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杉木是我国人工造林普遍使用的经济树种之一,经济价值非常高,深受广大林农的喜爱。近些年来,随着林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人们对于杉木速生丰产的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日渐重视,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杉木速生丰产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进行了相关探讨,旨在更好地提高我国杉木种植的技术水平,促进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杉木 速生丰产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 简介:摘要:在目前,为大力发展我国林产业,应积极结合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培育一批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特色林产业。因地制宜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打造一批特色示范基地,可积极按照“生态+”新模式,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为当地林业经济发展构筑绿色屏障,并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当地应将杉木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与抚育管理工作做好、做实,不断对杉木抚育管理建议进一步细化、落实,确保杉木健康生长。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杉木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对策,并提出合理的抚育管理标准,以供参考。

  • 标签: 杉木 速生丰产林 栽培技术 抚育管理
  • 简介:摘要:不同土壤养分的杉木人工林需要采取不同的抚育间伐模式。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对杉木人工林进行抚育间伐,本文选择黄冈市黄梅县作为研究对象,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对抚育间伐的响应进行了研究,以此为不同土壤养分的杉木人工林更好地开展抚育间伐工作提供指导。

  • 标签: 杉木人工林 土壤养分 抚育间伐
  • 简介:底层土壤有机碳库占土壤总碳库的50%以上,但其控制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酶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杉木林表层(0~10cm)和底层(40—60cm)土壤微生物生长对策的差异.结果显示,相对于表层土壤,底层土壤的易利用碳含量更高,表层土壤微生物更趋向于K对策,而底层土壤微生物则更趋向于r对策.

  • 标签: 杉木林 有机碳分解 土壤微生物 生长对策 土壤易利用碳
  • 简介:摘要粤北主要选用杉木林来作为人工用材林。并且杉木在用材林方面也具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杉木施肥理论、杉木的生物学特点,并且根据粤北的山地立地情况来总结了有关杉木人工林施工的关键技术。另外,本文还主要说明了影响施肥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进行有效处理的方式。

  • 标签: 粤北山地 杉木人工林 施肥技术 施肥建议
  • 简介: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增温和养分有效性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对于理解林木养分吸收、生产力和碳吸存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杉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镇国有林场内设置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双因子试验,研究杉木幼树不同月份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土壤增温、氮沉降分别对总细根生物量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土壤增温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对总细根生物量则无显著影响。2)增温对4月、7月、11月份细根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增温对细根总生物量的抑制效应以7月最大;氮沉降对7月和11月细根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7月份的促进作用大于11月份。3)土壤增温对0~1mm细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1~2mm细根,表明0~1mm根系对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4)土壤增温对表层0~10cm细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较深层的细根生物量;而氮沉降只对表层土壤细根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均能显著改变细根的垂直分布。结论表明,土壤增温显著抑制细根生物量,而氮沉降显著促进细根生物量,并引起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径级、不同土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可能对杉木适应性和生长产生影响。

  • 标签: 土壤增温 氮沉降 杉木 细根生物量 垂直分布
  • 简介:全球变暖愈演愈烈,IPCC(2013)报告指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增幅可能超过1.5-2℃[1],许多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2]。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地下碳输入的重要渠道,每年的碳输入可占光合产物的5%-21%[3],因为大多数根系分泌物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全球平均气温 有机碳源 杉木根 根系分泌物 全球变暖
  • 简介:摘要杉木是目前栽培最广、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树种。本文对杉木柏马尾松3树种混交林采用近自然经营方式和一般经营方式,对比分析不同经营方式下林分生长效果、林地内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一般经营方式相比,近自然经营的林分生长效果平均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单株材积、蓄积量等指标明显高于一般经营的林分,平均树高增13.11%、胸径粗20.13%、冠幅大2.63%、枝下高10.26%、单株蓄积量大62.50%。土壤理化学性质也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

  • 标签: 杉木 试验 经营 化学性质 分析
  • 简介:收集永安市杉木人工林基准年龄(20年)林分数据,应用气候生产潜力、密度效应指标等原理,对永安市杉木人工林产量及密度现状研究分析,提出符合永安市杉木人工林生长规律的培育措施,为杉木人工林培育获取较大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杉木人工林 产量 密度现状
  • 简介:在大田县开展杉木林下套种草珊瑚套种试验,采用上层杉木保留株数600株·hm(-2)、900株·hm(-2)和1200株·hm(-2)等3种主处理、4个不同层次经营措施为副处理开展裂区实验设计,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杉木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林分立木材积等主要因子增长量存在差异;杉木保留密度越大,草珊瑚平均株高越高,草珊瑚成活率也越高,但过高会造成草珊瑚生长比较孱弱,萌蘖能力降低;草珊瑚现存丛数、平均基径、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以杉木上层林保留密度900株/hm2最高,600株/hm2次之,1200株/hm2最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林经营密度600-900株/hm2,采用等高线整地、施基肥、追肥等较集约的经营措施,不仅有利于杉木生长,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草珊瑚生物量。

