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二巯基乙醇(2-ME)对大鼠骨肉瘤细胞增殖诱导作用。方法:将含10%小牛血清RPMI1640完全培养基分装成六瓶,每瓶100ml,一瓶不加2-ME作为对照组Ⅰ,其余五瓶分别加入不同剂量2-ME作为实验组,再设一个含10%胎牛血清完全培养基一瓶作对照组Ⅱ,分别在96孔板中培养大鼠骨肉瘤UMR106细胞,24h、48h72h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对照组Ⅰ生长缓慢,对照组Ⅱ生长状态良好,分裂增殖相较多。实验组随着2-ME浓度增加,细胞生长速度逐渐增快。其中0.3μl组生长速度适中,细胞生长状态与对照组Ⅱ相似。结论:二巯基乙醇有明显诱导大鼠骨肉瘤细胞增殖作用。

  • 标签: 二巯基乙醇 骨肉瘤细胞 细胞增殖 诱导作用
  • 简介:目的:分析肺部炎性假瘤高分辨率CT影像学表现极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59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肺部炎性假瘤患者病例组,并于同一时期随机选取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各种影像学特征与肺部炎性假瘤关系。结果:病例组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叶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与肺部炎性假瘤诊断呈正相关关系(r=0.738,0.829,0.763,均P〈0.05),分叶征与肺部炎性假瘤诊断呈负相关关系(r=-0.791,P〈0.05)。结论:CT影像学表现中刀切征、分叶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对肺部炎性假瘤具有较高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肺部炎性假瘤重要影像学资料。

  • 标签: 肺部炎性假瘤 周围型肺癌 CT 影像学表现 诊断价值
  • 简介:近日,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上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型策略,其可以将药物靶向特异性作用于癌症位点,包括转移性肿瘤;文章中,研究者设计一种纳米颗粒来模拟肿瘤自身在机体全身转移机制。而且这种新型纳米颗粒适用于一系列类型肿瘤药物。同时也可以用于自身免疫疾病血管疾病中。

  • 标签: 纳米颗粒 癌症 机制 科学家 利用 自身免疫疾病
  • 简介:目的:通过扫描电镜比较4种树脂水门汀(RelyXUnicem、PanaviaF、VariolinkⅡ、Vitique)粘结牙本质时超微结构差异。方法:新鲜拔除的人无龋坏第三磨牙12颗,随机分为4组(n=3),制备牙本质粘结面,分别与4种树脂水门汀(RelyXUnicem、PanaviaF、VariolinkⅡ、Vitique)粘结处理,将所得粘结试件二次纵切,SEM观察牙本质粘结界面。结果:四种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粘结中,RelyXUnicem未见明显树脂突,而PanaviaF、VariolinkⅡVitique均可见明显树脂突形成。结论:新型自粘结树脂水门汀粘结牙本质超微结构完全有别于传统树脂水门汀。

  • 标签: 树脂水门汀 牙本质 扫描电镜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口腔鳞癌患者组织血清中内皮抑素表达及与肿瘤分期、分级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口腔鳞癌12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内皮抑素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36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前血清内皮抑素水平,14例健康者血清做对照。结果:内皮抑素主要见于肿瘤组织细胞质。正常口腔粘膜中内皮抑素表达率7.15%,口腔鳞癌组织中内皮抑素阳性率76.44%,其中G1、G2、G3级阳性率分别为47.21%、79.17%、90.90%,病理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鳞癌患者血清中内皮抑素水平(49.62±1.72)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5.60±0.37)ng/mL(P〈0.05),TNM分期III、IV期肿瘤患者血清内皮抑素水平显著高于III期(P〈0.05)。结论:口腔鳞癌患者组织血清中内皮抑素表达显著升高,并与肿瘤分期、分级相关,检测内皮抑素表达有助于判断口腔鳞癌恶性程度。

  • 标签: 口腔鳞癌 内皮抑素 免疫组织化学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阿霉素致大鼠心肌损伤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4组,阿霉素级(adriamycin,ADM)、阿霉素+氧化苦参碱组(oxymatrine,OMT),氧化苦参碱组,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表达,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ADM组中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表达显著增加,ADM+OMT组也有相似改变,但较ADM组有显著下降,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与OMT组无变化。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ADM组与ADM+OMT组大鼠心肌组织,均有损伤,但ADM+OMT组较ADM组损伤明显减轻。OMT组动物未观察到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论:氧化苦参碱对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阿霉素 心肌损伤 氧化苦参碱 Ⅲ型胶原
  • 简介:目的:探讨双线排龈法在烤瓷冠修复牙体缺损中临床应用效果,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拟行烤瓷冠修复96例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交替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48例(56颗牙)采用双线排龈法,对照组48例(52颗牙)采用单线排龈法,观察比较两组排龈效果及随访24周基牙与游离龈是否完全排开,龈沟宽度是否合适,牙体预备后肩台边缘是否清晰、连续,印模肩台是否清晰、连续,有无气泡,模型是否清晰、光滑,牙龈有无渗血。结果:观察组基牙与游离龈排开不全、印模肩台不清晰不连续或有气泡、模型不清晰不光滑、牙龈渗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24周,两组修复体边缘隐蔽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级牙数52颗(92.9%),对照组0级牙数41(80.8%),观察组牙周组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前牙烤瓷冠修复中应用双线排龈法排龈效果较单线排龈法更好。

