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病情.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病理过程,由多种病因引起综合征,是从临床阶段组织灌注不足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衰竭发展连续过程。因此在围麻醉期,如何减轻重要脏器损伤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 简介:目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扳机点是引起疼痛重要病因,也是临床疼痛治疗主要部位,目前对扳机点定位尚缺乏客观方法。本研究拟应用红外热图和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扳机点进行定位并探讨其价值.方法:选择7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扳机点,先用指诊触摸法对扳机点进行初步定位,然后用红外熟图对其进行测试,同时与扳机点周围点以及躯体对侧相应点进行比较,1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扳机点应用3.0T磁共振成像进行定位研究。结果:①140个扳机点体表温度明显高于周围点和对侧点,差异非常显着(P分别〈0.01和0.05),温度升高范围在0.5—2.2℃之间,平均1.3±0.4℃;②治疗后,扳机点体表温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③140个“扳机点”中有113个点显示为“热”点,阳性显示率为80.1%;④部分指诊未能探查出扳机点,经红外热图检测同样显示为“热点”,⑤10例病人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有明显扳机点影像学变化。结论:红外热图对扳机点具有客观辅助定位价值。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扳机点定位没有诊断价值。

  • 标签: 骨骼肌 肌筋膜 扳机点 红外热图 磁共振成像仪
  • 作者: 陈宁锋
  • 学科: 医药卫生 > 麻醉学
  • 创建时间:2022-08-16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腹腔镜手术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麻醉方法:A组为气管插管全麻、B组为硬膜外麻醉、C组为气管插管全麻加硬膜外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40例患者中,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明显低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气管插管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能显著提高手术麻醉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麻醉方法;不良反应;安全性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术后镇痛方法对皮办血运状况影响。方法:将300例行下肢带蒂皮办移植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一组设为对照组,另两组分别采用硬膜外腔吗啡超前镇痛或布比卡因硬膜外持续镇痛。观察三组病人血运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镇痛两组皮办血运状况、成活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皮办移植手术采取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皮办血运状况明显改善,皮办成活率提高。

  • 标签: 血运 对照组 硬膜外术后镇痛 移植手术 状况 病人
  • 简介:在普通医学高等教育中,是否开设《麻醉学》专业理论教学课程,是麻醉学界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关注大问题。据此,作者们以我校2000级临床医疗专业430位大专学生为对象,针对《外科学基础——麻醉与复苏》8学时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在8学时“麻醉与复苏”学习结束后,对麻醉学理论、

  • 标签: 医学高等教育 《麻醉学》 选修课 教学课程 教学研究 临床医学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不同剂量瑞芬太尼用於静吸复合全麻中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75名择期脊柱手术患者,分为芬太尼组(F组,对照组)和瑞芬太尼R1组及R2组.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4mg/kg、依托咪酯0.3mg/ks、维库溴铵0.1mg/kg和芬太尼2μg/kg,气管内快速插管.麻醉维持均吸入66%N2O—33%O2及0.6%-L2%异氟烷(0.5—1.2MAC),同时在丙泊酚2mg/(kg·h)泵注中,F组加用芬太尼1μg/(kg·h),R1组加用瑞芬太尼5μg/(kg·h),R2组加用瑞芬太尼10μg/(kg·h).分别观察诱导前、切皮前、切皮后、内固定、减压、停静脉药泵注6个时点血压、心率、MAC、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呼唤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潮气量、频率和呼气末CO2分压;拔管后即刻、15min、30min意识状态(OAAS)和疼痛VAS评分;苏醒期间寒战、肌颤、恶心、呕吐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与芬太尼组比较,瑞芬太尼起效、清除、呼吸和意识恢复情况优於芬太尼组,镇痛效果不弱于芬太尼,安全性与芬太尼相似.不同剂量瑞芬太尼作用效果也不同。结论:瑞芬太尼是一种适合用于持续输注新型阿片类镇痛药,可用于脊柱手术静吸复合全麻中。

  • 标签: 瑞芬太尼 芬太尼 静吸复合全麻
  • 简介:1资料与方法选择30例ASAⅡ-Ⅲ级下肢下腹部择期手术患者,年龄65—98岁(80岁以上者17例),体重50—85kg。手术种类包括单侧下肢手术10例,泌尿外科手术10例,下肢普外手术8例,子宫手术2例。术前约70%患者伴有并存疾病,均经充分准备后器官代谢功能保持相对良好。术前常规施行腰椎正侧位X光片检查,判明穿刺难易问题。

