常规胸部CT扫描序列,为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B方式为非心电门控轴扫模式。两组均在120kV条件下扫描,扫描长度为8cm。对所得CT数据进行横断位与冠状位肺窗与软组织窗重建,观察图像并进行测量,比较两组图像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并对不同观察者间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分析10例大鼠胸部CT扫描数据。A、B两种扫描序列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t,DLP)值分别为144.7mGy/cm与72.2mGy/cm。两组间肺组织CT值与肝组织CT值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0.205、0.545,P>0.05),两组图像噪声差异无显著性(t值为-0.865,P>0.05),两组图像肺组织SNR差异无显著性(t值为0.903,P>0.05),但肝组织SNR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t值为-2.885,P<0.05)。两位医师评分结果相关系数为0.763,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A、B两种扫描方式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为(2.5±0.53)分、(4.3±0.67)分,差异有显著性(χ2值为14.76,P<0.05)。结论大鼠胸部CT扫描采用非心电门控轴扫模式可获得与胸部常规CT扫描(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大致相当CT值与噪声、信噪比,但采用非心电门控轴扫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大鼠胸部图像呼吸心跳伪影,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提高观察者诊断信心。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成像 动物实验 胸部 伪影
  • 简介:目的体外培养鉴定心脏神经嵴细胞,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8.5d小鼠胚胎枕中部至第3体节神经管,组织块法无血清条件培养获心脏神经嵴细胞,采用转录激活因子2α(AP-2α)作为其生物学标记物,观察其迁移、分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从胎鼠神经管中分离培养细胞AP-2α表达阳性,具有迁移特性,传代后以含血清培养基培养后能自然分化成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结论体外培养可成功获得心脏神经嵴细胞,且具有迁移特性多向潜能分化能力。

  • 标签: 心脏 神经嵴 生物学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goutyarthritis,AGA)大鼠模型并观察其维持时间。方法采用25mg/mL尿酸钠(monosodiumurate,MSU)晶体混悬液踝关节腔注射复制大鼠AGA模型,多个时间点动态观察8d,以大鼠受试踝关节局部皮温、肿胀度、步态、关节液炎性细胞及其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等指标判断是否成模及其维持时间。结果造模后3h,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均可见踝关节肿胀,皮温升高,步态异常,关节液炎性细胞数增多,滑膜组织增生、毛细血管充血、滑膜细胞排列紊乱等炎症表现,两组以上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造模后4h,生理盐水组以上炎症表现明显减轻,较3h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模型组较3h时加重(P〈0.01),并且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造模后24h,生理盐水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而模型组炎症继续加重;造模后48~72h,模型组肿胀、皮温、步态异常等局部炎症达到高峰;造模后96~168h,模型组踝关节局部炎症逐渐减轻,但各项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造模后192h,模型组肿胀、皮温、步态异常等外在炎症表现恢复正常,而炎性细胞数及滑膜病理变化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仍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MSU晶体混悬液踝关节腔注射可在造模后4h成功制备并鉴定出AGA大鼠模型,且至少能维持到造模后168h。

  • 标签: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大鼠模型 尿酸钠 维持时间
  • 简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是艾滋病治疗主要方法,但也是导致骨质疏松骨量减少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该治疗方法可能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tidereversetranscriptaseinhibitor,NRTI)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inhibitors,PI)在诱发骨质疏松症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NRTIPI引发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可能相关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骨质疏松 艾滋病病毒 机制
  • 简介:目的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用于E2蛋白功能、开发CSF新型疫苗以及建立相关血清学诊断方法等研究。方法采用RT—PCR扩增CSFVE2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载体,将该基因插入到pFast—BacHTA载体中,构建重组转座载体后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Bacmid质粒后转染sf9昆虫细胞,传毒3代,对表达蛋白进行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成功克隆CSFVE2基因,其核苷酸序列为1119bp。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表达E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Western-blot免疫组化结果证实表达蛋白能够被CSFV标准阳性血清识别。结论在Bac-to-Bac杆状病毒系统中成功表达了CSFVE2蛋白,与CSFV标准阳性血清具有较好反应性。