  • 标签: 双线排龈法 单线排龈法 烤瓷冠 牙体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与心功能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植入右室间隔部起搏双腔起搏器患者(111例),起搏器平均植入时间(4.52±3.65)年,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完全起搏时QRS波时限分为四组:A组QRS≤120ms(21例);B组120ms〈QRS≤150ms(30例);C组150ms〈QRS≤180ms(34例);D组QRS〉180ms(26例),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获取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LVEF,同时检测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肭肽前体(NT-proBNP),分析起搏QRS波时限与以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D组患者LAD、LVEDD、LVESD、IVST及IVPWT较其他三组明显增大,同时LVEF显著下降,NT-proBNP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随起搏QRS时限不断增宽,不同组别的LVEF是依次降低(中位值分别为66.5%、60.3%、52.7%45.8%),而血清NT-proBNP水平是依次增大(中位值分别为143.7pg/ml、261.8pg/ml、599.4pg/m971.2pg/ml)。直线相关性分析示起搏QRS波时限与LAD(r=0.141,P〈0.05)、LVEDd(r=0.678,P〈0.05)、LVEDs(r=0.439,P〈0.05)、IVST(r=0.165,P〈0.05)及LVPWT(r=0.189,P〈0.05)有显著线性关系,呈正相关。起搏QRS波时限与LVEF负相关(r=-0.684,P〈0.05),起搏QRS波时限与NT-proBNP对数正相关(r=0.368,P=0.029)。结论:对于右室间隔部起搏双腔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是一个可初步判断心脏结构功能指标,其起搏QRS波时限延长可能会恶化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可结合NT-proBNP进行动态观察,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恶化心衰预防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起搏QRS波时限 右室间隔部 心功能 氨基末端脑肭肽前体
  • 简介:目的:对比300mgI.ml-1对比剂与400mgI.ml-1对比剂对肾脏多层面CT(multislice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强化作用及不良反应。材料与方法:68例腹部CT受检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4例,分别给予肾脏平扫典比乐300300mgI.ml-1)与碘迈伦400(400mgI.ml-1)多期增强MSCT扫描(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18s、30s、80s、3min~5min),测量各期增强扫描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双肾静脉、双肾皮质、双肾髓质、双肾盂CT强化值。观察对比剂不良反应。结果:使用400mgI.ml-1对比剂在18s与30s采集,所检测血管与肾各结构强化均值有意义高于300mgI.ml-1对比剂(p〈0.01),80s采集,肾动脉、肾静脉、肾髓质强化均值有意义高于300mgI.ml-1对比剂(p〈0.01),3min~5min采集,肾静脉与肾盂强化均值有意义高于300mgI.ml-1对比剂(p〈0.01)。结论:高碘浓度对比剂对肾脏各解剖结构显示优于标准碘浓度对比剂,并可降低对比剂用量,而不良反应并无增加。

  • 标签: 对比剂 碘浓度 计算机断层 肾脏
  • 简介:目的:观察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能力,探讨利用imDC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Ak健康供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白细胞介素(IL)4联合培养4d,诱导其分化成imDC;培养7d,分化成mDC。并通过倒置显微镜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采用MLR方法,构建GVHD发生机制模型,比较供者imDCm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1)培养4天后细胞具有典型imDC特征,CDla、CD83双抗分别表达55.79%、64、67%46、67%,成熟标志CD83表达较低;培养7天后具有典型mDC特征,CDla、CD83双抗表达分别为61.56%、82.40%64.12%,成熟标志CD83表达较高。(2)MLR法共孵育72小时后,加入CCK-8检测OD值,imD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能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SI〈1.00);mDC组与对照组、imDC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能够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SI〉2.00)。结论:供者imDC能够诱导自体T细胞低反应,有望用来防治GVHD。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阻断疗法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作用。方法:将DAPI标记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到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体内(模型组),以尾静脉注射等量PBSUC大鼠作为对照组。光镜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变改变,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DAPIBM—MNCs在结肠组织中定植及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检测BM—MNCs中CKl9、CD34表达情况。结果:移植组大鼠结肠组织可见新生黏膜上皮及腺体,黏膜下有新鲜至成熟肉芽组织生成,明显优于对照组;移植14天,大鼠结肠组织中可观察到DAPI标记BM—MNCs细胞;DAPI标记细胞可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蛋白CD34或黏膜上皮细胞特异性表达蛋白CK19。结论:BM—MNCs可向受损病变部位结肠组织迁移定植。且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黏膜上皮细胞。

  • 标签: 骨髓单个核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迁移 分化
  • 简介:目的:基于问题学习(PBL)结合询证医学(EMB)模式在普通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学习普通外科专业学生74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简单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PBL结合EBM教学模式)以及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各37例,对比两组考试成绩,课程相关指标,以及评优情况。结果:观察组基础知识得分、主观题考试得分、个案分析得分以及总分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课前准备时间、课堂发言次数及授课满意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药物选择合理、患者状态评估准确以及符合临床实际上评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结合EBM模式应用在普通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效果明显,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其学习成绩,还可提升学生评优率,值得给予推广。

