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丝裂原和应激激活蛋白激酶1(MSK1)在丙泊酚保护小鼠缺血脑组织中的作用。方法50只健康成年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生理盐水组;MCAO+25 mg/kg丙泊酚组(小剂量组);MCAO+50 mg/kg丙泊酚组(中剂量组);MCAO+100 mg/kg丙泊酚组(大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组术后30 min经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或是等体积生理盐水稀释的丙泊酚。双盲断头收集缺血核心区(Ic);半影区(P);C,对侧皮层(C)皮层组织,利用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结合神经行为学评分表观察(n=10)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小鼠神经缺陷的影响,利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n=6)检测小鼠脑皮层不同缺血区域磷酸化MSK1(P-MSK1)和总MSK(T-MSK1)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n=4)明确小鼠MCAO 6 h缺血皮层P-MSK1阳性细胞类型及数目的改变。组间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t检验。结果各实验组行为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O:7.90±0.35,MCAO+Propofol 25组:7.10±0.28,MCAO+Propofol 50组:6.40±0.27,MCAO+Propofol 100组:5.70±0.26,F=10.56,P<0.05)。各实验组皮层半影区P-MSK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2,P<0.05)。与MCAO比较,MCAO+Propofol 2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06±3.09比48.65±2.86,t=0.99,P>0.05);MCAO+Propofol 5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0±0.27比7.60±0.27,t=-5.83,P<0.05);MCAO+Propofol 10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13±3.28比48.65±2.86,t=8.053,P<0.05)。而MSK1总蛋白表达量在缺血核心区和半影区对侧皮层均无明显改变。缺血皮层P-MSK1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核特异性标记物NeuN共定位,不同实验组小鼠皮层缺血半影区高倍镜视野下NeuN阳性和P-MSK1阳性共定位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O:18.53±1.31,MCAO+Propofol 25组:21.57±1.66,MCAO+Propofol 50:36.72±3.13,MCAO+100 mg/kg组:48.3±3.86,F=26.39,P<0.05),MCAO+Propofol 25组与MCAO组比较(21.57±1.66比18.53±1.31,t=1.44,P>0.05),MCAO+Propofol 50组与MCAO组比较(36.72±3.13比18.53±1.31,t=5.36,P<0.05),MCAO+Propofol 100组与MCAO组比较(48.30±3.86比18.53±1.31,t=7.31,P<0.05)。结论丙泊酚可通过提高小鼠缺血皮层半影区内MSK1磷酸化水平,提高神经元存活数来减轻小鼠缺血性脑损伤。

  • 标签: 脑缺血 丙泊酚 丝裂原和应激激活蛋白激酶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t1对食管鳞癌(ES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Plko.1-puro-GFP-shRNA-Fat1质粒转染KYSE450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Fat1敲低效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Fat1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KYSE45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实验观察Fat1对ESC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活细胞动态观察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通过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KYSE450细胞敲低Fat1后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中Fat1敲低效率分别为(77.1±6.9)%和(77.7±7.1)%。与对照组相比,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增殖明显加快(P<0.05),细胞中p-ERK1/2的表达明显增加。经U0126处理后,Fat1敲低促进KYSE450细胞增殖的作用消失,细胞中p-ERK1/2的表达下降到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对照组的细胞克隆数为(72±8)个,Fat1sh1组和Fat1sh2组分别为(155±28)个和(193±9)个,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622±32)min,Fat1sh1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408±29)min,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裸鼠成瘤实验显示,Fat1敲低组比对照组裸鼠移植瘤增长速度快,接种后4周,对照组和Fat1敲低组瘤体重量分别为(0.224±0.028)g和(1.532±0.19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t1可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ESCC细胞增殖。

