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治疗中经改良后强制性的运动疗法运用价值。 方法 : 把在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3 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 脑卒中后伴有下肢运动性功能障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脑瘫采用运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后对其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效果。方法 病例数随机抽取我院于2019年-2021年期间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80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n=40)和联合针灸治疗(n=40);以对比的方式分析两组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改善效果相比常规组较为明显;且相比治疗总有效率,常规组(80.00%)低于实验组(95.00%);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的治疗对小儿脑瘫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运动康复训练 针灸 肌张力 运动功能 小儿脑瘫 治疗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在COPD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8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运动能力焦虑、抑郁评分。结果 :观察组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明显较对照组长,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认知行为干预 六分钟步行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支持护理对双相障碍病人行为攻击病耻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精神科收治的双相障碍病人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两组均实施精神科护理常规,观察组还增施心理支持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AS)分、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MOAS量表分、ISMI量表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双相障碍病人实施心理支持护理,可有效降低行为攻击性以及病耻感。

  • 标签: 心理支持护理 双相障碍 病耻感 行为攻击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发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对比组间护理干预前后的FOIS(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的FOI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要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护理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且患者对于该护理措施的满意度也较高,可进行推广。

  • 标签: 心理及认知行为干预 脑卒中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伴有运动障碍患者症状群对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于华北理工大学神经内外科住院的脑卒中伴运动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者一般资料、颅脑创伤亚量表(brain injury subscale,BIS)、斯坦福问卷(stanfor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SARSQ)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324例脑卒中伴运动障碍患者资料,人口特征中文化程度、年龄、运动功能程度、合并功能障碍个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分级对急性应激障碍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伴有运动障碍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得分为(99.60±13.69)分;症状群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11.35±2.71)分,抑郁特征(7.44±1.86)分,敌意特征(7.23±2.26)分,躯体化(3.69±1.42)分以及精神病特征(2.81±1.09分);相关性分析结果,症状群中躯体化、抑郁、强迫、敌意、精神病分别与急性应激障碍总分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性(r=0.164、0.355、0.329、0.298、0.279,P均<0.001),症状群与急性应激障碍各个维度也均成正相关关系(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回归系数=7.682,95%CI4.930~10.435,P<0.001)、合并功能障碍个数(回归系数=3.937,95%CI0.268~7.605,P=0.036)、抑郁症(回归系数=1.662,95%CI0.727~2.597,P=0.001)对脑卒中患者ASD有影响。结论脑卒中伴有运动障碍患者急性应激障碍水平为中等偏高,症状群特征较为明显,且与急性应激障碍成正相关关系,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脑卒中伴有运动障碍患者症状群特征急性应激反应水平,为避免疾病复发,提高生存质量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

  • 标签: 脑卒中 运动性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症状群
  • 简介:摘要目的对帕金森病患者采取运动疗法,并观察其对患者平衡步行功能障碍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帕金森病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加入运动疗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0S、BBS、ABC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帕金森病患者采取运动疗法能够提高患者平衡能力,改善步行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帕金森病 步行功能障碍 运动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手法和手法配合训练伤痛治疗仪对过度运动锻炼致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共设两组,对照组仅施手法,综合组在手法治疗前、中、后辅助训练伤痛治疗仪的同时进行热疗、音乐电疗、中频电疗,观察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ROM)、主动ROM和疼痛(NRS)评定恢复指标。结果关节ROM改善度数综合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综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膝关节功能障碍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配合训练伤痛治疗仪对过度运动锻炼致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手法 物理治疗 膝关节疼痛 功能障碍 康复
  • 简介:运用运动心理学相关知识,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消除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训练与比赛中的心理水平,降低和消除心理障碍运动成绩的负面影响。

  • 标签: 速滑运动员 运动训练 心理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帕金森患者进行运动疗法,探讨运动疗法的医学价值,更好的满足帕金森患者的需求。方法:通过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名帕金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此次调查研究。将患者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方式,实验组加入运动疗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了解患者日常的生活行为、护理效果,讨论和分析运动疗法的作用。结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对帕金森患者进行运动治疗方案后,帕金森患者的平衡能力的提高、步行功能障碍的缓解都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对缓解患者病情十分有效,解决了护理帕金森患者过程中引发的诸多难题。结论:从本次研究统计结果来看,通过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的缓解帕金森患者的症状,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治疗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治疗与护理,在上述基础上研究组接受运动疗法干预,评估其干预前、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MMSE与 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显著优于对照组, P

