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振荡(HRT)的变化。方法90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和冠心病非心肌梗死(CHD)组(各组均为30例),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计算振荡起始(TO)及振荡斜率(TS)。结果AMI组TO和TS皆异常,分别为(0.018±0.013)ms/RR和(1.73+0.54)ms/RR);CHD组[分别为(-0.042±0.012)ms/RR和(20.30+2.84)ms/RR]与OMI组[分别为(-0.018±0.008)ms/RR和(8.70±2.16)ms/RR]皆在正常范围;三组TO及,TS值比较以及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非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RT趋于异常。

  • 标签: 心率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经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过程中正确的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两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均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接受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时提供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相应护理干预措施。记录两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住院时间、脱机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所得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后给予相应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经常规护理联合护理干预后,其脱机时间、出院时间均显著少于仅提供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研究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经本次相应治疗及护理后发生不良反应几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数据对比P〈0.05。结论经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基础上,对患儿提供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服务后,有利于提高其病情康复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生命安全。

  • 标签: 高频振荡通气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护理
  • 简介:据俄罗斯“vashaspina”新闻网12月22日消息,科学家称,成长期的儿童在运动时遭受的脑震荡或将对其大脑功能造成损害。科学家称,遭受过脑震荡的儿童,在其受伤的两年后会出现大脑运作退化和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

  • 标签: 大脑功能 儿童时期 脑震荡 认知能力 科学家 俄罗斯
  • 简介:此前有几个研究发现,出生时体重低的儿童长大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科学家怀疑,在母体宫内发育不良,改变了胎儿的代谢特点.使他长大后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最近更有研究人员发现,出生体重低的孩子儿童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生长模式,而不同的生长模式也会带来不同的代谢紊乱易感性,也是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生长模式 儿童时期 心血管疾病 血压 成年 宫内发育不良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不同时期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18例,按WHO高血压分期标准。对照组80例,均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心率变异(HRV)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①EH组时域和频域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②高血压Ⅲ期组SDNN、SDANN、HF明显低于Ⅰ、Ⅱ期高血压组(P<0.05),其它指标也有所下降。结论EHHRV降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且与靶器官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高血压病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功能 EH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养结合可持续发展因素进行探究,为提高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素质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养老机构的规模、人员配备、整体环境、生活服务、医疗服务、运行状况、养老机构存在问题等项目。本次调查由调查人员进行详细的现场讲解与说明各个调查项目的内容后,由被调查者亲自或是口头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交予调查人员,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人医疗服务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两组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两组被调查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对两组被调查者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表明,“医养分离”养老机构中,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越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未婚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较差;随着费用的增加,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评价趋于好转。结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当今社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结论,针对现阶段的不足及制约因素使之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其可持续更好的发展

  • 标签: 养老机构 医疗服务 医养分离 医养结合 影响因素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炎症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基本的生物学反应。然而,新近的研究发现,炎症同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所有阶段并与冠心病的不同临床状态与临床表现形式有关。

  • 标签: 炎症机制 心脏X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 生物学反应 冠心病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hypertension,HT)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等)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深入理解HT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对于预防、治疗HT有重要意义。阻力动脉的血管张力持续增加是HT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的活动是血管张力调节的主要因素[2]。近年研究发现,

  • 标签: BK通道 β1亚单位 高血压 血管平滑肌细胞 生物学特性
  • 简介:不同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在环境刺激下,具有表型转化的能力^[1]。在生理状态下,VSMC的形态表现为收缩状态,具有调节血流大小、维持血管张力的作用。当血管环境或血流条件发生改变时,VSMC可发生炎性反应和基质重塑,从而使VSMC由收缩型细胞向炎性反应细胞发生转化^[2]。研究显示,VSMC表型转化在血管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的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平滑肌细胞 综述
  • 简介:农村人群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而且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分散于各个自然村,对患者的追踪和管理造成难度。因此,如何在基层社区开展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有效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已成为当前防治工作重点之一。

  • 标签: 农村 高血压病 综合干预 卫生院发展
  • 简介:经中国微循环学会批准,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备案,2013年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李延峰教授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并做了重要讲话: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类缓慢起病、病程进行性发展且缺乏有效治疗的疾病,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病最为常见。这类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是我国中老年人群最重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证实,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神经变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致病原因。近年来,转化医学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这一新的模式注重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的相互转化,微循环研究结果和神经变性疾病临床预防和治疗之间如何转化,也就成为神经变性病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重视微循环障碍与神经变性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能为最终治愈此类疾病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 标签: 中国微循环学会 神经变性病 专业委员会 转化医学 疾病学 神经变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