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6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6月23日,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在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下,举办了"全球公域秩序与中国应对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全球公域概念"、"美国的全球公域防务战略".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讨会综述 公域 秩序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政治学院
  • 简介: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地区大国,其提出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在内涵、目标上存在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契合点。“一带一路”与“全球海洋支点”之间存在对接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双方之间的对接可以从互联互通、渔业合作及安全合作三条路径中寻找可能的突破。但是关于对接的风险评估也是中国必须审慎对待的问题。在与印尼对接的问题上,需要注意中国自身的主体地位和政治账与经济账之间的平衡,注意印尼国内治理不健全和大国平衡带来的可能风险。中国与印尼的对接固然存在诸多挑战,但是对接的成功不仅能够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和中国地区环境的改善,更会带来战略意义上的突破。

  • 标签: 一带一路 全球海洋支点 风险评估 路径实施
  • 简介:在1923年中国商标法的交涉过程中,外国商人组织主张列强参与、“共同管理”中国商标行政,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本国政府的外交立场和交涉过程.而中国商人组织也以外交后援的方式积极参与和抗争,但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及所起的作用都无法与外国商会相比.通过这一事件,我国工商界应意识到:在处理各种对外经济问题时,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经济组织维护会员利益、沟通政府和会员的特殊功能,积极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

  • 标签: 中国内政 商人组织 商标法 交涉 民间经济组织 外交立场
  • 简介:中国企业公共外交模式已形成以海尔为代表的品牌建设模式、以中化集团为代表的社会责任模式、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战略引领模式、以中石油为代表的文化自信模式和以神华集团为代表的主动作为模式,正从自觉和活跃中走向成熟。中国企业公共外交的新动向,彰显了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管理能力的逐渐成熟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 标签: 中国企业 企业外交 企业案例
  • 简介:中国在亚洲的"四环"多边性区域合作设计,是一个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联系整体。东亚区域合作的"东亚共同体"框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中亚合作机制,是中国东西两个方向的主体构架,中国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中俄蒙三国协调的南北两圈则起辅助作用,由此形成一个四环相扣的整体,将中国很好地融合到亚洲国际社会之中。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通过在亚洲开展"四环外交",把多重区域性一体化机制进行整合,逐渐将亚洲融合为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再将作为整体的亚洲向亚欧大陆的欧洲部分延伸,构建起一个亚欧大陆体系的利益相通、责任分担和权利共享的亚欧命运共同体,最终迎接国际关系"新大陆时代"的到来。

  • 标签: 亚洲 “四环外交” “一带一路” 战略构架
  • 简介: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东亚地区是中国必然要着力经略的核心地区。'一带一路'倡议对塑造中国在东亚地区的领导角色有着关键性影响。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在实现理念引导、推进经济合作、发展安全合作、提供制度建构和培育并深化地区认同五个方面,可为中国参与地区一体化建设贡献丰富的引导力;另一方面,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一些制约与挑

  • 标签: 一带倡议 东亚地区中 中角色
  • 简介:作为一个拥有成熟公民社会的发达国家,日本在海外有着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非政府组织(NGO)。其中,东南亚是日本NGO进入时间最早、活跃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NGO与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合作机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资金、智力等方面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NGO在东南亚地区的活动不仅对当地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的东南亚外交起到了推动作用。日本的这一案例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NGO外交提供借鉴。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日本外交 东南亚 中国
  • 简介: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最近三年来持续推动着国际访问的项目,先后走访过美国、英国.这样的访问跨越了商业界面的交流,企业家所到之处,用群体性真实和真诚的方式与官方、学界及商界广泛互动,沟通效果之好出乎意料.

