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4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综述,本文全面描述了黄土高原红桦林分布范围、林分类型、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生长状况。用生物学、生态学、演替学的理论分析了黄土高原红桦林在区域植被带谱中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奇特特征,进一步解读了为什么喜光、喜温凉、不耐庇荫的强阳性树种红桦承担强耐荫性树种云冷杉的角色——亚顶极树种占据顶极树种的地理位置或取代其功能而独立成带的主要原因,即红桦自身特性、环境特点和反复干扰。

  • 标签: 黄土高原 红桦林带 分布 演替 解密
  • 简介:【目的】明确各部位不同颜色鲜烟叶的高光谱特征及其与颜色参数的关系,为科学判定烟叶成熟度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了各部位烟叶颜色参数和高光谱特征的变化规律,对颜色参数和高光谱特征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基于高光谱特征参数建立了颜色参数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随着落黄程度的提高,颜色参数L、b、C呈不断增大的趋势,a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H°呈不断减小的趋势;高光谱特征参数随烟叶颜色的改变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高光谱特征参数与各颜色参数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基于高光谱特征参数建立的颜色参数回归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利用高光谱技术对鲜烟叶颜色参数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 标签: 烟叶 高光谱 颜色参数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 简介: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农林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明确主要农林用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干化现状,利用CNC503B(DR)中子仪,于2014年4—10月,对长武塬区19龄果园、9龄果园、玉米地及小麦地0~600cm的土壤水分进行长期监测,并利用土钻法进行校准。结果表明:1)0~600cm土壤贮水量表现为9龄果园〉玉米地〉小麦地〉19龄果园,均值分别为186.5、183.6、158.6和132.8cm,除9龄果园与玉米地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外,其他农林用地土壤贮水量两两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2)4块样地浅层(0~200cm)土壤含水量波动程度为中等变异(10%600cm;4)19龄苹果园土壤干化最严重,0~200cm土壤干化程度呈季节性变化,200~250和250~320cm土层分别为严重干燥化与强烈干燥化,320~600cm呈极度干燥化,形成永久性土壤干层;其次为小麦地,0~100cm产生临时性干层,250~300cm发生强烈干燥化;玉米地与9龄果园干化程度较轻,在水分补给不足情况下,只在土壤浅层产生临时性土壤干层。长武塬区农业结构由大田作物转向苹果经济林建设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是,随着苹果林达到盛果后期,土壤贮水量亏缺,土壤干化严重,苹果经济林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作用等都将受到限制,需要采取合理用水措施及调整林分密度等科学方式,完成长武塬区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黄土塬区 苹果园 土壤含水量 消耗和补充深度 土壤干层
  • 简介:城市林地土壤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上海市林地土壤成分复杂、肥力低下的现状,对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分0-10cm、10-30cm、30-100cm三层进行基本理化性质的调查,对各项指标进行归类分级,得到不同林地类型及不同土层的养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海市林地土壤总体养分偏低,普遍存在土壤压实、物理性质退化等问题。同时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阐明未来的土壤保育方向,对进一步改良上海绿化林地土壤起到指导作用。

  • 标签: 土壤肥力 养分指标 内梅罗综合指数 土壤评价
  • 简介:草地资源是柴达木盆地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面积占盆地内土地资源的35.78%。柴达木盆地区的草地资源有以下特点:盆地内以荒漠类草地为主,四周山地草地类型又具有明显的高原地带性特征。受地下水位等影响,又具有隐域性的非地带性分布特征。盆地内天然草地类型呈现出向心形环状分布特点。盆地是全省荒漠类草地和低地草甸类草地的集中分布区。由于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区域内草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

  • 标签: 柴达木地区 天然草地 分布特征
  • 简介:采用土柱法对黄浦江源区—浙江省安吉县主要植被类型林木细根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细根分布有较大差异,茶园、毛竹林、灌木林的根长、根表面积都要明显高于其他几种植被类型,而落阔林的根体积最大,常阔林的根重最大;细根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林地细根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草地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这对抵抗径流侵蚀、保持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各样地根长均以〈0.5mm径级的根长含量最高,0.5-1mm径级次之,而2-5mm径级的最少。根系体积和根重具有相同的分布趋势。大小顺序均为:2—5mm〉1—2mm〉0.5-1mm〉0.5mm,与根长的分布状况正好相反。不同径级根表面积分布差异较大。

