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做好儿童预防免疫护理工作,保证儿童健康。方法对8月龄~14岁的500例需要强化免疫麻疹疫苗的儿童,取麻疹疫苗0.5ml,部位取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皮下注射。结果本组500例儿童,成功率100%。注射部位无感染、无化脓等并发症,达到了强化接种的预期目的。结论有效地强化接种麻疹疫苗才能有效地预防麻疹,最终消除麻疹。

  • 标签: 麻疹疫苗 强化免疫 护理体会
  • 简介:为了解成年人大规模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在某企业分别两次间隔两年,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同一批企业职工进行了大规模乙肝疫苗接种前后乙肝病毒标志HBsAg、抗-HBs阳性率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乙型 乙肝疫苗 免疫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新生儿乙肝免疫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抽样调查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我市新生儿500例(其中男263例,女2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0例新生儿中共有2例HBsAg呈阳性,阳性率为0.40%;471例新生儿HBsAb呈阳性,阳转率为94.20%。不同性别新生儿HBsAb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成长至2周岁时anti-HBs阳性率为91.60%,成长至3周岁时anti-HBs阳性率为83.80%,两者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显著,乙肝疫苗接种能够实现较高的HBsAb阳转率,应提高及时接种率。

  • 标签: 新生儿 乙肝疫苗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乙肝疫苗纳入基础免疫前后抗体水平。了解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为我国乙肝防治示范区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周岁内完成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4-9岁儿童1000例,采集静脉血,检测所有儿童血清抗-HBs。结果武威市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11%,抗-HBs阳性率为49.19%。各个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73,P<0.001),且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Z=-5.10,P<0.001);此外,城市儿童抗-HBs阳性率高于农村儿童(x2=10.01,P=0.002)。结论学龄前儿童抗-HBs阳性率较低,抗体阳性率水平下降快。因此,提高免疫剂量,加强农村边远地区学龄前儿童抗体水平监测和疫苗补种工作,对于控制当地乙肝疫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儿童 乙肝疫苗 基础免疫 抗体 接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免疫效果。方法抽取我镇1-15岁儿童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以经过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另一组为对照组不实施加强乙肝疫苗接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儿童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比较其阳性率,并对经过预防接种后仍HBsAg阳性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儿童HBsAg、抗-HBc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免疫人群效果理想,加强性接种能更好的提高预防接种的效果,大大降低了大规模接种中不可预知因素对疫苗效果的影响。

  • 标签: 乙型肝炎 预防接种 HBsAg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危险因素,为后续干预措施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以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儿童为初步研究对象,以其中筛查出无乙肝表面抗体或者弱抗体并进行乙肝疫苗补种的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类儿童接受乙肝疫苗免疫的具体效果,并分析其中免疫失败儿童的危险因素。结果初步研究结果中完成全程接种且临床资料齐全者1887例,最后结果为免疫应答者1598例、成功率84.7%;免疫失败者289例,失败率15.3%。将再免疫失败儿童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法,儿童肥胖、接种过程中变态反应疾病史、接种过程中感染性疾病史、乙肝家族史是导致再免疫儿童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肥胖、接种过程中变态反应疾病史以及感染性疾病史、乙肝家族史是儿童乙肝疫苗免疫中的危险因素,医院应该指导儿童家属做好控制体重、变态反应、感染性疾病以及乙肝家庭交叉感染的预防措施。

  • 标签: 儿童 乙肝疫苗 免疫 失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基层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升基层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平度市东阁街道进行入户调查,以居住在东阁街道年龄为3周岁以内的儿童家长作为接种率的调查对象,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以探究各个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本地与流动儿童的一类疫苗接种率都达到了98.67%以上,而及时接种率较低。儿童的户籍和母亲的教育水平是影响及时接种率的主要因素。结论:应加强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经常性查漏补种工作,及时为其接种疫苗,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

  • 标签: 基层 儿童计划免疫 疫苗接种 影响因素
  • 简介:用纯化的CTB后腿肌肉注射免疫小鼠,每次12.5μg,每隔14天加强一次,共注射三次,末次免疫后两周收集血清,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特异性抗CTB抗体。在CHO细胞中,免疫小鼠血清能够中和CT的细胞病变效应;小鼠肠结扎实验表明,抗CTB血清能够抑制CT结合细胞表面受体GM1神经节苷脂。这表明转基因烟草产CTB在小鼠中能够产生抗细菌毒素的保护免疫力。