  • 标签: 商业力量 企业家 俱乐部 公共外交 国际 中国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对外传播,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其中包括我国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其突出特点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

  • 标签: 中国化 传播思考 化成果
  • 简介:印度尼西亚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近些年,印尼制定了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推出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朝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但印尼要实现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强国的目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中印尼应以联合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船舶制造、内海航运及相关产业为重点,深化两国的海洋经济合作。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海洋经济 中印尼海洋经济合作 海洋生态环境 保护滨海旅游
  • 简介: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最积极的增长点。随着我国'走出去'构想、'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跨国经营、海外并购的浪潮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仅是经济行为,也具有政治、外交等功能。跨国公司的外交中性优势有助于其在东道国更好地开展公共外交。本文以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民营企业之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回顾了其近几年海外并购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梳理和分析了在海外并购中我国跨国企业的公共外交职能。

  • 标签: 公共外交 海外并购 本土化经营 并购过程 国家安全 经济发展
  • 简介:政党外交作为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渠道,在总体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同国外各类政党发展关系.中国共产党同大国大党开展机制化交流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关系到大国关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关系到我国的长期对外战略,关系到我们同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力量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能够增进相互理解,彼此交流治国经验,稳定国家关系和推动务实合作.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国大党 对话机制 政党发展 补充渠道 政府外交
  • 简介:2017年11月3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当前中亚安全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的国外参会者有乌兹别克斯坦Караванзнаний研究所所长托利波夫教授、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和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奥斯马诺夫教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萨弗朗丘克教授、塔吉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中心对外政策分析处主任拉赫纳莫.

  • 标签: 安全形势 俄罗斯 阿富汗问题 乌兹别克斯坦
  • 简介: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已经对中国的周边外交和亚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周边外交领域,"一带一路"在理念和实践上为周边外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有效整合了中国的"积极西进"与"海上突破"两种周边外交思路,有助于统筹中国边疆发展与周边外交。在亚洲发展领域,"一带一路"促进了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了阿富汗、斯里兰卡等亚洲欠发达国家的战后重建与经济发展,为沿线亚洲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创造了平台。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也面临五个方面的潜在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在周边外交和亚洲发展层面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工作。

  • 标签: “一带一路” 周边外交 亚洲发展
  • 简介:改革开放3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总体上仍还处于初级阶段.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海外投资环境,开展公共外交是企业克服种种误解、偏见和不信任的重要途径.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外交不仅可以为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塑造良好形象,还可以向国际公众讲述富有魅力的“中国故事”.本刊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先生专门为“走出去”的企业量身打造的实用读本《跨国经营公共外交十讲》(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1月),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表述和鲜活生动的案例,将为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公共外交方案.

  • 标签: 中国企业 公共外交 “走出去” 跨国经营 企业国际化经营 新世界出版社
  • 简介:中国对美公共外交三个典型案例(熊猫外交、孔子学院和歌剧《秦始皇》外交)表明,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特征是致力于打造超越意识形态和体制的“中国”,不仅以“增进友谊”为目的,而且着力塑造“中国是和平美丽的国家”的国际形象.

  • 标签: 公共外交 《秦始皇》 “中国” 孔子学院 典型案例 熊猫
  • 简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趋于客观和理性,作为国家形象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也有所改善,但迄今仍未完全消除“不公开”“不透明”“神秘”“专制”的误解,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生的重要变化不相符合,也与我们党在中国和世界上实际发挥的作用不相匹配.从2009年开始组织的“走进党的部门”系列活动在推动树立党的良好国际形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案例分析 世界 国际社会 国际形象 2009年
  • 简介: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这是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发展的大手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海洋强国”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提升在世界的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来自国内外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在对机遇与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区域合作 周边外交 对外开放
  • 简介:2017年9月23日至24日,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创中心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协办的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海洋战略高端论坛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

  • 标签: 一带一路 研究院 海洋战略 高端论坛
  • 简介:由“中国因素”引发国际媒体大肆炒作的“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等,对我国公共外交提出了挑战.了解国际媒体中的中国印象,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2012年BBC纪录片TheChineseAreComing的解说词的文本用关键句提取并使用ReplacePioneer软件进行词频统计,这样可以解析中国在国际媒体报道中的印象,由此探寻其对建构中国形象的启示.

  • 标签: 中国形象 媒体报道 The 纪录片 BBC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