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1 个结果
  • 简介:构树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是优秀水土保持和固土护坡植物。为预防构树小线角木蠹蛾危害,首先应该遵守检疫制度,认真做好苗木产地检疫及调运检疫工作。然后加强日常病虫害巡查工作。并且在校园种植设计过程中,进行合理植物搭配。同时,加强养护管理措施,提高构树生长势。一旦发现构树有小线角木蠹蛾幼虫危害,及时采取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措施,包括往虫孔注射原生线虫白僵菌,来防治幼虫,以及使用诱虫灯诱捕器,防治成虫。并且以低毒化学药剂防治为辅,彻底杀死害虫。从而使构树能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和边坡生态防护作用。

  • 标签: 构树 小线角木蠹蛾 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 简介:位于黄河上游祁连山南麓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生态价位.区内海拔高度2300~3600m范围内,分布着各种类型中国沙棘林分.青海云杉+中国沙棘、白桦+中国沙棘这2种自然林分类型,适宜在海拔2700~3000m之间脑山区仿建;华北落叶松+中国沙棘、青杨+中国沙棘这2种人工混交类型,适宜在海拔2700m以下浅山区阴坡、半阴坡布设;而中国沙棘纯林及林草复合类型,脑山区及浅山区阴坡、半阴坡,均易于人工仿建;海拔3000m以上高寒山区,属于中国沙棘林分封禁管护范围.生产实践中应仿拟中国沙棘林自然分布模式,合理布局,科学经营,从而更好地发挥各类中国沙棘林分多方面的生态经济功能.

  • 标签: 祁连山 沙棘 地理分布 组成特征 生态价位
  • 简介:摘要:中国沙棘属于阳性树种,因此有些学者将其视为群落演替过程中先锋种群,而有些学者研究表明它在自然状态下更新良好。近年来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国沙棘能够依靠克隆生长所赋予生理整合和觅养行为等特性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以及自身繁殖和生存有效,通过林窗更新和林缘扩散等途径维持种群稳定性和持久

  • 标签: 中国沙棘逃避 克隆生长 林窗更新 林缘扩散 平茬更新 稳定性维持
  • 简介:笔者结合湖南邵阳至怀化高速公路,初步筛选出适合本地区边坡防护植物树种,运用植物物候期、适应、群落特征和水土侵蚀量等指标作为筛选标准,筛选出适合高速公路边坡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通过实验综合表现最为优良草本植物为狗牙根,其次为结缕草,而紫花苜蓿、白三叶等植物由于其出苗率高前期生长迅速等特点,可以作为草本混播先锋植物。木本植物中,综合表现最为优良是刺槐、多花木蓝、马棘。

  • 标签: 高速公路 植被恢复 植物选择 湖南山区
  • 简介:本文测定了沙棘果实在不同成熟期中抗坏血酸,类胡萝卜素,莰非醇,豕草花粉苷和总酚化合物含量.抗坏血酸和豕草花粉苷含量随着成熟时间增加而减少,而莰非醇含量随着成熟时间增加而增加.并对沙棘提取物对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和自由基清除作用进行了评价.

  • 标签: 沙棘 果实 抗坏血酸 类胡萝卜素 莰非醇 豕草花粉苷
  • 简介:本文综述土壤养分-根际微生物-植物之间相互影响,阐述了作为水土保持先锋树种,沙棘如何耐旱,耐瘠薄,改良土壤。针对不同施磷肥水平下,接种VA菌根沙棘如何使VA菌根吸收磷特点结合自身固氮特性来进一步改善土壤提出建议,进一步研究沙棘根际微生物不同施磷肥影响下对沙棘改土效应造成影响,为沙棘作为造林先锋树种相关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

  • 标签: 沙棘 磷肥 根际微生物 改良土壤
  • 简介:本文对陕西宜君、黄龙、靖边、吴旗、永寿5地沙棘叶进行了营养分析,发现陕西不同地域沙棘叶含有较高粗蛋白、粗脂肪、丰富氨基酸和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其营养价值优于等于苜蓿草粉及白三叶干草等常规饲料,证明沙棘叶是应该大力推广应用优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 标签: 陕西不同地域 沙棘叶 营养成分 分析
  •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沙棘脂肪酸组成分对线粒体内膜蛋白辅酶活性与线粒体功能保护作用,推测其从线粒体能量代谢途径抗衰老作用机制。采用方法,以沙棘脂肪酸配制成为能量调节剂,以线粒体为调控靶标,观察老年雌性大鼠线粒体内膜蛋白及辅酶成分,呼吸链功能、ATP生成等调节因素对衰老形成影响。结果表明,沙棘脂肪酸组成分能显著提高复合酶Ⅰ、Ⅲ、ATP合酶、Ca2+-ATP酶活性及P/O、OPR;与老年雌性大鼠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因此,沙棘脂肪酸组成分通过调节线粒体内膜蛋白辅酶活性,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促进ATP合成,促进细胞能量转换并激活机体各系统功能来实现抗衰老作用目的。

  • 标签: 沙棘脂肪酸组成分 线粒体 能量新陈代谢 抗衰老
  • 简介:为了探讨砒砂岩地区沙棘林木覆盖度对沙棘林下草本植被影响效果,文章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砒砂岩区不同覆盖度沙棘人工林对林下植被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林下植被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结果分析,从造林对林下草本植被良性影响角度考虑,砒砂岩区沙棘林覆盖度应该以20%-25%为宜。