  • 标签: 食管鳞癌 Fat1 细胞增殖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檗碱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阿霉素耐药性及蛋白激酶C-α(PRKCA)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阿霉素耐药株K562/A02,使用2.5~50.0 μmol/L的阿霉素处理,检测K562、K562/A02对阿霉素的耐药性,计算药物半抑制浓度(IC50);采用终浓度5 μmol/L的阿霉素溶液处理K562/A02细胞,并将K562/A02细胞分为对照组、抑制剂组(50 μmol/L PRKCA抑制剂)及小檗碱低、中、高剂量组,采用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RKCA、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RKCA、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P-糖蛋白(P-gp)表达情况。结果与K562比较,K562/A02对阿霉素的IC50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抑制剂组及小檗碱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升高(P<0.05),PRKCA mRNA[(0.45±0.08)、(0.92±0.10)、(0.57±0.05)、(0.35±0.04)比(1.00±0.12)]、MDR1 mRNA[(0.73±0.08)、(0.87±0.09)、(0.65±0.07)、(0.41±0.05)比(1.00±0.11)]及PRKCA蛋白[(0.59±0.09)、(0.78±0.12)、(0.61±0.11)、(0.42±0.07)比(0.96±0.14)]、MRP蛋白[(0.62±0.08)、(0.79±0.13)、(0.62±0.10)、(0.41±0.06)比(0.98±0.14)]、P-gp[(0.55±0.08)、(0.75±0.12)、(0.59±0.09)、(0.35±0.06)比(0.92±0.15)]表达降低(P<0.05),且小檗碱呈药物剂量依赖性(P<0.05);过表达PRKCA可显著抑制小檗碱逆转K562/A02细胞耐药的作用。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下调PRKCA逆转人白血病耐药株K562/A02对阿霉素的耐药性。

  • 标签: 小檗碱 蛋白激酶C-α K562细胞 耐药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急性白血病病人及体外肿瘤细胞株的DNA甲基化及基因表达的实验,探讨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eath-associatedproteinkinase,DAPK)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状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应用RT-PCR检测DAPK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及正常骨髓细胞中的表达;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细胞株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从第二轮巢式MSP扩增出的随机产物中挑选2个随机引物,交予专业机构克隆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DAPK基因在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标本中均有表达,DAPKmRNA在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中表达平均值为0.61±0.40,低于正常对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52.94%(9/17例)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DAPKmRNA表达降低或缺失,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数据为41.18%(42/102);细胞株U-937显示基因表达正常,HL-60表达缺失;10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中33例存在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甲基化率为32.4%(33/102);1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中8例存在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甲基化率为47%(8/17);7例正常人骨髓标本DAPK启动子区均为非甲基化;细胞株U-937DAPK启动子区非甲基化,HL-60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ALL组与AML组患者骨髓细胞DAPKmRNA表达与其启动子甲基化均呈显著负相关(ALL组r=-0.855,P<0.05;AML组r=-0.343,P<0.05),提示两者有密切的关联.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DAPK基因启动区甲基化与其mRNA的异常表达或失表达有关.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DAPK基因 启动子区 甲基化
  • 简介:目的研究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表达的变化及鞘内注射ERK上游激酶MEK的抑制剂U0126对其机械性痛觉阈值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MSO组、U0126组,每组8只,前2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后2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DMSO、U012610μL后用生理盐水10μL冲管.注药10min后除假手术组外,后3组大鼠均制备右后足趾部切口痛模型.分别于制作模型前、模型后2、24、48h应用YLS-3E电子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右足的机械性痛觉阈值.另取SD大鼠24只.分组方法和处理同上,每组6只.每组分别在模型后2h、24h选择3只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结果模型组、DMSO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及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h有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低于模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SO组和模型组之间比较大鼠机械性痛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一时间点DMSO组和模型组比较,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右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DMSO组模型后2、24h患侧脊髓背角P-ERK免疫阳性细胞增多;与模型组和DMSO组同一时间比较,U0126组患侧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鞘内注射U0126可缓解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减少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的表达,说明脊髓背角ERK通路参与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的形成.

  • 标签: 丝裂原活化激酶 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痛觉过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t1对食管鳞癌(ES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Plko.1-puro-GFP-shRNA-Fat1质粒转染KYSE450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Fat1敲低效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Fat1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KYSE45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实验观察Fat1对ESC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活细胞动态观察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通过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KYSE450细胞敲低Fat1后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中Fat1敲低效率分别为(77.1±6.9)%和(77.7±7.1)%。与对照组相比,Fat1sh1组和Fat1sh2组细胞增殖明显加快(P<0.05),细胞中p-ERK1/2的表达明显增加。经U0126处理后,Fat1敲低促进KYSE450细胞增殖的作用消失,细胞中p-ERK1/2的表达下降到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对照组的细胞克隆数为(72±8)个,Fat1sh1组和Fat1sh2组分别为(155±28)个和(193±9)个,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622±32)min,Fat1sh1组细胞分裂1次的时间为(1 408±29)min,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裸鼠成瘤实验显示,Fat1敲低组比对照组裸鼠移植瘤增长速度快,接种后4周,对照组和Fat1敲低组瘤体重量分别为(0.224±0.028)g和(1.532±0.19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t1可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ESCC细胞增殖。