  • 标签: 细根 分布状况 植被类型 浙江安吉
  • 简介:本文选取祁连山地区10个气象站1973~2016年最新气象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小波及M-K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并比较了东、中、西段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973~2016年,祁连山区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38℃/10a,其中在春季表现的尤为明显;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表现出升温的不对称性;近44a祁连山区降水明显增加,增加速率为9.7mm/10a,其中春季增加最多;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呈西少东多分布;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8~10a的振荡周期,平均气温无明显转折点,降水量在2003年后明显增加;近44a东、中、西段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祁连山中段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暖湿化的趋势最为显著。

  • 标签: 祁连山区 气候 变化特征
  • 简介:为更好地促进北京山地森林游憩活动的开展和森林游憩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北京市民到山地森林景区游憩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统计得到游憩者在森林游憩活动中的出游次数、目的、组织形式、出游季节及时间、对北京周边森林游憩景区和游憩项目喜好等各方面的情况,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段、职业和收入的游憩者在游憩活动中的差异。最后,在北京森林公园总体布局、游憩区及游憩项目建设、游憩区内风景游憩林培育等方面提出建议。

  • 标签: 森林公园 森林游憩 风景游憩林
  • 简介:通过野外放水冲刷试验,对神府东胜煤田不同下垫面(原始地面、扰动地面、非硬化路面、弃土坡面、沙少石多弃渣坡面和沙多石少弃渣坡面)上的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同下垫面上,侵蚀量与径流量及径流剪切力都呈正相关关系,原始地面、扰动地面和非硬化路面侵蚀量与径流量呈较好的幂函数相关,弃土坡面和沙多石少弃渣坡面侵蚀量与径流量呈线性相关,沙少石多弃渣坡面侵蚀量与径流量呈指数函数相关;原始地面、扰动地面、非硬化路面、弃土坡面和沙多石少弃渣坡面侵蚀量与径流剪切力呈较好的对数函数相关,沙少石多弃渣坡面侵蚀量与径流剪切力呈较好的线性关系;2)与原始地面对照,弃土弃渣坡面更易遭受侵蚀,其中弃土坡面的平均侵蚀量最大,为22.68kg,是原始地面侵蚀量的45.27倍,其次为沙多石少弃渣坡面和沙少石多弃渣坡面,侵蚀量分别为原始地面的19.61和10.61倍,扰动地面、非硬化路面侵蚀量为原始地面侵蚀量的4.35和4.41倍。

  • 标签: 下垫面 侵蚀量 径流量 径流剪切力 神府东胜煤田
  • 简介:运用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法,以处于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的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纯林为试验对象,在相似的立地条件和施肥种类、方式、用量等条件下.踏勘后选择坡向分别是东南坡向、南坡和东坡,中下坡位的毛竹笋用林、材用林分,林分经营年限14—18年,立竹度2420—2640株/hm^2,其中材用林和笋用林各设置标准地6块,共计12块标准地。

  • 标签: 毛竹笋用林 空间变异特征 土壤酸度 笋材 林分经营 系统定位
  • 简介:通过对贵阳市的定点样品的采集取得的数据,分析出贵阳市大气总汞的分布特征与活性气态汞和大气颗粒汞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数据及科学基础。

  • 标签: 贵阳市 不同形态汞 分布特征
  • 简介:为了探讨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效应,对茅台水源功能区马尾松林、柏木林和马尾松+柏木混交林3种针叶林土壤养分制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针叶林土壤平均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柏木林〉马尾松+柏木混交林〉马尾松林,有效磷质量分数表现为马尾松+柏木混交林〉马尾松林〉柏木林,而全氮质量分数则表现为马尾松+柏木混交林〉柏木林〉马尾松林。统计分析表明:马尾松林和柏木林及马尾松+柏木混交林的有机质、碱解氮质量分数及pH值差异显著(P〈0.05),柏木林与马尾松+柏木混交林的全氮质量分数和pH值差异也显著(P〈0.05),而3种针叶林的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全氮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pH值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而速效钾质量分数则与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性相关。另外,参照土壤养分等级评价标准发现:3种针叶林的有效磷和有机质质量分数较高,均在丰富以上;速效钾质量分数则较低,均在中等以下;其他养分则在很丰富和缺乏之间。