  • 标签: 沙棘盖度 砒砂岩 林下植被
  • 简介:通过对沙棘新梢生长节律与果实发育关系调查研究,探讨了新梢生长和果实生长发育各自客观规律,以及树木生长和果实发育间关系,为沙棘集约化栽培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沙棘 生长节律 果实发育 栽培
  • 简介:中国沙棘是毛乌素沙地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但其造林效果受到干旱缺水和风沙危害双重制约。为此,本文提出了缝植造林、丛状栽植和栽前灌水3项实用技术。结果表明,与常规穴状单株栽植以及造林前不灌水相比,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风蚀危害,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苗木生长。

  • 标签: 中国沙棘 栽植措施 成活率 生长量 毛乌素沙地
  • 简介:本文利用复方促愈灵擦剂建立家兔烧伤、烫伤及创伤模型,涂抹促愈灵擦剂.结果显示促愈灵擦剂治疗烧伤、烫伤及创伤,可使烧伤、烫伤及创伤皮肤痊愈,较对照组时间缩短,无渗出液,皮肤平整光滑.说明促愈灵擦剂具有消炎、促进组织再生作用.

  • 标签: 复方沙棘油擦剂 动物 烧伤 烫伤 创伤 疗效
  • 简介:砒砂岩区沙棘种植地区,从中尺度上来看,沙棘与其他林、草、农地、河道、路面等一起,组成了6类水平空间结构类型。从小尺度上来看,沙棘人工林主要呈片状、横带状、纵带状、零散等4种分布类型,而这4种分布类型又与自然群落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嵌式分布等类型发生着一定关联。对于沙棘来说,集群分布并不是一种十分有利类型,要采取带状平茬等措施,防止沙棘郁闭后早衰和死亡;而横带、纵带甚至零散分布类型,应为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最佳水平结构类型,营林工作中应予以培育。

  • 标签: 砒砂岩 沙棘 人工林 中尺度 小尺度 水平分布
  • 简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迪马CLC-ODS反相柱,以0.1%H2C2O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nm,采用外标法测定沙棘产品中维生素C含量,该方法简便、快速、重现好,维生素C平均回收率为99%.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沙棘 维生素C
  • 简介:将沙棘叶粉碎,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60℃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水和60%乙醇连续3次提取沙棘叶,每次提取2h。研究了沙棘叶中茶多酚、儿茶素、芦丁、槲皮素和维生素C提取量和提取率。结果表明,除茶多酚外,醇提优于水提。连续3次提取优于一次提取。沙棘叶细胞中这5种成分,按极性大小,溶出量和溶出速率是:儿茶素>茶多酚>芦丁≈维生素c>槲皮素。它们沙棘叶中含量,茶多酚(包括儿茶素)含量最多,其次是黄酮类(芦丁和槲皮素)和维生素C。茶多酚含量高于黄酮和维生素C10倍以上。而芦丁含量又高于槲皮素约4.3~4.5倍。

  • 标签: 沙棘叶 提取物 提取方法 提取率 茶多酚 儿茶素
  • 简介:通过室外变温和室内恒温2种不同方法对沙棘木蠹蛾蛹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变温条件下蛹发育起点温度为15.481.℃,有效积温为202.356±13.057日度;恒温条件下蛹发育起点温度为12.055.℃,有效积温为295.203±4.094日度.蛹发育最适温度为21℃.

  • 标签: 沙棘木蠹蛾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 简介:本研究以地面样方调查结合2000-2013年MODIS—NDVI数据,建立样方生物量和遥感数据关系模型,反演锡林河流域产草量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建立植被指数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6以上,模型精度为80%,线性模型作为遥感估测应用可行;锡林河流域年平均产草量鲜重为1001kg/hm2,空间分布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空间分布规律;2000-2013年,产草量年际间变化大,变异系数为51.6%,产草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锡林河流域草原产草量时空变化与主要气候因素(气温、降水)关系密切,特别是受降水量时空变化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结论可以为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合理配置载畜量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提供有效技术支持和保障。

  • 标签: 锡林河流域 生物量 遥感 归一化植被指数
  • 简介:选用沙棘木蠹蛾虫生真菌菌株B05进行室内带菌载体和生长繁殖最佳条件选择及室外布菌试验。结果表明,无纺布载体优于海绵载体。不同琼脂含量PDA培养基筛选结果表明,琼脂含量为5.0g/l培养液为最佳。室外无纺布带菌效果试验表明无纺布带菌施菌方法为有效途径。室外持续15-18d再进行布菌最佳,有利于保证有一定浓度侵染源。

  • 标签: 沙棘木蠹蛾 虫生真菌 施菌方法
  • 简介: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用中国沙棘、多年生香豌豆与从国外引进刺槐、绒毛白蜡和黑核桃等乔木树种进行不同类型复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期(1-4a)各种复合类型由于植物之间有益共生,特别是中国沙棘、多年生香豌豆固氮作用,可以很好地促进主栽乔木树种高、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同时用于混交中国沙棘,自身生长量也较其纯林有所增加.适宜乔灌混交,可以实现"双赢"目标.

  • 标签: 中国沙棘 复合方式 生长量 黄土高塬沟壑区
  • 简介:利用打顶与适度摘叶,调控植物顶端优势,建立新生长平衡,能提高植物产量,改进品质,在生产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在半干旱地区,沙棘生长期短(5月),常年连续受干旱胁迫、冬季严寒和风沙侵袭下,打顶摘叶虽能促进当年沙棘生长和发育,但对次年生长产生了严重伤害,新梢密度下降25.5%~48.7%;枝重下降17.9%~25.1%,造成减产与早衰。因此,对沙棘雄株打顶与摘叶时间应在6月~7月中旬,摘叶强度应控制25%以内,应禁止从雌株采叶。

  • 标签: 沙棘雄株 打顶 摘叶 顶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