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设若当代女性文学是一张完整的地图,那么,东北女性文学、辽宁女性文学则是这个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辽宁女性文学是出过多名荣获“鲁迅文学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素素、孙惠芬、马晓丽、林雪、王纯菲等分别在散文、中短篇小说、诗歌、文艺批评等领域成为引人瞩目的作家代表。建立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视角正是基于地域性的女性文学创作实绩。地理空间视角的批评在女性文学批评的传统基础上。能够更加深入地开掘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之间的多重关系。从而绘出中国女性文学多彩、立体的宏伟景观。

  • 标签: 当代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批评 空间视角 辽宁女性文学
  • 简介:无论是从彪炳文学史的显性成就还是从被遮蔽的的民间文本的隐性层面去看,每个高点都留下了少数民族作家不可磨灭的名字。他们不自觉地与他族甚至他国开展了文化交流与吸收,开始把目光转向国际文化市场,瞄准了世界文学中一个又一个引人瞩目的新标杆。价值评价的恐慌一直潜在存在,就算我们的学者已经放弃了原来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区别仍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如果一直与少数民族文学史分庭,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就一直得不到展现。

  • 标签: 个性化 语境 审美特质
  • 简介: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6篇古代论说散文,从表面上看并无直接联系,但其内在基本脉络却是论说散文教学难度的梯度化上升。收录选文并非按论说文发展的脉络展开,而是呈现出学生接受与学习论说散文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即在论说文体的取舍、说理对象、说理思维三方面的梯度上升规律。

  • 标签: 统编教材 古代论说散文 教材选文
  • 简介:目前苏教版《现代散文读》教学存在两种并不理想的状况:一是与必修无异的单篇串讲的教学方式,二是把选修散文粗糙地肢解成阅读训练材料的应试教学方式。前者虽然增加了教学时间,却缩小了选修容量,难以激发学生的选修热情。后者机械枯燥,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到底应如何在仅有的36学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呢?

  • 标签: 整体教学 散文 文本 教学方式 教学时间 个性发展
  • 简介:《四库全书总目》肯定了明人所辑散文本的文献丰厚,指出其在鉴裁、考辨、编录方面存在的纰缪,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源于明人空疏浮泛的风习。《总目》提要在文学发展源流梳理、事实考辨、资读者博识方面很有价值,但对明代文学流派的评价则瑕瑜互见。

  • 标签: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明辑散文选本
  • 简介:你见过流转的美吗?《葡萄月令》就是。《葡萄月令》被评论界奉为抒情散文的经典,人教版、苏教版的选修教材都把它选进了状物散文专题,汪曾祺本人也偏爱此文。但是,由于构思上"苦心经营的随便",《葡萄月令》好似一篇典型的流水账,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曾被杂志退稿。老师们觉得,既然是"苦心经营"的,怎么可以是流水账呢?于是,告诉学生它不是流水账成了目前教学的基本思路。

  • 标签: 教学随笔 现代散文 选修教材 流水 味道 抒情散文
  • 简介:《马华当代散文(1990—1995)》因其所选作者集中于六、七字辈可被视曹导筹新生代散文结集。其内容多以“马来西亚经验”为背景,既见出他们诉说离乱过往与身世漂泊的执著,又见出他们试图超越原乡神话的迷思而重建新的文化认同的努力。

  • 标签: 原乡神话 文化认同 离乱
  • 简介:“五·四”运动以前,女性大都是文学中被言说的客体,看不到属于女性自身意识的东西,有的甚至被扭曲。五四女作家群的崛起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五四女作家的小说集中表现为对女性现实生存境况的关注,描绘了一批旧制度旧礼教的完全的牺牲品,表现了一批被污辱、被损害的女性的悲剧命运,突出了她们女性意识的沉睡。这种沉睡表现在:1.女性之间的相互伤害——妻妾、婆媳之间,将对方看作自己不幸命运的罪魁祸首;2.以男性的节烈观为自己的节烈观,以“生是×家人,死是×家鬼”为生活誓言。在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单方面的贞操要求是男权的表征之一,是男性独占意识与权力的集中表现。而女性对男权观念的认同和自觉遵循,归根结底来源于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人身依附地位。五四女作家以她们知识女性的身份,能够关注普通中国妇女的生活现状,解剖她们麻木的灵魂,提出自己的疑问,是难能可贵的。她们“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的目的,就是要唤起女性自我意识从沉睡走向觉醒。

  • 标签: 女性意识 沉睡 觉醒
  • 简介:[编者按]本刊曾于1989年第6期发表了胡绣枫同志所写《我的姐姐关露同志》一文,介绍了关露同志的生平,现刊出商务印书馆原党委副书记陈锋同志此文,供读者更具体地了解关露同志“文革”前后特别是“文革”中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的表现,谨对其革命的一生致以敬意。...

