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倒1岁9个月川崎病女性患儿,因血小板升高(684×10^9/L),给予双嘧达莫25mg口服。首次服药后约15min出现呕吐,全身大汗,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口唇肿胀,呼吸困难,T36.3℃,HR130次/min,R32次/min,BP97/54mmHg,诊断为双嘧达莫过敏反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肌内注射,5min后患儿症状缓解。30min后给予西替利嗪和甲泼尼龙,1h后完全恢复正常。

  • 标签: 双嘧达莫 过敏反应 幼儿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苷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1994年~2006年低分子右旋糖苷不良反应13年间的国内文献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分子右旋糖苷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小于5min和大于3d两个时间段,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心血管系统为主,分别占不良反应的53.73%和23.13%,其次为泌尿系统(18.60%)的不良反应。在817例不良反应中可痊愈的为719例,占88.0%,33例患者中有严重后遗症的占4.04%,有62例因抢救无效死亡的占7.59%,另有3例病危自动出院的占0.37%。结论:低分子右旋糖苷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应合理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低分子右旋糖苷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究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在应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对125例使用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口服用药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比例(68.8%)显著高于静脉给药(17.6%)和外用药(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中酮康唑、伊曲康唑以及氟康唑比例最高,分别为32.0%、28.8%和19.2%.药物不良反应所累及系统中,过敏反应比例最高,为29.6%,其次为消化系统24.0%.结论采用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在治疗时会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机体多个系统,在使用时需要提高安全性.

  • 标签: 吡咯类 抗真菌药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氯米帕明的不良反应/事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精神疾病杂志和相关药学杂志近15年刊登的有关氯米帕明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和我院监测搜集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氯米帕明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9大类25种临床表现,以癫痫发作、白细胞减少、肝功损害、精神障碍多见。新的不良反应有精神障碍、锥体外系反应、过敏、白细胞减少、发热、依赖等。62.75%在15天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氯米帕明的不良反应较严重,要注意防范。

  • 标签: 氯米帕明 不良反应/事件
  • 简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所有药品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可能有很大的差别,有人反应轻,有人反应重;有人是这种反应,有人是那种反应。根据我国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个体差异 DRUG 用药目的 用法用量 监测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iDa)发生的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8年至2010年收集的38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9例报告中,60岁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201例(占51.67%);女性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较男性高;涉及的药品中,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各占22.88%,22.88%,12.85%);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反应最多(28.79%);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5例(1.29%);好转303例,治愈8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点,临床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监测 合理用药 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4岁,经胃镜检查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肝、肾功能正常,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患者诉胃部疼痛,不能进食,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250min加复方维生素4min静点,输入15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伴呼吸急促、颜面潮红、面色苍白、

  • 标签: 复方维生素 致过敏反应 非萎缩性胃炎 肾功能正常 检查诊断 胃部疼痛
  • 简介:患者女,47岁.因"左踝关节疼痛1月"于1998年8月24日来我院门诊骨科复诊.查体:一般情况好,无眼睑、肢端浮肿,无皮下小结,心肺正常,左踝关节稍肿胀,皮温较健侧稍高,皮肤无明显发红,轻压痛,关节功能正常,其它大关节无异常发现,既往身体健康,无心肺、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氟喹诺酮类用药史,月经正常.化验血象偏高.仍考虑"左踝关节炎",给予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200ml静滴qd.患者自述用药5min后,出现皮肤瘙痒,潮红,继续用药至9min时全身出现丘疹,眼睑沉重,语言不利.查体:神志清楚,平卧位,全身皮肤潮红,丘疹四肢颈部尤甚,色白、无明显融合;眼睑水肿显著,上睑下垂、眼裂缩小,视物清楚;口唇肿胀,呈下翻上翘;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正常,无干湿啰音,心脏正常.

  • 标签: 环丙沙星注射液 过敏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2012–2016年临床各科室收集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共计718例ADR监测报告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718例ADR中,临床医护人员填报率28.41%,药学人员填报率71.59%;发生ADR患者女性(54.04%)略高于男性(45.96%);患者平均年龄(63.4±1.1)岁,老年患者发生率高;涉及的药物分类中,抗感染药物所致ADR发生率高(315例,37.59%),其中头孢类抗感染药物最多(134例);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所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8.77%;ADR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占比最多(47.59%)。结论:我院ADR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临床提供了ADR方面的相关信息支持,进一步达到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收集的11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例ADR中,青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60.5%(69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2.1%(105例);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5.8%(75例);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3.1%(56例)。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统计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本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本院2012年1~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ADR61~80岁年龄段多发,静脉给药导致ADR占绝大多数,抗微生物药尤其头孢菌素类是引起ADR的高危药物,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结论重视ADR工作,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的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抗微生物药 分析
  • 简介:药品不良反应(ADR)数据规整是ADR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ADR监测体系信息化建设完善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要任务。通过分析ADR数据规整的目标和作用,提出ADR数据规整的基本原则、内容和工作思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数据规整
  • 简介:我院自1993~1994年以来,已先后为3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拟行了瓣膜置换术。通过调查、分析,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具体进行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5例,男10例,女25例,年龄39~68岁之间。所施术式:换单瓣25例,换双瓣10例。2调查方法通过查房或与病人单独交谈了解病人的心理状

  • 标签: 瓣膜置换术 人的心理 术前 手术焦虑 心理反应 风湿性心脏病
  • 简介:二磷酸果糖(FDP)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很少发生过敏反应.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男,46岁,因头晕,胸闷憋气5年,加重2月余,以原发性高血压病(Ⅲ)高血压性心脏病,于1994年2月5日入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体检;T37℃P76次/分,R19次/分,BP26/15kPa,神志清、精神可,双肺无异

  • 标签: 二磷酸果糖 原发性高血压病 药物过敏 高血压性 口唇麻木 降血压
  • 简介:对使用奥美拉唑后发生不良反应的516例报表进行归类分组,分为合并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并按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与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良反应以胃肠系统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最多。奥美拉唑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合并用药有较大影响,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 标签: 奥美拉唑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 简介: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体系中的特色,中药、化学药合用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非常普遍。中药与化学药之间交互作用的不良反应值得关注。本文就中药、化学药交互作用不良反应的概念、药理学基础、文献报道现状、预防措施、评价方法学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药、化学药合用的安全性。

  • 标签: 中药 化学药 交互作用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