  • 标签: 猪瘟病毒 E2基因 杆状病毒 表达
  • 简介:目的观察实验性Ⅰ型糖尿病恒河猴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7只恒河猴分别静脉注射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STZ性Ⅰ型糖尿病恒河猴模型,观察其心脏、肾脏、胰脏、脾脏等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动物胰岛数量明显减少,分布稀疏,残存胰岛萎缩,胰岛大小不等,成纤维细胞增生。。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壁增厚、僵硬,肾小管内膜细胞玻璃样变性,肾小球球囊内皮细胞增生。心肌变性、坏死、淤血,心肌细胞肥大,中、小血管壁增厚,血管壁纤维组织增加,冠状动脉内膜局部增厚,内皮细胞增生。脾脏小动脉硬化。结论通过对STZ诱发Ⅰ型糖尿病模型胰岛、肾脏心脏等结构病理观察说明,该动物模型可用于糖尿病组织病理研究药物疗效评价。

  • 标签: 糖尿病 恒河猴 组织病理学 动物模型 肾小管
  • 简介: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肺组织谷氨酰胺果糖转移酶1(Gfat1)表达情况。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对照组18只,模型组28只。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5mg/kg)复制糖尿病模型,统计体重变化及空腹血糖值。RT-PCR方法检测造模成功后2周、4周6周肺组织Gfat1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较快,造模开始第28天,第42天,第56天第70天高脂模型组与对照组体重差异有显著性(P〈0.05)。注射STZ高脂模型组空腹血糖值较高(FBG≥10.0),对照组比较,FBG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2周,模型组肺组织Gfat1表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周模型组Gfat1表达高于对照组,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周模型组Gfat1表达高于对照组,但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饲喂高脂饲料结合腹腔注射STZ可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2型糖尿病大鼠肺组织中,Gfat1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 标签: 2型糖尿病模型 大鼠 Gfat1 表达 肺脏
  • 简介:目的观察硝酸甘油(glyceryltrinitrate,GTN)经消化道吸收后分解代谢机理.方法以实验兔为动物模型,应用电生理监测仪动态检测血压,血气分析仪检测高铁血红蛋白(MetHb),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色法检测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结果GTN经消化道吸收后代谢产生亚硝酸盐,实验动物血压、红细胞GSH降低,MetHb、ALT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机体内GTN分解代谢过程中可消耗还原性巯基产生亚硝酸盐,对血红蛋白肝脏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硝酸甘油 消化道 吸收 动物 代谢 一氧化氮
  • 简介:[目的]建立检测SV5PCR方法并加以初步应用。[方法]根据Genbank中报道SV5序列,针对其中SH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同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以证实此PCR反应特异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巢式PCR提高此方法灵敏度。利用此方法对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40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利用设计引物扩增出序列测序结果证实与报道SV5SH基因相对位置序列一致。AccIII限制性内切酶可对PCR产物进行特异性酶切。巢式PCR比一次PCR敏感度有所提高。用此方法检测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40份血清标本结果为阴性。[结论]本文首次初步建立了检测SV5病毒PCR方法,排除实验室用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40份血清标本SV5污染。

  • 标签: 猴副流感病毒SV5 聚合酶链反应 巢式PCR 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中度海拔高度地区慢性低氧大鼠心肌、肝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本实验用Wistar大鼠20只,雌雄各半,六日内从海拔5米运至海拔3418米饲养,8周后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心肝组织作光电镜观察,同时高原暴露前后测定血RBC数及Hb含量。结果心肝组织学改变主要为细胞水肿,即心肌颗粒变性,肝细胞疏松化,其次为心肌、肝细胞嗜酸性变。心肌组织有少量小灶状坏死,肝组织中未见坏死。超微结构主要有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糖元颗粒减少,未见不可逆性损伤如线粒体出现杆状嵴、三膜嵴及核染色质边聚现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多有突起伸向管腔,胞质空泡变性,微饮泡较少。另外,高原暴露后RBC数及Hb含量明显升高。结论该海拔地区慢性低氧大鼠心肌、肝组织及毛细血管病变是可逆性:左右心室病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肝组织病变程度明显轻于心肌组织。