  • 标签: “文革”前 女作家 商务印书馆 潘汉年 文化部 新四军
  • 简介:秋尘是北美华文文学界一位相当有潜质的作家。她的小说在飞散视野的观照下,进行跨民族、跨国别、跨文化的语际书写,对海外华文文学母题既有所继承,又有所超越。其主要精神支点是对“生命原乡”的回望与对“心灵故乡”的渴慕。以中国文化和人文关怀为底蕴,对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形而上的知性思考,以期实现“诗意栖居”的人类生存理想。

  • 标签: 秋尘 飞散视野 生命原乡 心灵故乡
  • 简介:女人的泪女人的歌——读壮族女作家岑献青的《裂纹》小说集●肖远新/著1《裂纹》小说集,是一部描写广西南部左江边上允丰寨女人生活和命运的作品。她告诉我们: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女人不嫁,白活一世。嫁了不生养,不自在;生了养了,也还是不自在。因为,亲人不容...

  • 标签: 女作家 壮族民间文学 壮族妇女 小说集 劳动妇女 生产劳动
  • 简介:<正>年初的一个星期日下午,我来到上海乌鲁木齐北路的一座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里,访问了当代著名作家峻青同志。峻青早年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他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曾被译成蒙文、藏文出版,还被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在国外发行。前几年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海啸》。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而且还是颇受读者欢迎的著名散文家。他那脍炙人口的散文《秋色赋》,早就被选编到中学语文课本里。不久前又一本题为《雄关赋》的散文集在花山文艺出版社问世。话题很自然谈到作家文学创作的语言风格问题。于是,我请峻表同志谈谈他自己对语言风格的一些看法。

  • 标签: 峻青散文 散文语言 著名作家峻青
  • 简介:商洛,这块镶嵌在大秦岭中的神奇土地,堪称艺术沃土、文学富矿、作家摇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这里涌现了贾平凹、方英文等一批熠熠生辉的文坛新星;近几年,更多的作家从这里奋飞。学者型散文家、才子刘炜评正是其中之一。他的《半通斋散文》(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计32万字)出版以来,业内外人士皆赞誉有加,争相一睹为快,大有洛阳纸贵之势。本期选发部分著名学者、评论家(包括作者本人)关于《半通斋散文》的一组研究文章,共6篇,篇篇有分量、有见地,供大家学习和研究之用。

  • 标签: 散文 文化艺术 出版社 作家 学者
  • 简介:文选学”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其内涵应指萧选本文及后世的注解、研究以及对注解的研究。这一概念最早在曹宪时代提出,而李善注本的出现标志着其基本内涵的确定。梁章钜《文选旁证》不专主一家,旁搜广证,兼容并蓄,且有通达识见,引用书籍达一千三百余种,极为广博,集选学精华为一体,为选学“集大成”之作,既重版本校勘、注解的考证,也不忽视对萧选本文的读解、文章意旨的融会贯通,实乃读解萧选、上窥李善等诸家注精深义蕴之航梯也。

  • 标签: 文选旁证 文选
  • 简介:<正>许多年来,一提起五四作家冰心女士的“爱的哲学”,总难免遭到这样那样的非议和责难,人们有形无形地将这种具有浓厚的博爱色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贬之为“鼓吹阶级调和”、“抹煞阶级矛盾”的“反动哲学”,并加以严厉的不容辩解的痛斥和批判,以致造

  • 标签: “爱的哲学” 五四女作家群 艺术表现 五四时期 《我的母亲》 奏鸣曲
  • 简介:抗凝(林达)的小说在叙述技巧和哲学主题上别开生面.它们虽然取材于澳大利亚,但不粘滞于一时一地,而是渗透了关于命运、时间、土地等重大疑难的思辨,着意写出'彻头彻尾的外乡人结构上的悲剧',其潜在的真正主角是无法预知的宿命,而偶然性则是人和宿命相遇的方式,以此方式,移民身份的流变与分裂被处理成当代人类的普遍隐喻.抗凝小说提供了海外华文文学后现代实践的重要标本.

  • 标签: 抗凝 海外汉语写作 澳大利亚 身份与宿命 小说
  • 简介:阿维斯汗是为数不多的专门从事小说创作的哈萨克族女作家之一。她在自己的小说中着重展现了哈萨克族妇女在新旧社会的不同命运,以及她们善良、慈爱、坚忍不拔的本真,既令人同情,又让人敬佩。她还在小说中反映了新时代哈萨克族青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批评了当前哈萨克族婚姻生活中“新事旧办”的陋习。阿维斯汗注重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小说题材,擅长通过常人琐事构架文本,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哈萨克族 女作家 阿维斯汗 小说 述评
  • 简介: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建构,九十年代的都市出现了“情感沙漠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张欣和张抗抗等—部分女作家,用真纯的情爱鸟托邦演绎她们拯救城市情感和精神的努力。《城市爱情》和《情爱画廊》是女作家们纯情写作的典范,以其为例具体分析这种写作倾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情感特质,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爱情乌托邦 浪漫 忧郁
  • 简介:2015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现年67岁的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西耶维奇(Светлана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Алексиевич,1948—)。颁奖词称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多声部创作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纪念碑"。阿列克西耶维奇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白俄罗斯作家,也是继1953年丘吉尔之后,第二位以非虚构类作品夺得诺贝尔奖的作家

  • 标签: 列克 维奇 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 斯维特 兰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