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司马光的史学与其经学之一的易学之间的关系。司马光通过其易学形式表达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观。他提出"易道"的观念,认为"凡宇宙之间皆易",易就是"阴阳之变"、"五行之化",这就对自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原则作出了界定;又提出"圣人作《易》,为数亦为义,义急、数亦急",以"义"与"数"作为历史发展普遍性原则的重要内容;并认为《易》是对易道的表征,《易》有"见微而知彰、原始而知终"的史学功能;在探讨自然和人类历史存在的形式时,司马光还提出"阳非阴不成,阴非阳不生,阴阳之道表里相承"的观点,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揭示了其应有的价值目标和方向。

  • 标签: 司马光 易学历史观 易道 义与数 显与微 阴与阳
  • 简介:阴阳五行思想盛行于汉代,并发展成为中国人把握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基本思维模式,汉代知识阶层多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司马迁也不例外。董仲舒公羊学、家学传承及接受《易》学是司马迁阴阳五行思想的学术渊源;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史记》五帝系统的构建、"八书"的内容体系和德政思想;司马迁阴阳五行思想的实质是推崇政治正统论、史学循环论及五德终始说。

  • 标签: 司马迁 阴阳五行 公羊学 《易》学 五帝 五德终始说
  • 简介:<正>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历来为品评《史记》者视为足以奠定这部伟大史著的“瑰玮奇变”的大文章,近现代论者,多认为《货殖列传》可作为一篇“经济史概论读”(周容语),谓其功“开《汉书》以下《食货志》之先河”(杨启高语)。其实,《货殖列传》亦开《汉书》以下《地理志》之先河,还可以将其作为一篇“文化地理学概论”来读,盖其所写地理,不仅如潘吟阁先生所说,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各地有各地的环境”,而更在于形而上地思考了地理与人文的相互生发及其沿革关系,其

  • 标签: 司马迁 《货殖列传》 地域文化 文化观 《史记》 究天人之际
  • 简介: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标签: 中的处 史记中的 司马迁史记
  • 简介:汉武帝天汉三年,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一般都认为司马迁遭祸是由于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最近,倪昭敏同志发表文章,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司马迁并没有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李陵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兵败被俘的。被俘后并没有马上投降匈奴,其投降匈奴是在天汉四年全家被杀以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李陵兵败被俘不久,其受刑则是在天汉三年,而这时李陵显然还没有投降,司马迁怎能是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

  • 标签: 李陵传 太史令 款款之愚 公孙敖 贵州文史丛刊 四年
  • 简介:在李白的作品中,《答湖州迦叶司马间白是何人》一诗,常为人所忽略,诗云:

  • 标签: 司马 湖州 李白 考释 忽略
  • 简介:司马光击瓮(或称砸缸)”是宋代以来流传甚广、尽人皆知的经典故事。本文从史源学的角度,对这一历史记载的史料来源做了追踪分析,并进而考察这个故事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和背景:宋哲宗即位初,司马光肩负天下人冀其“活百姓”之厚望,入朝拜相,革除弊政,有“救焚拯溺”之喻,广为传颂,死后万民敬仰,博得盛誉,在这一政治舆论环境之下,民间逐渐传出司马光儿时击瓮救人的故事,以宣传其仁者形象,此事后借释惠洪《冷斋夜话》之记录流行于南宋,被采入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最终进入《宋史·司马光传》。这个事例提示我们,某些历史故事的形成和传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除辨析其真伪之外,更应回到当时人的语境之中,去探究这些故事产生的舆论环境及其政治文化涵义。

  • 标签: 司马光击瓮 《三朝名臣言行录》 《冷斋夜话》 活人 拯溺
  • 简介:太史令在西汉时期社会地位低下,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天文历法;而太史在西周时期则享有尊崇的地位。司马迁父子因为祖上曾是周之太史,因此他们认为西汉的太史令也理应享有太史在周室时的尊崇地位。他们出于对祖先尊崇社会地位的追慕,从而希望通过论载天下“史文”来达到比肩先祖的目的,这正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信心所在。但是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限制了司马迁对历史经验的解读和表达,因此,“亦欲……成一家之言”实际上是司马迁欲比附先祖周之太史的期望与西汉太史公地位卑下之间不对称关系的一种妥协表达。由于司马迁的写史思想和自武帝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有所出入,因此,在赵宋之前,“成一家之言”的初衷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

  • 标签: 成一家之言 太史 太史令
  • 简介:《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此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

  • 标签: 少卿 伏法受诛 人情世态 发愤著书 通邑大都 仰首伸眉
  • 简介:直到转基因这件事之时,我跟小崔之间都还正常。去年9月还是什么时候,方舟子说有一个转基因玉米的试吃活动。那天一高兴,郊区嘛,我就玩去了。去了以后,有几个科学家,方舟子,还有几个科普工作比较积极活跃的年轻人,在吃那转基因玉米,不好吃,很硬。后来才知道是饲料玉米,不是给人吃的。

  • 标签: 崔永元 司马南 转基因玉米 兄弟 科普工作 饲料玉米
  • 简介:《史记·伯夷列传》乃列传之纲领,集中体现了司马迁对德福关系问题的思考,其思考内容有二:其一,对殷周以来德福一致的思想观念和孔子德福无关的思想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二,提出了以立名为德行回报的德福关系观。

  • 标签: 《伯夷列传》 德福关系 孔子
  • 简介:《史记·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北涉汶泗;……于是迁仕为郎中。”司马迁这段青少年时代的自述,连用了“则”、“而”和“于是”三个连接词,表明了他早期生活经历中的三个转折点。更为重要的是“十岁”和“二十”两个年次,恰好标志了他生活旅途中的两块里程碑。从这些转折点和里程碑,联系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仕进制度,特别是儒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对司马迁青少年时代生活的了解,而且对于探讨久悬不决的生年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线索。试分别论述如次。

  • 标签: 生年 太史公自序 太史令 久悬不决 博士弟子 乡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