  • 标签: 霍乱毒素B亚单位 小鼠 疫苗 免疫
  • 简介:摘要:国家通过强制开展动物疫苗接种的方式,有计划地对重大动物疫病开展疫苗免疫注射,提升动物群体免疫率,提高动物对常见重大疾病免疫力,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为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在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过程中,免疫成败的关键是疫苗质量,而疫苗的质量好坏先天取决于生产厂商,后期主要在于疫苗的保管。本文主要通过简述乡镇基层日常如何做好疫苗的计划、管理、使用等疫苗管理关键环节,确保疫苗质量,确保免疫效果。

  • 标签: 重大动物疫病 疫苗 管理
  • 简介:摘要:新生儿时期的免疫系统发育至关重要,而疫苗接种作为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本文综合分析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早期疫苗接种能够有效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并提升抗体水平,为婴幼儿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然而,疫苗接种过程中的过度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失衡,甚至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疫苗接种需在医学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接种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维护新生儿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整体健康。

  • 标签: 新生儿 疫苗接种 免疫系统 发育 抗体水平
  • 简介:摘要:牛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牛群的健康和生产非常重要,疫苗接种是防止牛病传播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牛病预防控制中的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原理及免疫策略。通过实施有效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牛群中的疾病,提高牛的生产性能,保障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 标签: 牛病 疫苗接种 免疫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水痘减毒活疫苗效果、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来我院接收疫苗接种的15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各50例,A组儿童联合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水痘减毒活疫苗,B组儿童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C组儿童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结果①加强免疫后三组乙脑中和抗体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接种疫苗后发热情况两两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水痘减毒活疫苗安全性较高,适合儿童接种。

  • 标签: 水痘减毒活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PEI作为免疫佐剂对G250抗原肽基因PVAX1/C-G250肽-C免疫保护效果的增强作用及联合应用CAIX蛋白疫苗进行PRIME—BOOST免疫程序免疫增强效果。方法:用EcoRI、XhoI和EcoRI、SalI分别双酶切PVAX1及既往构建的pET28a(+)/C-G250肽-C质粒。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VAX1/C-G250肽-C,酶切分析鉴定。大量提取质粒并分光光度计测质粒含量。将32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裸DNA组,(B)DNA-PEI复合物组,(C)DNA-PEI+蛋白疫苗组,(D)空白对照组。按0,10,20,30天程序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C组在第20天及第30天进行蛋白冲击。初次免疫前和第40天鼠尾取血,ELISA法检测抗体滴度。流式细胞术测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结果: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证实G250抗原肽cDNA正确插入PVAX1/C-G250肽-C真核表达的重组质粒中。昆明小鼠经4次免疫后,3个实验组都产生了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B组的抗体滴度1:1.28×104及CD4+、CD8+达26.12%和12.60%,明显高于A组的1:3.2×103和CD4+,CD8+占到19.32%和10.74%。而蛋白冲击组的1:5.12×104和CD4+,CD8+占到41.96%和15.14%,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VAX1/C-G250肽-C。该DNA疫苗与PEI和G250蛋白疫苗联合使用后产生极强的免疫原性,诱导产生了高滴度、高特异性抗体及细胞免疫反应。证实G250DNA疫苗联合PEI使用并进行蛋白疫苗冲击的免疫策略可产生强大的免疫保护作用。为恶性肿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DNA疫苗 G250 PEI 佐剂 PRIME-BOOS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策略调整前后北京市2012、2014、2016和2018年脊灰疫苗免疫效果和疫苗效价。方法按照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选择朝阳区和延庆区,2014选择丰台区和大兴区,2016年选择通州区和平谷区,2018年选择东城区和顺义区的预防接种门诊作为监测点,选取在监测点内完成3剂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后4~8周的儿童为监测对象,共292名,其中2012和2014年为策略调整前,免疫程序为3剂3价脊灰病毒减毒活疫苗(tOPV)全程免疫;2016和2018年为策略调整后,免疫程序为1剂脊灰病毒灭活疫苗(IPV)与2剂2价脊灰病毒减毒活疫苗(bOPV)序贯免疫。采集1.0 ml静脉血,检测Ⅰ和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滴度。采用随机数字法,从监测点随机抽取疫苗标本,每年9份(2012年为8份),检测疫苗效价并进行比较。结果292名儿童的年龄[M(P25,P75)]为5(5,6)月龄,男女比为1.04(149/143)。2012、2014、2016和2018年监测对象分别为66、72、68和86名,基础免疫后,除2014年Ⅰ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为98.61%(71名),其余年份Ⅰ和Ⅲ型均为100%;2016和2018年Ⅰ和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整体高于2012和2014年(P值均<0.001)。2012和2014年tOPV的效价为(6.05±0.15)和(6.16±0.12)lgCCID50/粒,2016和2018年bOPV的效价为(6.88±0.21)和(6.26±0.14)lgCCID50/100 μl(P<0.001)。结论北京市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调整前后,tOPV全程免疫和IPV-bOPV序贯免疫程序的疫苗基础免疫抗体阳性率相当,IPV-bOPV序贯免疫程序产生的脊灰抗体水平更高,调整后2016年bOPV效价高于调整前tOPV效价,但2018年bOPV效价下降。