  • 标签: 脑血管 精神障碍 运动疗法 认知 生活自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治疗与护理,在上述基础上研究组接受运动疗法干预,评估其干预前、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MMSE与 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显著优于对照组, P

  • 标签: 脑血管 精神障碍 运动疗法 认知 生活自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SLT理论的康复护理对帕金森运动障碍患者平衡、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88例帕金森运动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基于SLT理论的康复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运动能力(UPDRSⅢ)生活质量(PDQ-39)。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SLT理论 帕金森 平衡能力 生活质量 运动能力
  • 简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与人合作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技能,幼儿园开展定向运动,旨在激发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笔者综合采用了行动研究、经验总结、实验验证等方法探索定向运动中促使幼儿合作的方法,最终确定了丰富幼儿前期合作经验、创设绘本情境、拓展活动组织形式等策略,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 标签: 幼儿定向 合作行为 前期经验 绘本情境
  • 简介:采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分析美国运动员慈善行为。主要结论:运动员慈善行为在不同的实践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主要划分为慈善捐赠、慈善志愿服务、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结合三种代表性行为运动员慈善行为动因为满足运动队市场发展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运动员慈善行为受公众关注度、社会舆论和职业体育联盟营销策略的影响;运动员实施慈善行为有助于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并塑造自身正面形象。建议:我国应拓宽运动员慈善行为研究领域;关注运动员慈善行为对塑造运动员形象和国家形象的作用。

  • 标签: 体育社会学 美国 运动员 体育慈善
  • 简介:运动视觉中的计时行为分为两类:拦截行为和制动行为。“环境—活动者系统”(EAS)中的信息决定着计量行为的控制操作。本文阐明了信息和EAS的特性,通过对tau-margin在拦截行为中的作用以及视觉变量τ对于制动操作重要性的分析,论述了运动视觉中计时行为的控制操作理论。

  • 标签: 信息 “环境—活动者系统”-计时行为 控制操作
  • 简介: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没有仔细的观察行为,就不算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此,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观察幼儿自主运动的表面想想还要善于总结与研究幼儿的行为表现,从而采取适合幼儿的教育模式,为幼儿健康成长做出铺垫。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有效观察大班幼儿自主运动行为的研究,希望能对相关研究做出参考性建议。

  • 标签: 有效观察 大班幼儿 自主运动
  • 简介:[摘要 ]:问题行为也称不良行为行为问题,多出现于青少年群体中,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个体行为表现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发生生理上或精神上的困扰而形成的适应不良。本文首先分析了体育运动这一手段作为改善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独特优势所在,然后根据当前青少年中常见的几种问题行为类型提出预防和改善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新途径。

  • 标签: [ ]青少年 问题行为 体育运动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述情障碍的关系。方法运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江西省2所高校992名大学生进行施测,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危险行为评定量表显示,15.2%的大学生至少有一个危险行为因子分超过3分,1.0%的大学生至少有一个因子分超过4分。男生在不良习惯、外向性行为问题上得分[(1.72±0.50)分,(1.61±0.56)分]显著高于女生[(1.66±0.38)分,(1.45±0.40)分](t=2.205,P=0.028;t=5.020,P<0.01),女生在内向性行为问题、学业适应不良上得分[(2.13±0.56)分,(2.51±0.53)分]显著高于男生[(1.97±0.62)分,(2.39±0.63)分](t=-4.157,P<0.01;t=-3.282,P=0.001)。危险行为4个因子呈两两正相关(r=0.497~0.673),大学生危险行为具有群集丛生性特点。述情障碍组、可能述情障碍组、无述情障碍组在危险行为总分[(2.28±0.43)分,(1.99±0.37)分,(1.71±0.36)分]内向性行为问题[(2.60±0.54)分,(2.17±0.49)分,(1.80±0.50)分]、不良习惯[(1.95±0.49)分,(1.73±0.38)分,(1.54±0.36)分]、学业适应不良[(2.82±0.52)分,(2.57±0.50)分,(2.25±0.54)分]、外向性行为问题[(1.72±0.56)分,(1.57±0.46)分,(1.37±0.38)分]4因子上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252,172.027,75.654,85.424,45.604,均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述情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危险行为。结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述情障碍水平,可以减少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发生。

  • 标签: 述情障碍 危险行为 大学生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