  • 标签: 针叶林 土壤养分 等级评价 茅台水源功能区
  • 简介:矩阵特征问题是数值计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和数值代数中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矩阵特征问题不仅可以直接解决数学中诸如非线性规划、常微分方程以及其他各类数学计算问题,而且在结构力学、工程设计、计算物理和量子力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与工程计算中,求解矩阵特征值也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如动力系统和结构系统中的振动问题、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分析上、工程设计中的某些临界值的确定等都可归结为求解矩阵特征值问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求解精度高、收敛速度快,能够在10代左右收敛,可以有效获得任意矩阵的特征值。

  • 标签: 特征值 特征方程 粒子群算法
  • 简介:2003年5、7、9、11月对黑龙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4门64种,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分别占35.94%和42.19%;前节晶囊轮虫、锥形似铃壳虫、螺形龟甲轮虫、尖削叶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多足变形虫、单缩虫等为优势种.浮游动物数量为6859.8ind./L,以原生动物为主;数量为5875ind./L,占85.64%;生物量为0.916mg/L,轮虫最高,为0.591mg/L.浮游动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数量春季最高为11897ind./L;生物量以秋季最高1.56mg/L;水平分布勤得利江段最高,平均为8430ind./L和1.234mg/L.黑龙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是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均匀度指数变化是秋季>夏季>冬季>春季.

  • 标签: 黑龙江 浮游动物 种类结构 密度 生物量 季节变化
  • 简介:本文利用1971~2016年清水河降水量月值资料,对清水河降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河近46年来降水量主要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是7.126mm/10a,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检验。降水存在极大的周期动荡性分布特征,降水量为正距平的年份为21年,占45.7%;降水量为负距平的有25年,占54.3%。影响清水河降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涉及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以及气候因素等方面。

  • 标签: 清水河 降水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当前,我国林业建设正处在“六大工程”、“五大转变”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小康,林业必须大发展。然而,目前有关森林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和健全,少数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不惜以身试法,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为此对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林区社会治安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

  • 标签: 新特征 暴利 林业建设 小康 六大工程 森林
  • 简介: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对于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具有积极意义。利用空间数据分析软件GeoDa和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采用1998、2003、2008和2012年8月21日的SPOT—VGTNDVI数据代表黄土高原地区相应年份植被覆盖最大的时期,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随时间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2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经历了先降低后增加的过程,且1998、2003、2008和2012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值均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关系,NDVI值冷点区的位置和范围均较为稳定,热点区变化较大,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山西境内。

  • 标签: 归一化植被指数 演变特征 空间自相关 空间热点 黄土高原
  • 简介:充分认识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揭示该区域水土保持及自然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至关重要。以黄土高原73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降水日值数据为基础,通过变差系数、集中度与集中期、Mann-Kendall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等研究方法,探讨黄土高原全区和4个气候分区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50年间,黄土高原及各个气候区的年际降水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内降水均集中于夏秋季节,且存在集中度逐渐升高和集中期逐渐推后的现象。空间上降水由东南半湿润区向西北干旱区呈阶梯状递减,变差系数恰与之相反;集中度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增,集中期则受地形影响显著,体现为平原和谷地地区早于高原和山地地区。因地理位置和季风强度的差异,各气候区年降水量及其波动幅度和集中性差异较大。该研究旨在揭示黄土高原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合理利用配置水资源、规划部署水土保持工作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降水 时空变化 集中度与集中期 Kriging空间插值 黄土高原
  • 简介: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inensis)、俄罗斯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及其杂交子代的光合特征进行测定,比较其亲本及子代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中国沙棘及俄罗斯沙棘呈"双峰"型,杂交子代呈"单峰型";全天蒸腾速率以俄罗斯沙棘最大,中国沙棘最小;胞间CO2浓度日变化规律三者相似,均在14:00达到最小值;全天气孔导度以俄罗斯沙棘最大。

  • 标签: 沙棘 杂交子代 光合特征
  • 简介:为了解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对若尔盖四种不同沙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川西北高寒草地中,随着草地沙化程度加剧,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变化明显。当高寒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0.25mm粒级团聚体的增加及0.5-2mm粒级团聚体的减少都较为显著。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显著下降发生在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

  • 标签: 高寒草地 沙化土壤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