  • 标签: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口服 疫苗效果 疫苗效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濮阳县2010年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为控制麻疹流行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方法随机抽取徐镇镇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前和免疫后一个月后的儿童50名进行免疫成功率监测,并在该镇分4个街道分年龄组随机抽取163名健康人群进行麻疹免疫水平监测;结果50名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为100%,18岁以上人群的阳性率为98.63%,13-15岁人群的阳性率为92.59%,5-6岁人群的阳性率为81.25%,2-3岁人群的阳性率为89.66%,平均免疫成功率为92.68%;结论不同年龄段的免疫水平虽然有所差距,但是濮阳县的麻疹免疫屏障已经基本形成。

  • 标签: 麻疹疫苗 免疫成功率 免疫水平
  • 简介:摘要在儿童疾病预防中,疫苗属于对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方法,通过疫苗接种可降低儿童传染病发生率、病死率。近年来,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通过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慢性病、器官移植、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的生存率有明显提高。然而同时,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对疫苗诱导儿童接种安全性造成一定影响。本文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分析免疫抑制剂在儿童疫苗诱导中,对免疫保护性所造成的影响,以期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对儿童疫苗接种时疫苗的剂型、接种时间的选择进行指导。

  • 标签: 儿童 疫苗诱导 免疫抑制剂 免疫保护性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HBsA阳性的孕妇分成3组,阻断Ⅰ组,孕妇在妊娠7、8、9个月时,注射HBIG200u,新生儿出生时、生后4周分别注射HBIG200u,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10μg乙肝疫苗。阻断Ⅱ组,孕妇在妊娠期间不注射HBIG,新生儿处置两组相同。观察组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单独接种5μg乙肝疫苗。结果阻断Ⅰ组与阻断Ⅱ组的阻断率分别为96.82%和97%,与单独接种乙肝疫苗阻断率为88.46%,有显著性差异,阻断Ⅰ组与阻断Ⅱ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新生儿于出生后采用HBIG联合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措施。

  • 标签: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从本市随机选择1至2周岁,除开禁忌症而应施行初免的儿童288名,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分别按照规定向该288例儿童注射乙脑疫苗。对照组144人,接种减毒活疫苗,剂量为1针,每针0.5ml。观察组144人,向其接种灭活疫苗,剂量为2针,每针0.5ml,2针间隔时间为7天。结果对于免疫前后的儿童进行乙脑抗体测试,对照组和观察组儿童的乙脑中和抗体都呈现阴性,GMT值分别显示为12.5612.58。经过免疫治疗后两组儿童抗体转阳性的比率为92.2%和67.1%,GMT值分别显示为118.22和111.07。通过观察得知,注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两组儿童均出现发热反应和接种部位红肿反应,分析其发热率为8.62%与8.20,红肿概率为1.55%和0.98%。两组儿童的红肿与发热均在24小时之内恢复。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减毒活疫苗治疗免疫效果良好,且因安全性较高、注射次数少,可称为当今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较为理想的疫苗,值得在市场推广。

  • 标签: 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