  • 标签: 食管鳞癌 Fat1 细胞增殖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快速上浮脱险致减压病大鼠肺组织炎性反应机制,观察快速上浮脱险致减压病大鼠发病早期肺组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活性变化。方法18只大鼠被分为对照组、快速上浮脱险存活组和快速上浮脱险死亡组,每组6只。快速上浮脱险大鼠在不安全的"快速上浮脱险"8 min后麻醉处死取材。所取肺组织应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ERK蛋白表达量。结果快速上浮脱险死亡组大鼠肺组织p-ERK表达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快速上浮脱险存活组大鼠肺组织p-ERK表达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增高。结论快速上浮脱险导致减压病大鼠肺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可能与ERK激活有关。

  • 标签: 快速上浮脱险 肺损伤 减压病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 简介:目的研究红藻氨酸(KA)致痫大鼠海马S100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及病理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再根据处死时间分为造模后6h、12h、24h、72h、1周5个亚组,每组8只。模型组采用KA建立颞叶癫痫动物模型,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KA注射。模型组造模后6h、12h、24h、72h、1周.对照组注射后24h取大鼠海马组织行Niss1染色、Timm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S100B、CGRP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海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Niss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1周后CA3区出现大量固缩的坏死神经元,胞体萎缩,尼氏体消失。Timm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1周后CA3区始层出现条带状分布的棕色颗粒,齿状回内分子层亦可见少量棕色颗粒。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GRP蛋白大量表达,72h时达到高峰,同时伴随大量神经元丧失及胶质细胞增生。结论KA致痫大鼠出现S100B、CGRP蛋白高表达,尼氏体消失,苔藓纤维发芽等一系列病理学改变,推测S100B、CGRP蛋白参与了癫痫发生。

  • 标签: 红藻氨酸 癫痫 S100B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检测的结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8例作为实验组,同一时间段,在我院住院的正常人28例作为对照组,共计56例。实验组的患者进行血清检测,采用的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血清检测,采用的同样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检测相关指标结果。结果实验组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能够作为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中联合检测脂蛋白a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32例冠心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2例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参照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以及脂蛋白a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研究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7.82±5.74)μmol/L,参照组为(9.58±1.19)μmol/L;研究组的脂蛋白a水平为(257.45±23.35)mg/L,参照组为(140.68±10.17)mg/L;研究组同型半胱氨酸以及脂蛋白a水平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通过检测同型半胱氨酸以及脂蛋白a水平的变化情况,能够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而又可靠的参考数据。

  • 标签: 冠心病 脂蛋白a 同型半胱氨酸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与不同程度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526例设为冠心病组,体检健康者328例设为对照组。(1)根据冠心病患者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不同将分为3组,即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2)将冠心病组分为心肌梗死(MI)组和非MI组。统计各入组患者血浆HCY值、Lp(a)值进行比较得出结果。结果(1)单支组、多支组、双支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多支组与单支组以及多支组与双支组,血浆HCY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之间血浆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比较,MI组和非MI组HCY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I组HCY水平明显高于非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比较,非MI组和MI组LP(a)水平明显增高,且后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和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同型半胱氨酸 脂蛋白A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急性肺栓塞模型肺组织中富半胱氨酸蛋白1(CRP1)的表达变化以及内皮素-1(ET-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中CRP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栓塞模型,分别在急性肺栓塞后1,8,24,48h开胸取出肺组织。常规提取肺组织的总RNA和总蛋白,以正常组为对照,采取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研究CRP1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CRP1在肺栓塞前后表达的变化及其组织分布情况。分离培养PASMCs,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μmol/LET-1和10μg/LPDGF,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研究不同时间点CRP1在PASMCs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方法研究SRF-CRP1-GATA6转录蛋白复合体中SRF和GATA6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在大鼠急性肺栓塞后的不同时间点,CRP1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逐渐升高,免疫组化研究表明CRP1主要分布在PASMCs,在急性肺栓塞后表达显著升高。PASMCs在ET-1和PDGF的作用下CRP1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均显著升高。Westernblot检测发现PASMCs内SRF和GATA6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大鼠急性肺栓塞后肺组织内PASMCs的CRP1表达明显升高。离体实验表明ET-1和PDGF显著促进了PASMCs内CRP1的表达。CRP1可能通过SRF-CRP1-GATA6转录蛋白复合体参与PASMCs特异性基因表达的调控。