  • 标签: 心肌组织 大鼠 肝组织 病变程度 慢性低氧 坏死
  • 简介:目的研究PM(2.5)对雌性大鼠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和妊娠结局影响。方法30只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PM(2.5)组(1.5mg/kg)高剂量PM(2.5)组(37.5mg/kg)。PM(2.5)暴露10d,采集孕前血液后合笼,妊娠第19天时,处死大鼠,采集并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测定妊娠前后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RO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horionicgonadotropin,CG)、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LH)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激素水平;剖宫观察胎鼠情况。结果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活胎率分别为90.77%、59.49%60.27%。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胎鼠活胎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PM(2.5)能够明显降低各暴露组雌鼠妊娠前后血中E2、PROG、CGLH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PM(2.5)暴露组雌鼠妊娠前血中FSH变化不明显(P〉0.05),但高剂量组血中FSH明显降低(P〈0.05)。结论PM(2.5)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激素分泌水平而影响妊娠结局。

  • 标签: PM2.5 激素 妊娠结局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KM突变小鼠皮肤慢性炎症病理变化,探讨该小鼠皮肤免疫学改变。方法通过外部特征、常规HE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特染方法对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皮肤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进行检测并与KM野生小鼠皮肤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浸润进行比较。结果KM突变小鼠皮肤毛稀、皮屑、皮皱等;组织病理表皮细胞坏死,上皮角化过度或不全,颗粒层增厚,基底细胞层水肿,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结缔组织炎细胞浸润等,皮肤CD3+、CD4+T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增多,同时炎症因子IL-6、IL-22、TNF-α、IFN-γ等增多;且这些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浸润3月龄较6月龄增多。结论KM自发突变小鼠皮肤组织出现自发慢性炎症病变,与人类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变有相类似的病理改变细胞分子改变,有望培育成为一种新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动物模型。

  • 标签: KM小鼠 自发突变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炎症因子 动物模型
  • 简介:本研究利用11个微卫星位点,对海南和广西恒河猴进行了遗传检测,并通过POPGEN32软件计算各个微卫星座位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多态信息含量(PIC)遗传杂合度(H)。结果表明,所选择11个微卫星位点均存在高度遗传多态性,H为0.6848~0.河河猴Ne、PICH平均值均高于海南猴,分别为4.2583、0.7090、0.77064.2054、0.7025、0.7656,这种差别可能与地域来源有关。这些研究为微卫星标记分析恒河猴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多样性研究 广西恒河 应用微卫星
  • 简介:目的基于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比较内固定钢板、髓内针外固定架三种固定方式建立大鼠胫骨大段骨缺损(MTBD)模型及诱导膜形成特点,从而选择较优模型构建方法。方法60只10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内固定钢板组(IFP)、髓内针组(IMP)环形外固定架组(CEF)。在右侧胫骨中段构建4mm骨缺损模型,分别应用自制六孔不锈钢钢板、直径1mm克氏针、自制环形外固定架固定。记录造模用时、出血量及肢体肿胀持续时间;行X线检查,观察骨水泥、固定装置稳定情况;诱导膜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特点。结果在造模用时、出血量及模型成功率方面,IMPCEF两组明显优于IFP组(P<0.05)。②CEF组肿胀时间最短,但三组之间肿胀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IFP组出现1例螺钉松动3例骨水泥松动,CEF组出现1例骨水泥松动,而IMP组固定良好。④在感染方面,IFP组出现3例钢板外露,IMP组出现2例脓性包块,而CEF组无感染发生。⑤诱导膜组织厚度在460~520μm,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方式均可成功构建MTBD模型,但综合考虑CEF为模拟Masquelet技术构建大鼠MTBD模型较优方式。

  • 标签: Masquelet技术 诱导膜 钢板 髓内针 外固定架 骨缺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