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我国每年因蚕病损失的产茧量高达数千吨,其中70~80%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蚕病所造成的.通过样品纯化后进行核酸性状分析,确认为都是DNV.从而证明我国主要蚕区的“病毒性软化病”应是DNV所引起的浓核病.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有的放矢地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切断其中的任何环节就有可能抑制病毒增殖,从而产生治疗效果.以蚯蚓为原料的第一代蚕宝素中,添加“扶正”“祛邪”的十味中草药,配制成《四号蚕宝素》.1987年在铜梁初试,1988年经西南农大蚕学系和四川省蚕丝学校作了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四号蚕宝素》对防治DNV病效果显著,对CPV病有一定抑制作用,对NPV病无作用.《蚕宝素》经检测,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维生素和无机盐钾等.所含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比例,与桑叶蛋白的十分相似,添食后改善蚕体营养,提高抗病力.蚯蚓是息风清热、通络利尿的传统中药,还有增强体液免疫之作用.加入补虚、壮阳、清热等中药后,在各地各季蚕的试用中,从未发现对蚕体有任何药害,且普遍反映添食后蚕喜吃、蚕体壮、蚕病少,能防治“水亮蚕”故而颇受欢迎.

  • 标签: 蚕宝素 蚕病 添食 机理初探 浓核病 攻毒试验
  • 简介:柑桔全爪螨又名柑桔红蜘蛛,是一种世界性害螨,在我国各柑桔产区为害特别严重。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柑桔全爪螨最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其个体小、世代多、繁殖力强,对药剂极易产生抗性。尽管柑桔全爪螨抗性极其严重,但确切的抗性分子机理仍不明确。鉴于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综合防治课题研究人员,利用新一代高通量顺序技术,

  • 标签: 柑桔全爪螨 分子机理 抗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 柑桔红蜘蛛 化学防治
  • 简介:茧丝纤维上的疵点称为茧丝的频节.颣节从技术角度讲分为块频、环颣、小糠频、毛羽频、微茸颣.颣节的多少及其轻重对缫丝和染织工业均有较大影响.蚕茧缫丝过程中的掉缫现象主要是由茧丝颣节引起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丝厂已经把茧丝颣节的多少和轻重作为衡量蚕茧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减少茧丝颣节,对于提高蚕茧质量,促进蚕茧销售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茧丝 蚕茧质量 原因 丝纤维 缫丝
  • 简介:文章对日本学者三谷贤三郎曾提出的家蚕微粒子导入卵内并感染蚕卵的过程进行了质疑,对深入开展微粒子孢子感染蚕卵并进入胚胎的机理研究表达了强烈的期待.

  • 标签: 家蚕 微粒子病 微粒子孢子 胚胎感染 感染机理
  • 简介:通过分析桑蚕良种繁育过程中种茧后期死蛹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桑园培肥管理;精心饲养,确保良桑饱食,增强蚕儿体质;加强蔟中管理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 标签: 种茧 死蛹 防止措施
  • 简介:同一批原料茧采用不同的试样方法,即区分落绪茧中的内层与蛹衬的目光界限不同和索理绪操作手势不同,产生的原料消耗即缫折也不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就有区别.

  • 标签: 原料茧 试样方法 经济效益
  • 简介:以桑叶为原料,通过自然发酵与直投式发酵方式生产桑叶酸菜。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比较分析了两种发酵方式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的桑叶酸菜共鉴定出75种风味物质,醇类的相对含量最高,为35.21%;其次是酯类,为25.53%。直投式发酵的桑叶酸菜共分离鉴定出71种风味物质,酯类的相对含量最高,为37.21%;其次是醇类,为22.98%。两种发酵方式的主要香气成分类似,但相对含量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味。

  • 标签: 桑叶 酸菜 自然发酵 直投式发酵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