  • 标签: PBL 询证医学 普通外科 临床教学 应用
  • 简介:目的:检测前列腺癌及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中RNA结合蛋白QKI-5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前列腺癌及与之匹配癌旁组织124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blot、实时PCR方法检测其QKI-5表达水平,并分析QKI-5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QKI-5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并且随着Gleason评分增高而降低(P〈0.05)。前列腺癌组织中QKI-5表达与其Gleason评分(r=-0.939,P〈0.05)、TNM分期(r=-0.913,P〈0.05)、血清PSA值(r=-0.743,P〈0.05)均密切相关。结论:QKI-5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抑癌基因作用,并可能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病情分析预后评估参考指标。

  • 标签: RNA结合蛋白QKI-5 前列腺癌 表达 WESTERN BLOT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200例,根据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将其分为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并发症(DM1)组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DM2)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及相关指标的差异。应用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建立方程。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1),以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因变量,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年龄总胆固醇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病程、年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性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氧化应激 血清胆红素 大血管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佛波酯(PMA)与乏氧诱导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影响,构建适合RNA干扰(RNAi)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在蛋白质水平上检测细胞分泌VEGF量,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干扰RNA(siRNA)转染细胞胞吞及细胞形态。结果:1MPMA处理细胞2h能明显上调B16-F10细胞中VEGF蛋白合成及分泌,与常规培养相比,细胞可增加50%VEGF水平。再经乏氧诱导48h,稳定释放到培养液里VEGF浓度大幅提高200%,范围在55-65pg/mL/h。结论:经PMA乏氧诱导后,B16-F10细胞稳定VEGF分泌量与一定时间内分泌稳定性均表明其适合作为RNAi体外细胞模型。初步RNAi结果表明,TKO/siRNA纳米粒与壳聚糖/siRNA纳米粒对于VEGF沉默效率达40%。

  • 标签: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MA诱导 乏氧诱导 RNAi模型
  • 简介:有些人会对特定动物、场景表现出特别的恐惧,医学上称为”恐惧症”。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恐惧记忆会让实验鼠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化学改变,这种变化会遗传给后代,让它们对某种事物产生天生恐惧感。

  • 标签: 恐惧症 神经科学 记忆 遗传 祖先 自然
  • 简介:目的:观察熊果苷结合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面膜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方法:48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外用熊果苷PVA面膜,对照组24例,予vitC导入治疗,一个月一疗程。结果:熊果苷治疗组有效率79.2%;高于对照组(2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34,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熊果苷PVA面膜疗效确切,配制操作简单,便于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熊果苷 聚乙烯醇 黄褐斑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LT)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方法:不同浓度褪黑素作用于体外培养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Ctrl),脂多糖(LPS)氧化损伤组:在培养基中加入2mmol/LLPS诱导损伤4h;LPS加MLT低剂量(200t~mol/L)组、中剂量(400ixmol/L)组、高剂量(600txmol/L)gai。采用MTT法观察MET对HUVECs活性影响;用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UVECs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用ELISA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变化;并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①LPS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明显,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培养上清液细胞匀浆中MDA含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IL.6均升高,SOD、GSH-Px活性下降,凋亡率可达38.9±1.1%,均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加入MET可明显减轻LPS对抗氧化酶SOD、GSH—Px影响,同时MDA含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几一6均明显下降,并显著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褪黑素可保护修复LPS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途径可能与保护细胞线粒体,提高了该细胞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作用有关。

  • 标签: 褪黑素 脂多糖 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CX3CL1表达在冠心病中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依据临床症状收集经冠脉造影显示确诊冠心病患者250例,其中临床症状诊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其中包含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50例)。同期收集对照组200例,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ELISA方法检测上述不同人群血清中趋化因子CX3CL1表达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不同人群血清中CD4^+CD28~-CX3CR1+T细胞表达含量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组血清趋化因子CX3CL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稳定型冠心病组患者相比较,不稳定型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CX3CL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组(P〈0.05);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X3CL1表达水平高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即刻抽取患者静脉血,血清中CX3CL1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血清中表达含量。冠心病患者CD4^+CD28~-CX3CR1+T细胞受体表达含量明显增高,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表达最高(P〈0.05)。结论:趋化因子CX3CL1可能参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并且可能成为外周血中预测不稳定型斑块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 标签: 冠心病 CX3CL1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宫腔疾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妇科收治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患者共189例,其中行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者纳入双极组(n=72),行单极电切治疗患者纳入单级组(n=117)。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膨宫液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估两组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结果:双极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膨宫液用量显著低于单极组(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双极组患者术后1月内阴道流血、排液天数显著短于单极组(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极等离子电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及粘膜下肌瘤具有快速、安全、有效、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膨宫液用量少优势,并能维持患者电解质平衡,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 标签: 双极等离子电切术 粘膜下肌瘤 内膜息肉 单极电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