  • 标签: 杉木 草珊瑚 抚育间伐 林下套种
  • 简介:摘要: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对于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来说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有效的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可以为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木材或者林业产品。而杉木与红锥木的混交造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工造林中相应的林业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丰富群落,更好的保障生态系统的多样化。但是要真正使杉木和红椎木混交达到相对比较良好的效果,加强杉木与红椎木混交栽培技术的科学应用和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中我们就将针对杉木与红椎木混交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当前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 标签: 杉木 红椎木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 简介:摘 要:在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不断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背景下,速生丰产杉木林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已成为林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杉木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木种之一,以其生长快、材质优良的特点,成为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纸浆等领域的重要材料,为了更好地发挥杉木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必须深入研究杉木速生丰产林的栽培技术,并精心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 标签: 杉木 速生丰产林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 简介:诺维信公司于2015年5月5日宣布,将为St1生物燃料公司在芬兰Kajaani建设新的生物炼制厂供应酶技术。该生物炼制厂位于锯木厂基地,将是世界上采用软木木屑作为原料以商业规模生产纤维素乙醇的第一套设施。该过程使用蒸汽爆发法使木屑的纤维素结构破解,其次采用酶法水解提取糖类,用于乙醇发酵。新工厂有潜力可在该地区商业规模生产纤维

  • 标签: 纤维素乙醇 St1 生物燃料 诺维信公司 纤维素结构 乙醇发酵
  • 简介:据IPCC(2007)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增加1.1-6.4℃,气候变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干旱频繁,强降雨增多,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格局改变,高纬度地区降雨增加而亚热带地区降雨将减少。温度和水分是驱动生态系统过程最关键的2个因素,全球变暖及降雨格局的改变将显著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林下植被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功能稳定性、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循环、水土涵养、持续生态系统生产力以及森林演替和发展、森林碳汇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 标签: 强降雨 植被生物量 杉木幼林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多样性
  • 简介:摘要:在我国实用性树种中,较为常见的就是杉木,因杉木的生长速度非常快且其材质也很好,所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由于杉木的速生丰产这一特点,也使得我国林业的生态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促进了我国当前所提倡的环境生态建设。为此,研究杉木速生丰产的相关栽培与养护技术对我国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杉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成熟,所以在栽种时其产量极易达标,目前针对杉木在栽种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如何进一步完善杉木的栽培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为此,本文将对此做详细的分析,从而为杉木种植农户丰产增收提供参考和帮助。

  • 标签: 杉木 栽培 病虫害防治技术
  • 简介:经对5年生杉木无性系试验林中36个无性系的树高、胸径、材积3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且有较高的重复力和中等变异系数;生长性状间有较密切的遗传相关关系,以生长性状为基础,初选出6个较速生的无性系,其平均材积对照比较,现实增益为92.08%,遗传增益为71.34%。

  • 标签: 杉木 无性系 生长性状 遗传变异 遗传增益
  • 简介:以湖南国有林场主要用材树种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利用ForStat(统计之林)软件上进行多元函数模拟和线性回归函数模拟。分别对本文采用的6种蓄积量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模型M=aH^bN^c+a1H^(b1)N^(c1)运用于湖南省国有林场杉木中龄林林分蓄积量研究时,其效果在6种模型中最佳,确定系数为0.8937,平均相对误差为13.4251%,精度为97.1948%,研究结果有利于湖南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 标签: 林分蓄积量 蓄积量模型 平均相对误差 精度
  • 简介:杉木萌芽林中散生零星的毛竹,采取逐步垦复扩鞭、砍伐老竹并施孕笋肥、护笋养竹、调整竹林结构等技术措施,培育改造成材用毛竹林。改造后竹林立竹量由285株/hm2提高到3240株/hm2,毛竹平均胸径由原来的4.2cm提高到9.2cm,达到毛竹丰产林标准,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目前立木投入产出比达到1:2.3,经济效益明显。

  • 标签: 杉木萌芽林 零星毛竹 材用竹林 培育 效益
  • 简介:对成熟期的11年生尾巨桉林和23年生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杉木,种植尾巨桉后,尾巨桉林地0~60cm各层次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均较小,0~60cm各层次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较大,林地土壤变得较为疏松,改善了土壤的透气状况和透水性,但土壤变得较为干燥,土壤表层沙化,粘粒下移.经方差分析,尾巨桉林和杉木林间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差异显著.

  • 标签: 尾巨桉 杉木 土壤物理性质 对比
  • 简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创造了一个能够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的适宜的根际环境,是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保障之一。植物根系除了吸收营养元素外,还不断地向根际环境分泌大量化合物[1],这些由根系不同部位分泌产生的无机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统称为根系分泌物[2]。植物根系的分泌作用是其适应胁迫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根系分泌作用,植物与根际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3]。由于大多数根系分泌物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根际环境 植物生长过程 米槠 分泌作用 有机碳源 森林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