  • 标签: 老年患者 临床体会 微创腰麻 单侧下肢手术 高龄 择期手术患者
  • 简介:麻醉目标不仅是保障患者术中安全与稳定,还包括追求术后最佳恢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作为麻醉术后并发症,日益受到麻醉界关注,本文就麻醉及与麻醉相关病理生理变化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麻醉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药物 病理生理
  • 简介:心脏破裂是外科危重急症,麻醉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生存和预后。麻醉处理重点在维护心、肺、脑、肾功能,控制休克,防治DIC及MSOF。作者自1998-2004年期间曾处理9例心脏破裂麻醉,今报道处理体会如下。

  • 标签: 心脏破裂修补术 麻醉处理 危重急症 MSOF 肾功能 DIC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皮肤不同部位痛阈影响,以及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和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变化。方法:20例ASAⅠ级腰麻病人随机分为TAES组(n=10)和shamTAES组(n=10),以2-100Hz电刺激双侧合谷、劳宫、内开和外关30min,分别在TAES前(tl)、TAES30min后(t2)和停止TAES30min(t3)时测定手指、腹壁和颈部皮肤电刺激感觉阈和痛阈,在TAES组同时间点抽取脑脊液测定其中β-EP和CCK-8浓度。结果:组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点及组间电刺激感觉阈与疼痛阈均未见显著性差异;TAES组各时间点脑脊液中β-EP和CCK-8浓度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TAES(2-100Hz)刺激双侧合谷、劳宫、内阈和外阈30min对不同部位皮肤感觉阈和疼痛阈没有影响,脑脊液β-EP和CCK-8浓度没有变化。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TAES 痛阈 Β-内啡肽 Β-EP 八肽胆囊收缩素
  • 简介:目的:观察氯普鲁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硬膜外腔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剖宫产手术产妇1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硬膜外腔注射单纯3%氯普鲁卡因;B组在硬膜外腔注射3%氯普鲁卡因加入芬太尼1.5μg/ml复合液;C组在硬膜外腔注射3%氯普鲁卡因加入芬太尼2.0μg/ml复合液;D组在硬膜外腔注射3%氯普鲁卡因加入芬太民2.5μ/ml复合液。分别观察和记绿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A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D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麻醉效果在A组,优者占40%,良占60%:在B组优占60%,良占36%,差占4%;在C组优占92%,良占8%;在D组优占96%,良占4%。四组新生儿娩出后Apgar5min评分均大于7分.未见新生儿窒息。结论:氯普鲁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硬膜外腔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作用时间延长,麻醉效果增强,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氯普鲁卡因 芬太尼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剖宫产术 复合芬太尼 硬膜外阻滞
  • 简介:目的:将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与传统解剖定位法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阻滞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90例上肢择期手术患者,ASAI~Ⅱ级,随机分为.21ml单靶点注射组(单靶组).7ml三靶点注射组(三靶组),21mi传统解剖定位组(传统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和10%利多卡因混合液记录各组操作时间、麻醉镇痛持续时间、以及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分布区痛觉消失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痛觉阻滞程度(完全、部分、缺乏阻滞)和切皮时麻醉效果(优秀、良好、无效),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单靶组和传统组操作时间较三靶组短(P〈0.05),单靶组和传统组尺神经痛觉消失时间较三靶组长(P〈0.05)与传统组相比单靶组和传统组麻醉效果优秀率较高(P〈0.05)麻醉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O05)尺神经、正中神经阻滞完全率较高(P〈0.05)而桡神经阻滞完全幸比较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单靶组和三靶组均无并发症传统组剌破血管4例,轻度局麻药中毒1例。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持续时间较长及并发症较少。三靶点注射法操作时间较单靶点注射法长,但对尺神经阻滞较快且较完全。

  • 标签: 超声检查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胃镜和结肠镜同期检查病人给予施行丙泊酚静脉麻醉可行性和麻醉要点。方法:60例拟同期施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术患者,实施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对内镜插入刺激耐受性,手术操作顺利性,病人苏醒期情况,离院时间,以及患者术后对麻醉效果总评价。结果:接受胃镜检查患者,在麻醉前、后以及转运途中,生命体征无显着性变化(P>0.05);接受肠镜检查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反射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P<0.05),需对症处理。患者对插入胃肠镜刺激、耐受都良好。麻醉苏醒及离院时间均短,清醒质量高。患者完全苏醒后对麻醉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对同期施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患者,由经验丰富麻醉医师实施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是安全可行,使检查顺利进行,避免患者不良反应,麻醉风险较少,但强调重点监测,以预防发生意外。

  • 标签: 胃镜 结肠镜 同期检查 静脉麻醉 丙泊芬 不良反应