  • 标签: 肺栓塞 肺动脉 平滑肌细胞 富半胱氨酸蛋白1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内皮素-1
  • 简介: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男性冠状动脉疾病(CAD)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22例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CAD阳性组(111例)与CAD阴性组(111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血浆Lp(a)和Hey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男性CA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Lp(a)水平≥0.3g/L时,可以引起CAD的发生(OR=5.04,95%CI1.88~13.51,P=0.001)。而Hcy与CAD的发生无相关性(OR=1.35,95%C10.63~2.89,P=0.443)。但当考虑两个因素交互作用时,血浆中较高的Lp(a)和Hcy水平是CAD发生的危险因素(D尺=11.54,95%C12.62~45.61,P=0.003)。结论血浆Lp(a)和Hey水平升高可能加快男性CAD的发病进程。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脂蛋白(A) 同型半胱氨酸 男性
  • 简介:继与德国吕贝克大学RolfHilgenfeld教授课题组合作解析出恶性疟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falcipain-2的晶体结构后f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2006,281:25425-25437),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课题组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李洪林、李剑和德国吕贝克大学RolfHilgenfeld教授等合作,综合运用计算药物设计、药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发现了20余个活性及多样性较好的falcipain-2非肽类小分子抑制剂。

  • 标签: 半胱氨酸蛋白酶 恶性疟原虫 药物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 分子生物学方法 中国科学院
  • 简介: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甘氨酸与镧(Ⅲ)作用形成配合物.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和荧光光谱探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和甘氨酸镧(Ⅲ)配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可知甘氨酸镧(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处理荧光猝灭数据得到了甘氨酸镧(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热力学数据表明配合物与BSA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甘氨酸镧(Ⅲ)配合物对于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影响.

  • 标签: 甘氨酸镧(Ⅲ)配合物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相互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4例,并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28例)、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S组,56例)。另选同期56例拟诊为CHD而CAG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水平,同时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对入选者行Gensini评分;对冠心病的多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ACS组、SAP组与NC组患者血清Hcy、Lp(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示,CHD患者Hcy、Lp(a)水平无相关性(r=0.240,P〉0.05),Gensini积分与血清Hcy、Lp(a)水平分别呈正相关(r=0.78、0.75,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OR=1.287,95%CI:1.027~1.791)及Lp(a)(OR=3.038,95%CI:2.984~3.431)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Hcy及高Lp(a)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 标签: 冠心病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脂蛋白(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成骨分化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MSCs,加入1×10-11、1×10-9、1×10-7 mol/L瑞舒伐他汀为实验组,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为对照组,以噻唑蓝(MTT)测定细胞增殖。成骨诱导培养3、7、14、21 d,依次进行碱性磷酸酶(ALP)定量、茜素红染色及定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检测。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在24、48 h,只有1×10-7 mol/L组MSCs增殖显著增加(24 h:3.57±0.24比3.14±0.14,t=-3.851,P<0.05;48 h:4.19±0.18比3.44±0.11,t=-6.7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到72 h时,1×10-9 mol/L组MSCs增殖也显著增加(5.42±0.13比4.47±0.16,t=-8.7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成骨诱导培养3 d,1×10-7 mol/L组可显著增强骨形成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桥蛋白(OPN)、Ⅰ型胶原(ColⅠ)4种基因表达(BMP2:2.1±0.2比1.0±0.2,t=-6.736,P<0.05;Runx2:5.2±0.6比1.0±0.1,t=-11.959,P<0.05;OPN:1.8±0.4比1.0±0.2,t=-3.098,P<0.05;ColⅠ:1.9±0.3比1.0±0.3,t=-3.6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1×10-7 mol/L瑞舒伐他汀可使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和蛋白激酶B(p-Akt)高表达。诱导培养至14 d和21 d,1×10-9、1×10-7 mol/L两组ALP均显著增高(14 d:12.07±1.67、18.32±2.26比3.43±0.36,F=7.200,P<0.05;21 d:10.74±1.27、14.71±3.18比5.76±0.63,F=6.4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茜素红定量与染色相似,在同期1×10-9 mol/L和1×10-7 mol/L茜素红定量也高于对照组(14 d:5.6±0.8、6.2±1.2比1.0±0.2,F=5.600,P<0.05;21 d:5.8±1.1、7.1±1.8比2.4±0.3,F=5.9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促进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其促骨形成可能与PI3K/Akt信号激活有关。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